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文明篇”

2024-03-01

文明篇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日:‘礼者,不可不学也。’”


下载.jpg


《晏子春秋》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载记·第二十六章》)古人一个“礼”字囊括了文明的绝大多数内涵,它区别于人与禽兽,正如《路加福音》8章26-35节中记载,当耶稣把鬼“群”从被附着的人身上赶走后,那位曾经赤身露体,以猪为友的人,便明白过来,穿上了衣服,也就重新开始了他作为人的文明。

文明囊括万千,现以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几点予以阐述:


语言和善 文明内外

在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心声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意思是“人都有思想感情,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有了语言,从而有了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可见,语言,对于表情达意,对于人与人的沟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句话说好了,可表达善意,一句话没说好,也可能遗祸万千,正所谓“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这一点,在《圣经》中也不乏教导:“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以弗所书4:29)“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6)“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箴言12:18)

《圣经》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做的。大卫作为君王,在逃难期间对待辱骂、污蔑他的示每,并未恶语相向,事后也没有挟私报复,而是保持文明的态度,用文明的方式处理了他和示每之间的矛盾,从而没有因这件事演变为流血事件。

所以说,语言和善,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是及其重要的一环,我们“要谨慎我们的言行,免得我们的舌头犯罪”(诗篇39:1),“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可以使干戈化为玉帛,免除不必要的祸端。


尊老爱幼 尊师重道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也说“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尊老也是上帝的诫命。“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华。”(利未记19:32)“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姐妹。总要清清洁洁的。”(提摩太前书5:1-2)

“尊师重道”,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信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尊师重道的故事,比如“曾子避席”、“程门立雪”等等。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讲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合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学问已经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和学友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频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二人,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的典故也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cda1d8c4d2b8b025eeb9a4eb13fc353.jpg


《圣经》中也有关于“尊师重道”的教导:“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路加福音6:40)就是要我们尊重老师,不可自认为“青”已出于“蓝”就高于“蓝”一等,即使在某些方面“胜过”了“蓝”,但也要尊重“蓝”,不能凌驾于曾经教导过你的老师之上,这不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个伦理问题。


遵纪守法 与人为善

自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人类的文明伴随着法律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详尽地记载了神为以色列民颁布的律例、诚命、典章,这就是古以色列民所该遵守的法律。而作为现代中国人,更应该遵守中国当下的法律法规,这也是主耶稣所教导我们的,他告诉我们:“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5:17)在法律法规面前,我们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无论何时何地何处境,都能做到凡事都合乎规矩。

与人为善,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这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所以,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告诫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里仁》中,他还告诉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要我们在和人相处中,看见有德行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而不是恶意抨击,甚至诋毁。

《马太福音》5至6章,是耶稣的山上宝训,从各个方面教导我们与别人文明相处之道,后来,更提出了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19:19),他希望我们能彼此相顾,留存麦穗给穷苦的人。(路得记2章),因为“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马书13:8-9)

文明的定义包罗万象,小到生活细节,大到爱国敬业,无法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全部阐释,但文明却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让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遗诏敕后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成为一位文明的公民,使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文明现象,让我们国家发展成为文明大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