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1月10日:使徒行传16-18章辅读

2023-11-0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4-1使徒行传辅读.jpg


使徒行传


第16章音频朗读:


第17章音频朗读:


第18章音频朗读:


第16章辅读

新的突破(十六1~15节)


拣选提摩太(1~5节):


保罗是次旅程有西拉及提摩太作同工。西拉是位有经验的领袖,也是一位先知,他可以劝勉及坚固弟兄(参十五22、32节);提摩太只是一个普通的门徒,但却得众弟兄的赞许。保罗拣选他们作同工,自有他的道理。富经验的西拉可以作为他真正的同工,但提摩太却是一个有领袖潜质的人,故此保罗亦选择他作同工。这提醒我们在教会事奉上也当如此,一方面有成熟的领袖作同工,另一方面亦要拣选有潜质者,加以训练,才能培养足够的人才。没有人才,事奉也不会有美好的果效。让我们也给机会予教会中年轻的一辈,使他们在事奉中得着训练。


马其顿呼声(6~10节):


保罗其实亦有设计是次的行程。首先是探望以前曾到过的地方,作勉励、坚固的工作,之后便开拓新的工场。他们原想往西面至亚细亚,但被圣灵禁止;故便想转向北往庇推尼去,但圣灵又不许;结果又转向西往特罗亚,但在异象中见到马其顿人的呼唤,最后决定渡海往马其顿去。相信保罗是次的决定大部分是基于圣灵的引导,然而我们亦不可抹煞保罗的计划及策略。这对今天的差传事工十分重要。


保罗的策略(11~15节):


保罗有没有传道策略?答案是肯定的:

①他深信圣灵的引导,并且顺服。

②他先到人多的地方,而城市是优先考虑之处,所以他先到腓立比,因为腓立比是当时附近的唯一大城市。

③他先到犹太人的会堂,若是没有(因必须有十个犹太人的男丁才能成立会堂),便到祷告的地方(13节)。保罗的策略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镜,到人群聚居之地布道!


祈祷:神啊,帮助我分辨圣灵的引导,并努力探索布道的策略。


狱中见证(十六16~40节)


保罗赶鬼被囚(16~24节):


福音事工常会遭受拦阻,这次的拦阻是因为利益关系,使女身上的鬼被赶出,主人便不能再图利了。而主人的指控正反映出撒但的诡计与手段。我们传福音时遇到的拦阻,往往不是因为“福音”本身而遭遇麻烦,而是反对的人以其他藉口来拒绝福音及拒绝改变。


神超然的拯救(25~34节):


保罗在狱中的遭遇给我们学到不少功课:

①他的经历可以叫人十分灰心:肉体受苦、心灵受苦、失却自由;然而为主受苦亦有喜乐,因为福音越发传开,逼迫便越激烈,而这越发显出神的得胜,故此便可喜乐。

②神超然的拯救:以人的眼光来看,狱中的看守相当严密,人没有法子可以逃狱。然而狱中的歌声,却使地大震动、监门大开、锁炼松脱,故我们可以信靠神超然的保守及拯救。

③狱卒一家因而信主。“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是以“当信主耶稣”为大前提,换言之,一个家庭中若有人首先信主,他当向家人传福音,结果他的家人因为他的见证及所听到的道理,便可以信主得生。所以32节接着记录狱卒全家一同听信真道。


争取公民权利(35~40节):


保罗坚持自己的权利,相信这与福音事工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公义,他没有受到审判定罪便遭毒打收监,故必须要求澄清;另一方面是见证问题,因为若不澄清,福音在腓立比便有了亏损,教会也就有亏损了。因此我们为自己的权利申诉也未尝不可,但要有圣灵的启发及引导,才知道什么时候用爱心包容,什么时候该坚持权利及公义的原则。


祈祷:神啊,教导我平衡爱心与公义,以致不会滥用或不敢运用自己的权利。──《新旧约辅读》


第17章辅读

保罗的布道方法(十七1~15节)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布道有以下特色(1~9节):


①先在会堂中传讲。

②以辩论、讲解,陈明的方式来传道。犹太人熟习《圣经》,所以保罗便以《圣经》为本,与他们辩论,辩论的内容集中在“耶稣”是“基督”上。此外保罗亦加上讲解,使他们明白旧约先知的预言与耶稣的生平怎样配合。最后还加上应用,务使他们可以相信。

③当中也有成果,包括许多虔诚的希腊人及好些尊贵的妇女信了主,他们可算是中上阶层人士。

④引起反对。


保罗在庇哩亚的布道有以下特色(10~15节):


①如同在帖撒罗尼迦一样,先在会堂中传讲。

②以查考《圣经》为主,而不用辩论。这是因为他们存有信道的心,因此以正面查考来求证。

③结果亦有多人信主,包括了尊贵的希腊妇女及好些男子。

④与帖撒罗尼迦一样,同样遭受反对。


从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布道方式。有时要辩论,除了清楚《圣经》的教导外,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及护教学有助透过辩论来传讲耶稣;有时要讲解,因为并非所有听众都有深厚的《圣经》背景,即使有也不一定明白,所以需要有人替他们讲解,他们才能明白;有时要陈明,意即应用,否则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要相信这位与他们没相干的耶稣;有时要查考,尤其是一些积极慕道者,查考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明白,同时亦可以亲自了解道理的真伪。


对信徒而言,查考《圣经》更有果效。我们是否愿意多付代价,多点查考《圣经》?


祈祷:神啊,赐我渴慕祢话语的心,天天查考《圣经》。


给雅典人的福音(十七16~34节)


保罗在雅典(16~21节):


雅典是希罗文化的汇聚点,保罗处身当中,看到满城偶像,禁不住心里着急,但他仍采用一贯的策略,按对象的情况和需要而调整他的方法与信息:


①他仍首先在会堂宣讲,但之后便在街上宣讲。这是基于雅典独特的情况。雅典人闲来无事,欢喜在街上谈论哲学,故此保罗便善加运用。


②他的听众包括了犹太人、虔敬人、一般市民、伊壁鸠鲁及斯多亚学派的人。伊壁鸠鲁学派及斯多亚学派都是著名的哲学学派,前者又名“享乐主义”,本身是无神论的,但不反对有神论。后者又名“苦行主义”,主张刻苦身体,灵魂便得释放,而本身是多神论。两派学说各走极端,常有争辩。


③他采用辩论方式。故当传讲完毕,立刻就引起激辩。


保罗的宣讲(22~31节):


他的讲道首先以“未识之神”来作接触点。没有斥责他们的迷信,反而欣赏他们的虔诚,但接着指出他们未曾找到真神,于是便引经据典(希腊人的著作)地讨论,最终带出主的救恩,并勉励他们悔改决志信主。讲道的结构与以前一样,可是却以很多的哲理探讨印证,正好显出他以不同的言语来向不同的群众宣讲。


雅典人归主(32~34节):


结果亦有几个人信了主,他们多是有学识及尊贵的人。有人认为他不传耶稣只传哲学,故此失败;但若以他一贯的传道方法及策略来看,此次宣讲亦算成功,因为雅典人惯于探讨辩论,若不如此便没沟通可言。今天当我们要向知识分子传福音时,可以学习保罗的方法。


祈祷:神啊,求祢赐下悟性,使我晓得如何向知识分子传福音。──《新旧约辅读》


第18章辅读

神的预备(十八1~11节)


到达哥林多(1~4节):


哥林多是一个商业中心,但罪恶充斥,尤以妓女著名。当他一个人到达哥林多之时,可谓十分孤单,然而神为地预备了亚居拉、百基拉夫妇,使他可以与他们同住、同业及同工。他们在西拉和提摩太未来到之前,成了保罗的支持,可以继续传道。布道事工亦需同伴,在彼此团契、扶持及激励之下,我们才可以坚持到底地继续作工。你在教会中有没有可以彼此支持的肢体?若是没有,赶快找一些,付一些代价建立关系,以致事奉布道时,可以有“伙伴”。


主肯定保罗(5~11节):


保罗的布道事工在会堂及犹太人中没有成果,反而遭到抗拒毁谤,结果要放弃会堂,专心向外邦人传道。神亦有美好的安排,首先是提多.犹士都信主,他的家便成了保罗布道的大本营。继而是管会堂的全家归主,大大激励了保罗。之后神又在异象中向保罗重新肯定祂必与他同在,并要保罗继续撒种、收割。保罗或许在面对激烈反对及缺少成果之下身心俱疲,然而得到神再次肯定之后,便放胆继续传讲,施行教导。保罗在这里的经历亦给我们很多激励:


①神一直都有美好安排,因此即使我们面对困境或逼迫,也不要灰心。

②布道与教导亦有紧密的关系。保罗两者同样重视,教会的质与量同样重要。当我们的教会没有量的增长时,我们不要自我安慰,以为我们重视质素便足够了;同样我们不能只求人数加增而忽略教导。


祈祷:神啊,帮助我参与建立一个整全的教会,在当中不单有团契,亦有质量并重的增长。


信实的应许(十八12~28节)


神的保守(12~17节):


保罗得到神在异象中的肯定后,仍留在哥林多有年半的时间,虽然面对攻击,但却有神的保守,迦流事件正是一个好例子。对保罗来说,神成就了祂在异象中的保证,没有人可以下手害他;对教会来说,犹太人的指控不能成立,显明福音的信息及教会的发展没有抵触罗马的法律,使教会有更好的名声及更快地发展。


结束行程(18~22节):


保罗在第二次旅游布道回程时,经以弗所返安提阿,但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到神如何为他安排第三次的旅游布道。百基拉和亚居拉留下,结果帮助亚波罗成为福音使者:众人对保罗热情的挽留使他答允再回以弗所:加上以弗所位于交通要道,可以成为福音广传的基地;故此以弗所成为保罗第三次行程的中心。


再次出发(23节):


保罗开始第三次的行程时,首先探望以前到过的地方,坚固众门徒。保罗对每一个归主的人,都有深厚的感情,这一方面是他在主里所生的儿女,另一方面却有神的爱,如同父母般的关怀。保罗的见证值得我们学习,对初信主的弟兄姊妹应当如此,对教会中其他肢体也当如此。我们要致力在教会中实践彼此相爱的生活,才能建立一个充满爱的教会。


神的预备(24~28节):


神预备了亚波罗,使他作为褔音的使者。一方面他有特殊的恩赐,另外他又能谦卑地学习自己所缺少的,因此可以被神大大使用。盼望我们都有亚波罗谦卑受教的心,被主塑造,成为祂合用的器皿。


祈祷:神啊,多谢祢,因为祢的应许信实,信靠服事祢的人一定不会抱愧蒙羞。──《新旧约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