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友善篇”

2024-03-01

友善篇


爱人如己——《圣经》

友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友善”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汉书·息夫躬传》:“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

在中国文化中,友善是情感的重要表达,彰显人格修养的一部分,如《礼记》中说:“先人而后己。”《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中提到:“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明史·张邦奇传》中提到:“张邦奇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中提到:“公与文光禄太青友善”等。

同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友善的重要性。他认为:“友善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友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

基督教《圣经》中对友善则有更深的表达,例如:“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9);“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12:14);“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马太福音5:9)等均是对友善的教导。


情感的纽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善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友善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还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就是指友善,强调了人们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墨子在《兼爱》中也强调友善的重要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03ab7c893c124b0a915b74c83c4cfa96.jpeg


《圣经》中也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处经文都教导人们如何建立彼此的友善情感,例如:“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诗篇15:3);“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膏油与香料使人心喜悦;朋友诚实的劝教也是如此甘美。”(箴言27:9);“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路加福音11:5-9);“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福音15:13);“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罗马书12:9-10)等。


幸福的前提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以德报怨”(《论语·宪问》)、“远亲不如近邻”(元·秦简夫《东堂老》)等思想,均表达了一种构建和谐幸福生活的渴望,它指引人们注重幸福的根本——与人友善,才能带来和谐,和谐才是幸福的前提。


u=2573597660,411682943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同样,在《圣经》中类似的教导很多,其从根本教导人们应该以爱和友善来对待他人,无论他们是谁,背景如何。这种友善是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关爱,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利益或偏见。甚至对仇人,也要以友善报之,例如:“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利未记19:18);“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马太福音5:39);“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马太福音19:19);“‘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12:30-31)等。

“友善”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友善”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也是被视为基本礼仪之一,并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包容。当人们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时,自身的情绪和心态也会变得更为积极向上,这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换言之,只有在一个“友善”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幸福生活。中国将“友善”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实现全民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