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课: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六 ——大卫在旷野的哈基拉山(一)

靖玖玮 牧师
2023-11-14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jpg





页面长横线.jpg

第111课: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六

   ——大卫在旷野的哈基拉山(一)

页面长横线.jpg


悖逆上帝的扫罗



第二十六章   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六

——大卫在旷野的哈基拉山


到了本章,扫罗和大卫两人所表明的生命争战看得更清楚。22章开始,24-25两章经文,上帝又在大卫身上叫他学功课,就是脱离个人的恩怨。

弟兄姊妹,脱离个人恩怨,是脱离旧人中最难学的功课。这也是人最致命的弱点。人若在这一点上得胜,其它事情就比较容易胜过。上帝在大卫身上,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是围绕着这个点进行的,上帝让大卫从不同的环境学习功课。

第24章的末了,我们看到扫罗对大卫已经很明白的说:你一定作王,但愿你作王的时候,你要看我的性命和我家族的性命为宝贵,我不再追赶你了。扫罗也的确安静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追杀大卫的行动。

第25章扫罗也没有什么动静。但现在到了本章,扫罗又来追赶大卫了。是他忘记24章里所说过的话吗?没有忘记。因为这一次的追赶,不是扫罗自己想这样做的,是有人来告诉他说:我们发现大卫的踪迹了,他藏在某某地方。扫罗就起来带着以色列当中挑选的精兵,去西弗那里追捕大卫。

这就让我们看到,老旧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发作,只要有机会就会犯罪,在我们的生命里都是如此,老旧人经常活过来。就像今天的扫罗。

这一次扫罗出来追赶大卫,就看得更清楚了。他本来安安静静的,他也看见上帝的手,他是不能跟大卫说好说歹的。但有人告诉他说:大卫在我们那里,你很容易就可以抓住他,扫罗就来了。

如果扫罗听到这个话时遵守前面向大卫的诺言,拒绝这个信息,扫罗就是一个得胜。但他没有拒绝,反而被这个信息左右。于是,他来到大卫藏身的附近。这就是本章的故事。

威尔斯比牧师认为:有些旧约学者试图证明,本章的记述只是第24章的一个改编,但其中的证据却反驳这种解释。因为两处的地点不同,前者是在隐基底的山洞里,后者却在哈基拉附近的扫罗军营内;两处的时间不同,前者是在白天,而后者则在晚上;两处的活动不同,前者是扫罗来到洞里,后者是大卫进入军营;大卫的两次反应也不相同,头一次是大卫割下扫罗的衣襟,这一次是大卫拿走扫罗的枪和水瓶;大卫所说的话不同,前者是对扫罗说的,后者却是对押尼珥和扫罗说的。对大卫来说,第二次给扫罗相遇的经历确是更惊险,因他实际上是在扫罗的军营内。大卫跟拿八和亚比该的经历,使他确信自己将来必要称王,也对复仇上了一课得益的教训。——《靠主成功》威尔斯比著   

所以,本章和第24章是不相同的事件。虽然主题没有变,但舞台背景由亚杜兰洞换成了辎重营,道具由衣襟换成了枪和水瓶。扫罗追击大卫要取他的性命,可结果反倒是他自己落到了大卫的手里。

这次,大卫也没有害扫罗的性命,又一次作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见证。我们观察这两个场面,第24章似乎有些消极色彩,而本章则较是极为积极的。因为第24章的背景是大卫在洞中躲避扫罗时,扫罗偶然闯了进来,大卫是被动的;而到了本章,则是大卫主动潜入了扫罗的营中,拿走了扫罗的枪和水瓶。那么问题是:《圣经》要通过这两个事件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

从反面讲,《圣经》这样安排并不是为了见证大卫的善良和公义。但是如果我们只从教训的角度来看《圣经》的话,就会轻易地以大卫为模范榜样,让“我们也要像大卫一样……”。若仅仅这样,《圣经》岂不成了伟人传记了吗?不!《圣经》要通过这件事向我们启示大卫王国与扫罗王国有什么不同和最终的弥赛亚王国是什么样的。

那么大卫王国,也就是弥赛亚王国究竟是什么样的王国呢?我们从大卫对待扫罗的态度方法上略见一斑。大卫是怎样对待扫罗呢?一句话,就是以“公义和诚实”(23节)对待他。所以,我们说大卫的王国是“持守公义和诚实的王国”,这正是弥赛亚王国的真实写照。

以赛亚先知说:“当那日,在犹大地人必唱这歌说:“我们有坚固的城。耶和华要将救恩定为城墙、为外郭。敞开城门,使守信的义民得以进入。”(赛26:1-2)这是有关弥赛亚王国的预言。上帝要建立的王国是以“救恩”为城郭,持守“公义和诚实”的王国。所以大卫盼望的是扫罗的悔改,而不是要置他于死地。

《圣经》作者为什么要述说两个如此相近的故事呢?答案可能是想加强第24章的重点。以色列人相信双重的见证(参申19:15),这是大卫第二次抗拒了试探,再次拒绝伤害“耶和华的受膏者”(9节);扫罗也是第二次承认他的过错(参21节),并说出大卫会有光明的未来(参25节)。

这故事中一个新的情况,在于大卫在19节所说的话:“求我主我王听仆人的话:若是耶和华激发你攻击我,愿耶和华收纳祭物;若是人激发你,愿他在耶和华面前受咒诅,因为他现今赶逐我,不容我在耶和华的产业上有份,说:‘你去侍奉别上帝吧!’”。

本节经文遥指下一章,当时大卫无奈地离开以色列地,逃往非利士人的境内。大卫的仇敌后来指大卫是背叛以色列的,指他甚至曾敬奉非利士人的上帝。

这里并不是指大卫真的曾敬拜非利士人的上帝,但却叫我们知道,在外邦地区里,并没有敬奉耶和华的殿,可以使大卫可以敬拜真神。

因此,大卫指出他极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边境,以致他咒诅那些要为此事负责的人。扫罗说:“我有罪了!我儿大卫,你可以回来,因你今日看我的性命为宝贵,我必不再加害于你。我是糊涂人,大大错了。”(21节) 扫罗称自己为糊涂人,正如亚比该因她丈夫敌挡大卫而称他为愚顽人(参25:25)。两字在希伯来文中是不同的,但意思却是一样的。所有对抗上帝旨意的人,最终只会显出自己是愚顽、糊涂的人。

让我们甚为不解的是,在第24章里,扫罗不是已经痛哭认罪悔改了吗?他不是已经起誓不再寻索大卫了吗?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又来寻索大卫呢?

在隐基底,扫罗和大卫似乎已捐弃前嫌,言归于好。扫罗承认大卫比他公义;认为大卫是以善心相待,要求上帝报答大卫,并且认为大卫必作国王。他甚至要大卫起誓,在登基作王的时候,不要从他父家灭没他的名(参24:12)。

然而,言犹在耳,怎么又重整旗鼓追杀大卫?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可能与他受恶魔的搅扰有关;同时也让我们看见,扫罗受自私和嫉妒的毒害,又不愿彻底悔改,心灵不断痛苦挣扎,活在双重人格里,有时觉得不对,有时却又故态复萌。

当扫罗与大卫起誓和好时(参24章)深感痛悔,可惜是感而不动,悔而不改,只是情感激动,缺少意志力的悔改不能持久,人单有悔改,却没有重生的新生命,他的眼泪也是没有价值的。同时我们这个可恶的“己”天天要受对付,要交于死地。当我们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一天不让十字架把“己”治死,“己”是会天天死灰复燃的,所以此事不足为怪。

无论如何,《圣经》作者详述两个故事,目的就是强调这两件事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毫无疑问上帝保护大卫。无论扫罗的军队怎样强大,他追捕大卫之行动终必失败。另一方面,扫罗会发现上帝已收回对他的保护。如果他不敌大卫极少的军队,他又怎能敌得过非利士的军队——此事不久将证明(参31章)。

第二个教训:大卫完全没有伤害扫罗,甚至不盼望他受伤害。在整卷《撒母耳记》一再重复强调这件事,一定是有大卫的仇敌,在以色列境内企图歪曲他的品格,指出他向扫罗王犯了背叛和不忠的罪。

一个更具普遍的教训是:一个好的领袖不攻击他所要继承的前任;向先人有一颗清洁的良心,与向普通大众有一颗清洁的良心,同样重要(参25:31)。同理,今天的领袖不应被明天的领袖所嫉妒。

这里再一次指出,没有人有权攻击上帝所拣选及膏立的领袖,无论他的行动多么的错误和欠考虑。新约同样也支持律法与权柄;(参罗13:1)。

一、大卫再次不伤害扫罗(1-12)

西弗人第二次把大卫的行踪密告扫罗(参23:19)。扫罗马上召集比大卫多五倍的兵力,下到西弗的旷野。经文没有告诉我们扫罗为什么改变态度。前面他与大卫看来和好了(参24章)。也许有故意挑事的人挑起王的忌恨(参19节)。

上帝为什么让大卫经历这么多艰难?上帝要让大卫作王,就必须要在上帝面前被造就到配作王。上帝一定要把大卫造就到一个地步,必须合上帝的心意,上帝才让他坐在宝座上。

所以,上帝在大卫身上作工,而大卫肯接受上帝作工,上帝也就一直在他身上作工。他不像扫罗,扫罗不肯接受上帝在他身上作工,上帝的工作就在他身上停止,上帝就把他放在一边。   

1、扫罗最后的疯狂追杀(1-5)

扫罗再次追杀大卫,是“恶事出于恶人”,“物朽后虫生”。从某一方面讲,扫罗追杀大卫有一部分是受了人的挑拨,搬弄是非,谗言的影响(正如大卫对扫罗讲的,“你为何听信人的谗言”);但从另一方面讲,扫罗若没有嫉妒大卫,怕大卫夺他的王位,即使别人挑拨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是自己没有主见,受别人话语的左右,这又怎能配得作一国之王呢?

扫罗把王位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别人碰不得,一个真正上帝的仆人,若真是为了上帝的利益,为了上帝的教会,为了弟兄姊妹,就不怕小大卫起来,在今天的教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那就是叶公好龙。

【26:1】西弗人到基比亚见扫罗,说:“大卫不是在旷野前的哈基拉山藏着吗?”

扫罗得西弗人的告密,知道大卫的行踪,再次带兵追捕他。西弗人通风报信给扫罗已经不是第一次,西弗人出卖大卫的动机何在?我们不知道。也许不喜欢大卫住在他们的地,怕惹来麻烦,又或许想向扫罗邀功,他们一再的向扫罗告密,要扫罗来捉大卫。正是这种人,使大卫陷在死荫的幽谷,加深他逃亡的痛苦,可大卫上次没跟他们计较。

大卫是以保护者自居,但不管他多贤明,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心,至少基伊拉、西弗和玛云的拿八(参25章)都不领他的情。

好像拿八一样,西弗人与迦勒也有亲缘关系(参代上2:42),作为犹大支派的成员,他们本当忠于大卫,然而为了讨好扫罗王,他们第二次把大卫出卖给扫罗。

虽然第24,26章所记载的事迹很相似,但时间、地点和细节,二者间多有出入,实为大卫再次可杀扫罗却未下手的另一故事,两者的分别可以证明那是不同的事件。

“哈基拉山”:(参23:19)。基比亚为扫罗的家乡,他住在那里(参10:26,14:16)

“西弗人”: 23:19、24 中记载西弗人主动去见扫罗要协助找出大卫的行踪。身为与大卫相同的犹大支派(参书15:55),在扫罗的第二次追击中又一次出卖大卫(参23:19)。为义受逼迫的人,很多时候被自己的家人、家族所排斥(参太13:57)。估计大卫可能以西弗人的恶行,写了诗篇第54篇。大卫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在急迫为难的状况中,也没有失去对上帝的盼望。

“旷野前”:应作“约斯门”,指犹大旷野东边与死海接壤的带状地区,气候干旱、地势崎岖,相当容易躲藏。

【26:2】扫罗就起身,带领以色列人中挑选的三千精兵,下到西弗的旷野,要在那里寻索大卫。

扫罗带领3000精兵来到西弗旷野寻索大卫。挑选的3000精兵,相当于扫罗的常备军全部的数字(参13:2)。这3000人是能征善战的。调用精锐部队来捉大卫,就是下定决心置大卫于死地。

扫罗安全稳妥,他有元帅随行,军兵在他周围,重重保护,非常安全。这一切的安排都显出扫罗这次是志在必得,大卫的生命危在旦夕。这种国力的损失,导致了在基利波战役的惨败和扫罗自己的死亡(参28:4、5,31:1、6)。

威尔斯比牧师说:扫罗已经学会欣赏大卫的战术家之本领,因此他便带了3000精兵到旷野寻索大卫。但大卫早已走在前面,因为他的探子找到了扫罗的营地,大卫在旷野是安全的。主保守大卫平安,每当扫罗靠近时主都拯救他。“祂救我脱离我的劲敌和那些恨我的人,因为他们比我强盛。”(诗18:17)——《靠主成功》威尔斯比著   

【26:3】扫罗在旷野前的哈基拉山,在道路上安营。大卫住在旷野,听说扫罗到旷野来追寻他。

扫罗的军队在道路上安营,就是要把一切通道都阻截,封锁通路,重重包围,使大卫无路可逃。
   “哈基拉山,在道路上”:位于比大卫的隐身处低的位置。6节的“下到扫罗的营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大卫……听说”:如上所述,大卫位于比扫罗所处的地方高的地方,因此能很好地观察扫罗的动态。

【26:4】就打发人去探听,便知道扫罗果然来到。

大卫知道扫罗果然来到,他的表现显然大有长进,他一点也没有生气发怒,也没有慌张逃避,反而主动带一个卫兵到扫罗的军营看个究竟。他毫无惧怕,万一被人发现岂不是把命送上虎口,他乃是满有信心爱心的前进,他的目的是要将扫罗的营地巡视一番,同时再一次向扫罗表明自己的存心。

“就打发人去探听”:大卫仔细地探听扫罗阵营的场面。大卫相信,掌管人生死的是耶和华,并单单依靠上帝(参诗25:2,26:1),却没有放松为保全性命作努力。象这样依靠上帝的同时也不忽视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才是真正的信心(参林前15:58;腓1:22-24)。

【26:5】大卫起来,到扫罗安营的地方,看见扫罗和他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睡卧之处。扫罗睡在辎重营里,百姓安营在他周围。

扫罗再次寻索大卫的错误决定,可能受两件事的影响。第一、西弗人热衷纵恿,扫罗感到盛情难却。西弗人陷害大卫不成,就挑拨是非。求上帝藉着历史提醒我们,劝人好,劝人和,不要劝人斗,不要说是非。“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第二、扫罗上一次在同一地区追杀大卫,因非利士人犯境而功败垂成,颇觉不值,现已无非利士后顾之忧,可以再试一次。

大卫其实相当有勇气,明知道敌人来,还是亲自去侦查敌情,并不把这种工作推给其他人。我们当领袖以后,还能身先士卒吗?经文虽轻描淡写,但却是很恐怖的场面。因为整个军队戒备森严,军营旁还挖有壕沟。照理说应该有夜间的卫兵,但是上帝介入,让3000人,甚至连卫兵也睡着了,以致扫罗差点性命不保。对照复杂的防卫措施与全部睡着的卫兵,真是一种诡异的景象。

“辎重营”:指周围有防卫性壕沟的军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