【每日读经】10月30日:约翰福音4-6章辅读

2023-10-29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3-1约翰福音辅读.jpg


约翰福音


第4章音频朗读:


第5章音频朗读:


第6章音频朗读:


第4章辅读

拆毁藩篱(四1~18)


主耶稣为避免卷入洗礼的争辩中(1~2节),便离开犹太,经撒玛利亚,往加利利去。在撒玛利亚的叙加,靠近雅各井旁,祂遇上了一位撒玛利亚妇人,便与她谈论活水的道理。从这行动之中,我们可以看见耶稣是一个拆毁藩篱的主。


祂消除民族间的仇恨:撒玛利亚人原有以色列民族的血统,在主前七二一年,撒玛利亚被亚述所陷。征服者将部分人口徙置到米底亚去(参王下十七6),又将其他民族带进撒玛利亚。留下来的人难以避免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人视此举为不可宽恕的罪,失去了种族的纯正,故此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外族人,不与他们往来(9节)。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拆毁了民族间的隔膜(参弗二11~18)。


祂突破传统的束缚:犹太的拉比认为当众与妇人打招呼或交谈,是不合体统的事,法利赛人在路上遇上妇女时,也会合上眼睛。更重要的是,这撒玛利亚妇人是一个坏女人(18节),但耶稣竟与她谈话。


祂拆毁了人与自己的隔膜:午正是太阳高挂、气温最高的时候,很少人会在这时间打水。但是她正在这时候出来打水(7节),可能是由于她是个坏女人而一直被人排斥,故她不敢面对人群,也不敢面对自己。她说:“我没有丈夫。”(17节)但是主耶稣要她面对自己──她已有五个丈夫了(18节)。没有人敢面对自己的罪,但是在基督的爱的宽恕下,人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并能有勇气面对人群(28~29节),因为祂给予人活水,祂是要来的弥赛亚。


祈祷:求主赐我从祢而来的勇气,使我可在人前见证祢。


敬拜与事奉(四19~42)


无论是旧约的希伯来文或是新约的希腊文,“敬拜”与“事奉”都是同一个字,表示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耶稣分别与撒玛利亚妇人和祂的门徒谈论“敬拜”与“事奉”的意义。


真正的敬拜(19~26节):撒玛利亚妇人与耶稣论及“敬拜”的问题,在她的了解中,敬拜神只是限于某些地方,但是主耶稣很清楚地告诉她:“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24节)神是个灵,所以神不被物质所限,敬拜祂也不限于某些地点或仪式。真正的敬拜是人的心灵能与祂相通,听到祂的说话,所以当主耶稣对那妇人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衪!”这是何等重要的宣告。


事奉──能满足人的食物(31~38节):经过了一段时间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后,耶稣已感到饥饿,所以门徒劝祂吃买回来的食物。但是主耶稣因祂能向那妇人谈道,深感已享用了一顿美味的午餐,就是作神的工。他藉这机会教训门徒要把握撒种和收割的时机,因为他们要被差遣到世界,劳苦地收割,这才是人属灵的食物。


撒玛利亚妇人听了耶稣的教训后,她在耶稣与门徒谈话间,跑回城里,将所遇到的事告诉同胞,更引领他们到耶稣那里去,使他们与她一样,能寻找到“真正的救世主”(42节)。一个在敬拜中寻到真理的人,不会将它藏起来,他会与人分享这真理,真正的敬拜驱使他有真诚的事奉,事奉也带来真正的满足。


祈祷:主啊!让我在敬拜中认识祢的旨意。


第二个神迹(四43~54)


耶稣离开叙加,便前往加利利去,在那里祂受到热列的欢迎。但是《圣经》仍然记下祂曾说过的一句话:“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44节)经文所指的,可能是指祂曾在耶路撒冷行过许多神迹(参二23)。对于一个犹太人而言,耶路撒冷可算是他的家乡,但是那里的人没有因祂所行的神迹而欢迎祂。虽然有人相信祂,但是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知道他们没有真正地相信祂(参二24)。不过,耶稣所行的事传遍了加利利,加利利人反倒欢迎祂。从迦百农而来的大臣也听闻祂,于是他为自己儿子病了的缘故来寻找耶稣。从这大臣与耶稣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大臣的谦卑、忍耐与信心。


1. 谦卑:“大臣”这个字的原文是 basilikos ,有小帝王之意。他从迦百农来到迦拿,大概要行三十五公里的路程,他为自己儿子的缘故,求见一位乡村木匠。一方面可见他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看到他谦卑的态度。


2. 忍耐:他对耶稣说:“我的儿子快要死了。”但是耶稣没有立刻回答他,反而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48节)耶稣所指的,可能不是这位大臣,而是周围看热闹的人。耶稣没有立刻回答那大臣,为的是要知道大臣的忍耐。


3. 信心:耶稣没有跟大臣回他的家里,只是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50节)那位大臣便回家去了。这大臣的儿子痊愈了,他没有忘记这救恩,还带领全家归信耶稣(53节),可见他信心的坚强。


祈祷:主啊!我愿遵行《圣经》的教导,努力成为一个谦卑、忍耐和有信心的信徒。──《新旧约辅读》


第5章辅读

神仍然工作(五1~18)


思想: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如何使用主日?


在逾越节将近的时候,耶稣来到耶路撒冷过节。在毕士大池旁边,祂医好了一个患病三十八年的人。这个人可能无亲无故,以致没有人帮助他(7节),他患病这么久,亦实在可怜。这时候,耶稣治好了他,本来是值得高兴和感恩的事,但这事反引起了祂与犹太人的冲突。


犹太人视安息日为圣日,在那日差不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做,而这个病人在痊愈后便拿起褥子走路,当然是犯了他们的律法。他们质询这个人,这个人只好回答说是医好他的人叫他这样做的。他初时不知道医好他的人是谁,后来找着了,便告诉他们,于是犹太人便将罪归咎在耶稣身上。耶稣告诉他们:“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7节)这句说话蕴含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神在安息日没有停止工作。曾有人如此说:“太阳照射,河水倾流,生死继续。在安息日中,神仍如此工作。”


2. 在安息日,神的爱与怜悯仍然工作。耶稣曾多次在安息日治病,祂曾说:“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太十二12)


3. 祂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18节),这也是犹太人对祂的控诉。但是这正表示耶稣与父神有密切的关系,他与父有共同之处──祂也如此工作。


主耶稣也警戒那位被医治好的人“不要再犯罪”(14节)。对犹太人而言,罪与疾病连在一起,一个人有疾病,是由于犯罪的缘故,除非他的罪被赦免,否则不会被治好。耶稣要警戒他,不要因有人可医治他便继续犯罪,犯罪与恩典是相违背的。


祈祷:主啊?教我重视和懂得运用安息日来亲近祢。


生命与审判(五19~29)


思想:一个人是在永生的道路上,抑或是在灭亡的道路上,取决于他是否敬爱主耶稣。


在上一段经文(五1~18),耶稣因在安息日治病和自称与神同等,遭到犹太人的恼怒,甚至想要杀害祂,于是主耶稣再次回答他们,这次祂再一次肯定自己的身分和祂的使命:


祂指出自己是神的儿子:在前一段经文,祂已指出神是祂的父亲,祂是神的儿子(17节),在这里祂要阐明父与子的关系,“父”是“差祂来”的那一位(23~24节),“子”所作的,从来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作,而是“父”所作、也是“父”要祂作的(19、21~22节)。“子”顺服“父”,并不是基于权柄,乃是基于“爱”(20节)。在这自证中,祂表明与“父”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不尊敬子,就是不尊敬父”了(23节)。


祂有两重使命:


1. 祂给予生命(21、24~26节):经文明说“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三16)。祂所应许的“永生”,一方面是现在的──“已经出死入生了”(24节),信主的人与神恢复和好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永恒的──“死人复活”(21、25节),肉体生命结束后仍有永生。


2. 祂是审判者(22、27~29节):在三18中,已经说过人的审判决定于他对耶稣的反应。一个人愿意敬爱耶稣并相信祂,他就在永生的路上。一个敌对神的人,自己就已经定了自己的罪。耶稣就好像一块试金石,人对祂的反应如何,便决定了自己所得到的审判如何。


祈祷:主啊,我知道我一切好处不在祢以外。


证据确凿(五30~47)


在上一段经文(五19~29),耶稣指出自己是神的儿子,是赐予生命者和审判者。究竟祂所说的是否真确?祂的见证是否可靠呢?在犹太人的思想中,要有两三个人所作的见证才是可信的(参申十七6,十九15)。在这里,耶稣提出了五个见证来:


1. 施洗约翰的见证(33~35节):约翰福音曾多次记载施洗约翰为主作见证(参一19~36,三27~36),但他只是“明灯”,灯的作用是照明和引导,指引人认识基督。


2. 天父的见证(32、37节):祂是那“另有的一位”,又是“差我来的父”。当耶稣在约旦河受洗时,有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祂的身上(参一32),约翰见到了,便知道祂是神的儿子。


3. 基督工作的见证(36节):祂完成了天父所交付祂的工作。


4. 《圣经》的见证(39~44节):犹太人视《圣经》就是一切,得到《圣经》就得到永生,但这是错误的态度。《圣经》本身不能给人生命,《圣经》的作用是引导人认识基督,只有祂才能给人永生。


5. 摩西的见证(45~47节):旧约《圣经》首五卷书被称为“摩西五经”,犹太人称之为“妥拉”(Torah)。“妥拉”有训诲、教导和律法之意,故此也被称为“律法书”。摩西所写的律法书,目的是要叫人顺服神,遵守诫命,过着圣洁和合乎神旨意的生活,它的目的也是引领人认识基督。然而犹太人并不明白律法的真谛,假若他们真能体会律法书的要旨,便会接受基督了。


祈祷:主啊!在阅读祢的话语时,帮助我找到祢,并接受祢是我生命的主宰。──《新旧约辅读》


第6章辅读

信心的奉献(六1~15)


这个神迹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四卷福音书均有记载(参太十四13~21;可六30~44;路九10~17),但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在叙述这个神迹时,与其他福音书有两点不同之处。首先,他在叙述这个神迹后,很详细解释其属灵意义(参六24~65),我们在稍后的时间会讨论这点。另一点不同之处,是他更详尽描述事件的经过,及一些人物的反应。


腓力(7节):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当时有数千人在山上听耶稣讲解真理,耶稣的问题是要腓力想想,如何解决这么多人的饥饿;但是腓力只晓得计算袋里有多少,他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办法”。人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实的需要巨大,但是无能力解决问题,于是便感到无望。


安得烈(8~9节):他比腓力好一点,他尽上若干绵力,带了只拥有五饼二鱼的孩子到耶稣面前,但是他仍感到这是无济于事的。他没有想到带这个孩子给耶稣,神迹便成为可能的事。不少信心软弱的信徒也会如此,没有想到为耶稣作的小小事情,竟会被主使用,并作成更大的事情。


小孩(9节):或许不少人会笑他天真,但是他愿意献出他的所有。主耶稣岂不是曾教导门徒“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十八13)这位信心单纯的孩子正是信徒应该学习的榜样。不少信徒保留自己,不愿献给主,也有不少信徒认为自己所献的东西卑微,以此成为不愿奉献的理由。但是些微的东西,在基督的手上,能够变成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将自己奉献在祭坛上,主会创造出神迹。


祈祷:求主帮助我能毫无保留,将自己完全奉献给祢。


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六16~23)


门徒乘船往迦百农时,耶稣没有与他们在一起,可能祂正在山上独自祷告(参六15)。虽然短短几节经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门徒与耶稣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门徒在暴风中,显露了恐惧、彷徨的情绪。加利利海是一个狭窄的湖,四面被陆地包围,这平静的海常会忽然翻起风浪。耶稣的门徒中有不少是渔夫,他们经常在这湖中打鱼,自然也多次经历过这种风浪;但是此时他们仍然惧怕,可见惧怕是人的本性。


耶稣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虽然耶稣没有与门徒同在一条船上,但祂并不是离开他们很远,祂仍是关心、爱顾他们的,当他们遇上困难时,耶稣就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的帮助和安慰。主耶稣说:“不要怕!”(20节)《圣经》中又记载,当耶稣上了船后,他们的船便立刻到了目的地(21节)。这好像说,有耶稣的同在,他们便已到达安身之所了。


在这短短的经文中,可以看到一个事实,人生就好像生活在扁舟之中,生活有平静的时刻,也有刮暴风的时候。遇到风暴,当然会惧怕;但是耶稣常与倚靠祂的人同在,祂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有祂同在,惊慌会变成平安喜乐。正如诗人大卫所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诗二十三4)此外,祂也是人生的指南,引领人走上平安喜乐的路程。


你有否相信祂、接纳祂成为救主,让祂成为你生活的引导者,亦成为你的帮助和安慰?


祈祷:求主帮助我在人生旅途中全然地信赖祢、倚靠祢,好使我能度过平安的日子。


生命的粮(六24~40)


在不久之前,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然而这些人并不明白这神迹的意义(26节),他们仍只看重能朽坏的食物(27节)。于是耶稣便藉此机会向他们阐明生命的道理。


耶稣基督是生命的粮(35节)。犹太人常称吗哪为神的粮(参出十六25;诗七十八24~25),他们相信当弥赛亚来临时,必再会有吗哪带给他们。耶稣在此提醒他们:


①吗哪不是摩西所赐,而是神所赐予的(32节)。


②吗哪不是真粮,只是神所赐生命粮的象征,因为真粮能带给人生命,不单是今世不饿不渴(35节),而且是永远的生命,将来复活得生(39~40节)。


③主耶稣就是那真粮(27、35节),因为祂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祂是被差来,又能完成那差祂来者的工作,就是使人得到生命(38~39节)。


得着生命的过程(29、36~40节)。从耶稣责备这些人的说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过程:


1. 看见(36节):我们可以透过《圣经》,或是在传道者的宣讲中见到祂。


2. 相信(29、35~36、40节):接纳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宰,祂是生命的赐予者。


3. 到祂那里(37节):不但只是在头脑上的知识,更是生命的交往,为要与祂建立亲密的关系。


主耶稣的保证是“一个也不失落”(39~40节),因我们是天父所拣选的人。


祈祷:父啊,感谢祢,因祢爱我并拣选我,使我能在有生命气息之日,可以明白生命的真谛,得着永远的生命。


错认基督(六41~59)


思想:不少人对基督有错误的了解,究竟我对祂的认识又如何呢?


耶稣自称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犹太人因而大感困惑,他们不能接受耶稣,有下列多个理由:


1. 他们用人的价值观念和外在标准来判断事情(42节):他们只晓得耶稣是木匠的儿子,近似保罗所说的,他只从“外貌认过基督”(参林后五16),忽略了祂是永生神的儿子(46节)。今日也有不少人只承认基督为完人,是万世师表,却忽略了他能赐永生给世人。


2. 他们只晓得彼此议论(41、52节):可能他们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盼望他人能接受,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要安静下来,聆听神的说话。教会中也可能有此现象,有很多会议都是在滔滔不断地议论,却少寻求神的心意。


3. 他们没有谦卑学习的心(45节):这些犹太人只晓得议论、批评,却没有将道理听进心内,因此听是听见,却没有领受。今日教会中也有这样的人,对传道人所传讲的信息,怀着好几种不合乎《圣经》真理的态度:批评式的听道,说传道人讲得不动听;埋怨式的听道,常说没有领受;漠不关心式的听道,听与不听也无关重要;习惯式的听道,返教会只是例行公事。他们的心闭塞了,没有领受真理的教导。


4. 他们没有接受基督的生命:犹太人以血代表生命(参创九4;申十二23)。主耶稣邀请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54节),表示邀请人接纳祂的生命进入内心,但是犹太人都拒绝了。一位哲学家曾说:“只有相信,才可以明白。”他们没有接纳基督,如何可以明白祂的道理?不少人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去了解信仰,却忽略了“从信仰到明白”的道理。


祈祷:主啊,赞美祢是永生神的儿子,求祢开我的心窍,使我能领悟属灵的真理。


跟随主(六60~71)


思想:有很多人都说要跟随主,但是都不能持久,为什么呢?我又是否愿意彻底地跟随祂呢?


《路加福音》十四25指出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但这并不表示每一个跟从祂的人,都会跟随祂到底。《圣经》也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人因家庭琐事离开耶稣(参路九57~62),有人不能接受主的挑战,不愿付出代价(参路十四25~35)。


这里也记载了在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人离开祂。他们离开耶稣的原因有:


1. 他们不明白主的话(60~61节):他们好像其他犹太人一样,没有让基督进入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相信,自然也不能明白。


2. 他们只看重肉体的事情(63节):他们跟随基督,可能是因为食物(参六26),也可能是因看见神迹的能力等,但这些都只是看重物质的信仰。当他们明白他们的主将会遭人遗弃(参七1),也会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时,他们怎会愿意跟随一位没有光彩的主人呢?


但是仍有人作出另类的选择,有主的门徒彼得对祂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68节)这是一个伟大信心的宣告。这并不表示彼得完全明白了主的道理(另参太十六13~23;可八27~33),而是因为基于他们与主有亲密的关系,以致愿意向祂呈献出爱与效忠。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一套理论或哲学,而是生命的交流。主为世人舍弃了祂的生命,惟有忠心地跟随祂才是信徒生命的回应。事实上,只有祂能赐予世人永生,没有别的可以值得跟随。


祈祷:主啊,我愿至死忠心地跟随祢。──《新旧约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