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课: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十一——扫罗及其众子的悲惨结局(二)

靖玖玮 牧师
2023-12-14

互联网许可证.png






页面长横线.jpg《第129课: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十一

——扫罗及其众子的悲惨结局(二)》音频

页面长横线.jpg



悖逆上帝的扫罗



第三十一章   大卫的流亡生涯之十一

——扫罗及其众子的悲惨结局


二、失败中的得胜者(7-13)

【31:4】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未受割礼的人……凌辱我”:扫罗没有忘记非利士人如何虐待和折磨参孙,因而希望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因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关于《圣经》里其它自杀事件的记载(参撒下17:23)。

顺命与违命的抉择,关系到义和罪,我如何决定呢?替扫罗拿兵器的人在道德上遇到左右为难的问题——他应否遵命而行。照理说,他应当顺服君王,但他也知道不可杀人,所以决定不杀扫罗。

顺从你不认同的命令与顺从你明知是错的命令,是两回事。顺从错误命令,永远是错误的,也不合道德;不管是谁发布这命令,违背他会产生什么后果,都要小心谨慎。当你处在道德上进退两难之时,依据什么来作抉择呢?你要鼓起勇气,遵照上帝的律法而行。

第31章也提到扫罗不愿意让非利士人杀他,所以,他自己俯在刀上死了,非常可惜!虽然大卫为他作弓歌,作哀悼的时候曾经说“大英雄何竟死亡”(参撒下 2:19),但是他死的非常悲惨!因为在第28章就告诉我们,上帝已经离开他了,他自己也知道作的是错事,所以,当非利士人来的时候,他就非常害怕(参28:5-6 )。

讲到扫罗惧怕,而且心中发颤,跟大卫歌颂他是大英雄何竟死亡已经完全不相称。扫罗从前曾经是英雄,在《撒母耳记上》第 11 章,打亚玛力人打的轰轰烈烈,令人钦佩!但现在仇敌来,他却已经没有那样的信心和把握了,他充满了惧怕,而且心中发颤,最后他的结局却是这么悲惨!

万一拿兵器的人杀死扫罗, 扫罗就等于安乐死。在这里使我们思考,如何从基督教伦理角度看待自杀和安乐死的问题:

第一、概   念:首先自杀是指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结束生命的行为。而安乐死是指对那些在痛苦中死去的人,根据本人或保护者的要求使他能够在减轻痛苦的措施中死去的行为;

第二、伦理性:部分极端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杀是人所拥有的不可放弃的特权。人们尽管对自杀本身采取否定的立场,但有时也以肯定对公共的利益,和名誉自尽的行为或安乐死。对此《圣经》是如何讲呢?虽然没有直接的经句断定自杀是罪,但根据《圣经》整体的伦理观来看,自杀和安乐死绝对是犯罪行为,但我们认为,患精神疾病的人除外,因为他们自杀是由不得自己。从《圣经》宣告的一切生命的所有权在于上帝的立场(参创9:5、6;诗36:9)上看,自杀和安乐死,违反上帝主权的非法行为(参16:4,《圣经》中所说的伦理和生活伦理);

第三、结   论:在这个问题上信徒要特别留心的真理是:生活本身就是上帝赐给人宝贵的礼物。因此,信徒应拥有把自己当作生命的守望者的心态,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直到上帝所赋予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成为“若死,为主而死;若活着,为主而活”(参徒20:24;罗14:8)的人。尤其圣徒的身体,是耶稣基督流宝血所买来的上帝的产业(参弗1:11;彼前1:19),因此,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意图主张自己的身体。

本节记载扫罗死亡的事迹,与《撒母耳记下》第一章的记载相冲突。怎样令两者均属正确呢?

根据《撒母耳记上》31:3、4的记载,在基利波山的一场激烈战役中,扫罗被非利士弓箭手射伤,生命垂危。扫罗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要求帮他拿兵器的人,用剑刺透他的心,使他立刻死掉——“免得那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但那时持兵器的人不敢杀害他的王。因此,扫罗拿起自己的剑,将剑柄插入地里,然后自己伏在剑上。于是,扫罗就在基利波山结束了他充满伤痛的生命。

我们从《撒母耳记下》第1章却获得殊异的记载。有一个充当扫罗近身侍卫的亚玛力人逃离战场,奔往大卫的营里,将扫罗身亡的消息告诉大卫,第6-10节记载这个亚玛力人对大卫说的一番话:当扫罗身受重伤,被非利士人层层包围,正处于绝望的境地时,扫罗呼唤这个亚玛力人来到身旁,命令他立刻结束王的性命,使王免受箭伤之苦。那亚玛力人便遵照王的要求,“我准知他仆到不能活,就去将他杀死,把他头上的冠冕,臂上的镯子,拿到我主这里”(10节)。

这段记载显然与《撒母耳记上》31章有冲突。不过,《撒母耳记下》第1章所记载的,并非扫罗身亡时的真实情况,而只是出于那亚玛力雇佣兵的口。这亚玛力人拿着先王的冠冕和手镯来到以色列的新王面前,当然是希望从这位新王的手中获得丰厚赏赐,并以为可以在新政府中获得一官半职。

假若依照本章的陈述,就可知道那亚玛力人撒谎,为赚得大卫的赞许与赏赐。但实情是怎样的呢?当扫罗自己结束生命后,拿兵器的人跟着亦自杀了(参5节)。就在这时候,那亚玛力人刚好来到了,看见王的尸体,于是,他在非利士人发觉之前,尽快将扫罗的冠冕和镯子拿走。亚玛力人运气好,得以逃离刀光剑影的战场,来到大卫在洗革拉的总部。然而,他认为可藉以获得赏赐的凭据,却为他招至杀身之祸。

大卫因他的说话而将他处死:“你流人血的罪,归到自己的头上,因为你亲口作见证,说我杀了耶和华的受膏者。”(参撒下1:16)那亚玛力人趁机会油嘴滑舌,期待可获得赏赐;结果适得其反,招至杀身之祸。大卫异常尊敬扫罗,这却是亚玛力青年始料不及的;他向大卫邀功,只落得被杀的下场。

在此要指出,往大卫营中报讯的亚玛力人,不属曾被扫罗攻打的那一族。扫罗遵照上帝的命令攻击居于哈腓拉至书珥的亚玛力人,而他们的王是亚甲(参15:7-8)。但亦有另一些亚玛力人不属于这一族,曾经洗劫大卫在洗革拉的居所的,就不隶属亚甲。

“未受割礼的人”:指非利士人,以色列附近仅有非利士人不行割礼。

“凌辱”:戏弄、恶意无情对待。这时代中战争被掳的君王经常会被人伤害成残废,并且终身受尽凌辱。(参士 1:6-7,16:25)

“伏在刀上”:跌落、倒下、扑倒。

扫罗这样是“自杀”。此处的记载是为了贬低扫罗的地位,很多传统的教导为了让人珍惜生命,就直接简单的反对自杀。甚至有些人(通常是天主教的教导)有“自杀不能上天堂”的说法。

对于基督信仰来说,人得救不是靠行为,所以,并不会有新的罪恶影响我们被救赎的地位(当然,通常自杀不是好事)。但《圣经》记载扫罗此时的状况,与其说是要责备他的自杀,不如说是要彰显他的英勇。事实上“自杀”还得看一下当时的状况,如果是“舍身救人”,或者是“舍命完成任务”,我们也很难说这样的行为不正确。不可自杀,基本上就是不要违反十诫“不可谋杀(包括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的命令。

拿兵器的人不敢刺杀上帝的受膏者,扫罗惟有自刎。

一国之君何竟伏刀自尽?非利士人一向以虐待俘虏臭名昭彰。扫罗不会不知道参孙受他们凌辱的情形(参士16:18-31),所以不愿意被捉去受肢解与凌辱之苦。当替他拿兵器的人不肯杀他的时候,他就自杀了。

【31:5】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给扫罗拿兵器的人,一直追随在他旁边,受命听差,只认识一个主人,不用思想,也不会违背,是愚忠的典型;他全部的希望都投资在扫罗身上,扫罗死了,他的希望也死了。这是只跟随人的结局。(5节)
  扫罗是怎样的死去,在《圣经》三处地方记载:

第一、撒上31:1-13 说,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他吩咐身边替他拿兵器的人拔刀将他刺死,以免被非利士人凌辱(参士9:54,16:25)。但拿兵器的人不敢刺他,于是扫罗自己伏在刀上死了。非利士人后来割下他的首级,剥了他的军装,将军装放在亚斯他录庙里,将尸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

第二、撒下1:1-16 说,一个可能是在以色列营里干活的亚玛力少年人“偶然到基利波山,看见扫罗伏在枪上,有战车、马兵紧紧地追他。”(6节)扫罗看见少年人,就叫他将自己杀死。少年人就将扫罗杀死,把他头上的冠冕、臂上的镯子拿来给大卫。不过,这个说法我已否定,这个亚玛力人是在撒谎。

第三、代上10:1-14 记述扫罗的死和撒上31:1-13 几乎字字相同,只是在第10节却说非利士人将扫罗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

大家看到记载上的差异吗?现在问题来了。不信者在这里大做文章,说《圣经》是自相矛盾,因此,《圣经》不是上帝的话语。

真的有矛盾吗?其实,撒下1:1-16 亚玛力人的说法可信度很低,理由是,他来报信给大卫,目的是想得到奖赏,他料想不到的是,大卫是如此敬畏上帝,不管扫罗是好是歹,如何对待扫罗,是大卫自己的事情,他不允许人杀害耶和华的受膏者(参撒下1:14)。

所以,那个报信的人以为在大卫面前夸大其词,说自己杀了扫罗,想讨好大卫以赚取更大的奖赏,结果适得其反,被大卫处死。至于扫罗的尸身是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还是被钉在大衮庙中,一些《圣经》学者解释说,编撰《历代志》的人是根据撒上5:2 修订了撒上31:10 节,认为非利士人是把扫罗的首级钉在大衮庙,把他的尸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略去不提。

【31:6】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与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随他的人,都一同死亡。

英勇的扫罗,打完了他一生最后的一次仗。结果是胜利归于对方非利士人。战争还未开始,扫罗就失去了信念,心头悬着女巫预言鬼话的阴影。他感觉到上帝不与他同在,却又勉强赴战。到战争过去了,以色列全军溃散,一败涂地,扫罗和三个儿子全都阵亡了。扫罗王崩逝,带来局势的改变,各人的反应也不相同。

《圣经》记载这一次战役的败绩,头一位被杀的就是约拿单。这真是叫人有无限的感慨,在本书第14章的争战中,约拿单是一位得胜者,当大卫战胜歌利亚后,两位得胜者深相契和,并且约拿单爱大卫如同自己的性命。但可惜的是,约拿单属灵的光景就是到此为止了,他没有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爱大卫过于自己的性命。

他明明知道父亲是大卫的仇敌,但他始终站在父亲一边;虽然大卫是他最爱的挚友,但他所站的地位却是大卫的仇敌,因为他不肯离开父亲,绝对跟随大卫。心里爱主的人何等多,开头一段过得胜生活的人,也是为数不少,但至终能跟随主,至死忠心的人,那就太稀少了!

请注意第4节中“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大卫作哀歌,吊扫罗说:“不要在迦特报告,不要在亚实基伦街上传扬,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欢乐,免得未受割礼之人的女子矜夸”(撒下1:20)。扫罗之死,不单是悲惨,也是差耻之事:

第一、缺乏战士精神。战士以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荣,虽战至一兵一卒,仍必负创抗衡,顽强拼搏。扫罗在战场上自杀,在战士眼中乃懦弱胆怯的表现;

第二、扫罗的自杀,不但表示战败,也表示灵性的崩溃;

第三、没有爱上帝的心,只有虚荣心,扫罗所担心的是,“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他自杀死了,没有受到凌辱,然而他的军装放在偶像庙里,尸首钉在城墙上,使膏立他为王的上帝受到凌辱。参孙眼睛被挖,受人戏弄凌辱,但忍辱偷生,终于以身殉国,大大打击非利士人,为上帝扬眉吐气。相比之下,参孙这种为上帝忍辱负重的心,远胜扫罗宁死不受辱的精神。

扫罗看见三个儿子都死了,自己也受了重伤,就拔刀自杀,其实扫罗在属灵方面早就自杀了。骄傲、背逆、嫉妒、残忍,这些在他生命中是作慢性自杀,最终是完全进入了死亡,通过他的下场,是大卫失败?还是扫罗失败?是嫉妒人的,还是被嫉妒的?清清楚楚!

显示的是一个全面的失败,扫罗自己和全军都灭亡。

代上10:13-14 这样说扫罗的死:“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这是《历代志》的编撰者给扫罗的盖棺论定。

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我们能够这样说扫罗吗?作为立国的第一个君王,从基比亚的考古资料看他所建的宫殿,他组织的正规军,他在战场上的功绩……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扫罗的确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英雄人物。他败在那里?是因为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祂的命令,以致被废?还是因为妒嫉大卫的英才,知道大卫要继承他的皇位,以致变得“疯疯癫癫”,一心要追杀大卫,置他于死地才肯罢休吗?这两种原因都是。难道他没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如果扫罗知道退位让贤,帮助大卫登上王位,他不也算是“合上帝心意”的人,可以留下一个美名吗?

二、失败中的得胜者(7-13)

这时以色列人已尽失志气,在敌军入侵前退守。当非利士人来剥那死者的衣服,看见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在仆倒的人中间,就割了扫罗的首级,打发人报信到他们的四境。扫罗和他儿子的尸身被送到伯珊,钉在城墙上。虽然他的尸体公开被侮辱,但不会被非利士钉得太久。

当基列雅比人听见这事,就走了十里路去取回他们的尸身。骸骨得到安葬,在基列雅比的垂丝柳树下。这些人没有忘记扫罗初作王打第一场大仗时,如何救他们脱离亚扪人(参11章)。火葬不是以色列人中常见的做法。也许这次的做法是因为尸身已经残破。此外,这也防止非利士人进一步践辱尸身。
  上帝对扫罗的审判到此完结。扫罗曾多次想通过非利士人杀害大卫,但他自己却终于倒在他们面前。大卫得到上帝所指任的王位,扫罗得着他行为的公正报应。这是依照耶和华上帝的公正法则,是大卫常把自己交托的。
  要对扫罗和他的统治,作出均衡的评估是不容易的,部分原因是《圣经》关注撒母耳及大卫的关系,对扫罗作王和为人及其他方面,却很少提及。大卫尊重他是一个战士(参撒下1:17-27),基列雅比人冒生命危险去取回他的尸体。另一方面,他最后的失败,对以色列人有很严重的影响;部分的影响在第7节指出来。无疑他创立了统治架构,并一队保护他的常备军,但他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严重的损失,生还者分散归家去。

整体上看,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的胜利,将以色列推回到王朝前的情形。这里对以色列有一个教训:王朝本身不能拯救以色列,重要的是以色列须要有公义的王。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大卫,但我们一定要记得,当时很少以色列人意识到这个事实。的确,他们需要自己去发现它。
  在某方面,扫罗最大的遗产,乃是他显示一个好的君王应有什么成就。他将可能性和目标放在以色列百姓的面前,但最后他却失败了。

在扫罗的葬礼中,我们看到对待扫罗尸体的两种人:

第一、非利士人(参7-10节):他们割下扫罗的首级,脱下扫罗的军装,放在亚斯他录庙里,把无头尸钉在伯珊城的墙上。这样的事件可以说是对顽固悖逆上帝之人扫罗的审判。同时非利士人如此残忍地对待敬拜上帝的以色列人,终究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羞辱。上帝拒绝作离弃自己之人的保护者;

第二、基列雅比人( 参11-13节):他们把扫罗的尸体从伯珊城墙上取下来,举行葬礼后禁食七日。这是因为他们纪念过去扫罗向他们施的恩惠(参11:1-11),作为报答他行这样的善事。受到别人的恩惠很重要,但记住这种恩惠报答的行为更为重要。因为感恩将成为带来更大恩惠的管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