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出埃及记第2章
经文音频朗读:
今日背诵金句
上帝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出2:25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出二1】“有一个利未家的人娶了一个利未女子为妻。”
【出二2】“那女人怀孕,生一个儿子,见他俊美,就藏了他三个月,”
当神把祂的百姓带到死的地步的时候(一22),同时也为祂的百姓预备了执行救赎计划的器皿,就是这个“儿子”摩西。“见他俊美”,表明摩西的父母看出神在这个俊美过人的孩子身上有特别的心意,相信神会保存他的性命、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计划,因此“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来十一23),直到神允许的时间到来(5节)。
【出二3】“后来不能再藏,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后来不能再藏”,表面上是人没有办法了,实际上是神的时间到了(5节)。
“蒲草”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畔的植物,古埃及人用蒲草造船(赛十八2),“蒲草箱”可以漂浮在水面。“抹上石漆和石油”,指在外表涂上一层防水的沥青和石油。“搁在河边的芦荻中”,既可以隐藏孩子,也可以防止被水流冲走,表明摩西母亲的计划并非是要把孩子放在河里飘走。“箱”、“箱子”(5节)原文与“方舟”(创六14)是同一个字。
摩西的母亲尽她所能来保护孩子的性命,最后将他交托给神。信靠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神同工,尽自己的本分,把其余的事情交给神。“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林后八12)。
上图:尼罗河岸边生长的芦荻,也就是蒲草。
【出二4】“孩子的姊姊远远站着,要知道他究竟怎么样。”
“孩子的姊姊”就是米利暗(十五20-21)。
【出二5】“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她的使女们在河边行走。她看见箱子在芦荻中,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
【出二6】“她打开箱子,看见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怜他,说:‘这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
“法老的女儿”可能是阿赫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恰好出现在尼罗河边,又恰好“看见箱子在芦荻中”,孩子又恰好地“哭了”,勾起了她的恻隐之心。这么多的巧合,完全是神的手在背后的安排。
法老的女儿认出“这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可能因为摩西“生下来第八日”受过割礼(创十七12)。
【出二7】“孩子的姊姊对法老的女儿说:‘我去在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妈来,为你奶这孩子,可以不可以?’”
“孩子的姊姊”所说的话很有智慧,她把“去”和“叫一个奶妈”两件事连在一起。法老的女儿如果同意,就是同意她“去”并且“叫一个奶妈”。“为你奶这孩子”,这句话直接把这孩子的所有权推给法老的女儿了。
【出二8】“法老的女儿说:‘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亲来。”
从人看,这件事明显违背了法老的命令,但“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言二十一1),法老的女儿竟然同意了。“童女”原文指还没有结婚的年轻女子,米利暗可能已经十多岁了。
【出二9】“法老的女儿对她说:‘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价。”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
“为我奶他”,表明法老的女儿已经承认这孩子是属于她的。妇人乳养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能获得“工价”,这正是神奇妙的安排。
【出二10】“孩子渐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作了她的儿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孩子渐长”指断奶以后,大约3-5岁。“作了她的儿子”指接纳摩西成为埃及王室里的一员。法老是撒但用来阻止神计划的器皿,法老的女儿却成为神用来打败撒但权势的器皿;法老要消灭以色列人,神却让摩西在法老的宫中安全地成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
在整个过程中,阻挡仇敌消灭以色列人的全是女人:收生婆(一17)、健壮的希伯来妇人(一19)、摩西的母亲(2节)、摩西的姐姐(7节)和法老的女儿,这正预表将来神要行“女子护卫男子”(耶三十一22)的新事。
“摩西”名字的希伯来文意思是“被拉的”,埃及文意思是“儿子”。许多法老的名字中包括“摩西”,意思是“某某神之子”。例如法老女儿的父亲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意思是“月神之子”。
【出二11】“后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
“出去到他弟兄那里”,指来到以色列人中间,表明摩西已经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并且认识了自己“父亲的神”(三6)。
此时摩西已经四十岁了(徒七23),他“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来十一24),“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来十一25)。他看到希伯来人被埃及人压迫,心中就起了拯救弟兄的雄心大志。
在人看来,摩西不但有信心,也有热心、有能力、有经验,并且是唯一有足够的才能和地位来胜任拯救大事的人,可以说“舍他其谁”。但在神看来,摩西的这点信心只是接受神在他身上的恩典和工作的开始。
在主耶稣成就救赎之前,神的百姓还没有完全领会救赎的方法和内容,但他们却热切盼望神的工作。虽然这样的信心还不完全,但神却承认这样的信心(来十一24)。正因为这样的信心还带着残缺,才显出神一切的工作都是恩典,无论在旧约和新约都是恩典。
【出二12】“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
【出二13】“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
【出二14】“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吗?’摩西便惧怕,说:‘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
摩西的策略和道路是:以暴力革命来对付埃及人(12节),以道理学问来说服希伯来人(13节),以政治手段来团结弟兄(14节),对付共同的敌人。
摩西“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借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徒七25),希伯来人不但没有感谢这位有能力、有地位的王子为他们出头,反而完全不领情。
摩西突然“惧怕”了,他发现在属地的事上满有把握的策略,到了属灵的事情上却完全行不通。神借着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败,让他对自己失去了把握,体会到属灵的争战光凭属地的才能和势力是远远不够的。
【出二15】“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
法老为这事“想杀摩西”,表明法老从“这事”上看出了摩西想发动革命的野心。摩西在王宫里“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也充满了埃及人的想法和野心,想用属地的方法来解决属灵的问题,想凭人的才能来替神做事。而神却让摩西一开始就受到这样一个极大的挫折,让我们看见,一切属灵的事情都应当根据神:
动机必须“本于祂”(罗十一36)。任何一件由人所发动的事情,无论是出于人的爱心、热心还是雄心,都会因着环境里的难处而“惧怕”(14节),即使做成了,也只是荣耀人、而不是荣耀神。
方法必须“倚靠祂”(罗十一36)。任何一种从肉体中出来的方法,无论是人的拳头(12节)、道理(13节)还是政治手段(14节),都是神所看不上的(罗七18)。
目的必须“归于祂”(罗十一36)。人所想做的只是不受欺负地活在埃及,而神所要做的却是领自己的百姓离开埃及,归神“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十九6)。
“米甸地”位于埃及东方的旷野,摩西从埃及逃往米甸,是被迫放弃过去的四十年。神不是在摩西自以为“行”的时候来使用他,却是在他自己以为“行”的时候来拆毁他,在“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都派不上用场的旷野对他进行属灵的预备。
上图: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二世 (Thutmose II,主前1493—1479年在位)。阿赫摩斯一世死后,第十八王朝经过了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主前1525年-1504年在位)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主前1506—1493年在位)和图特摩斯二世 (Thutmose II,主前1493—1479年在位)。摩西于主前1487年逃到米甸,要杀他的法老(出二15)很可能就是图特摩斯二世。
【出二16】“一日,他在井旁坐下。米甸的祭司有七个女儿;她们来打水,打满了槽,要饮父亲的群羊。”
米甸人也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创二十五2),“米甸的祭司”可能是事奉独一真神的(十八11-12)。“槽”指井旁的水槽,人们从井中提水上来倒在槽中,供羊群饮用。
【出二17】“有牧羊的人来,把她们赶走了,摩西却起来帮助她们,又饮了她们的群羊。”
这群牧羊人很坏,等她们“打满了槽”(16节)才把她们赶走,然后坐享其成。
【出二18】“她们来到父亲流珥那里;他说:‘今日你们为何来得这么快呢?””
“流珥”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即“米甸祭司叶忒罗”(三1)。他奇怪“为何来得这么快”,表明女儿们经常受那些牧羊人的欺负,必须等牧羊人的羊群都喝足了,然后才轮到她们饮自己的羊群,所以很迟才回来。
【出二19】“她们说:‘有一个埃及人救我们脱离牧羊人的手,并且为我们打水饮了群羊。’”
【出二20】“他对女儿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你们为什么撇下他呢?你们去请他来吃饭。’”
【出二21】“摩西甘心和那人同住;那人把他的女儿西坡拉给摩西为妻。”
【出二22】“西坡拉生了一个儿子,摩西给他起名叫革舜,意思说:‘因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
“西坡拉”名字的意思是“鸟儿”。“革舜”名字的意思是“异族人”。
摩西给儿子所起的名字表明,他已经接受自己是在地上“寄居的”,因此甘心做一个平凡无名的人,甘心自己所学“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都被埋没。当人在心思上恢复了“寄居的”地位的时候,才能脱离地上名与利的引诱。
在米甸旷野的四十年里,摩西过着平淡的牧羊生活。直到将来他在旷野牧养二百多万问题人物的时候,才显出这四十年平凡生活实在是不知不觉地接受神的训练和造就,使他渐渐成为神手中合用的器皿。
【出二23】“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叹息哀求,他们的哀声达于神。”
“埃及王死了”,可能指图特摩斯二世死了,王后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主前1478–1458年在位)成为女法老,她没有继续执行杀戮以色列男孩,但却大规模建筑神庙,所以继续奴役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可能以为法老一死,情形就会好转。但现在法老死了,情形却没有好转,希望全破灭了,所以此时才想起向神“叹息哀求”,“哀声达于神”。
【出二24】“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祂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
【出二25】“神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
神始终掌管环境,祂“听见”、“记念”、“看顾”、“知道”一切(24-25节),一面在旷野预备执行救赎计划的器皿,一面在埃及预备环境,要把祂的百姓带到“叹息哀求”的地步,在心思上愿意离开埃及。
并不是以色列人的“叹息哀求”(23节)引发了神的工作,神所要做的完全是根据祂的恩典、根据祂自己的救赎计划。就连“记念祂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24节),表面上是因着神的信实,实际上这约本身就是因着神的恩典。
神一直在等着听“他们的哀声”(24节):“耶和华必然等候,要施恩给你们”(赛三十18),所以“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赛六十五24)。但人不但信心是残缺的,“叹息哀求”(23节)也是不诚心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又会改变主意。
因此,人在救赎的过程中一点地位都没有,完全是神的恩典在那里做工。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信心来配合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