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之探讨

靖义成 牧师
2024-03-1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之探讨

靖义成   牧师


一、引言

基督教曾经四次传入中国,最早在唐朝时,作为景教传入中国,不过基督教在中国最终扎根是在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的时期,即19世纪初。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广州传教,时值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洋人传教。鸦片战争后,新教在中国各地建立教会,但所传之处,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西式的,许多教堂甚至悬挂外国国旗,大大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各地差会,从教义到礼仪全盘西化,难以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同。1922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全国大会”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大会的主题是“中国教会”,“中国的历史、国人的特证、教务的性质、经验的指示,以及国内社会的种种变迁,莫不要求一个中国的本土化教会”。

时至今日,时过境迁,人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变化,基督教传入中国已经有200多年的时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和融合在今天都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基督教全国“两会”于8月4日至6日在上海举办“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宗教学者与基督教界代表人士一起,共同探讨深化三自爱国运动,引导中国基督教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基督教中国化,何为基督教中国化。具体来说就是崇拜礼仪中国化、教堂建筑中国化、基督教释经学中国化等等。

二、崇拜礼仪中国化之目的

中国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基督教要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和理解,必须摆脱“洋教”的形象和外国的控制,必须中国化,他们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基督教,发展为“自立运动”、“本色运动”以及解放后的“三自爱国运动”。在过去,中国的教堂建筑、诗歌礼仪给人一种极具西方教会的色彩,“人皆以基督教为无中国化”。在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期,崇拜仪式过于简单,只是唱诗、祷告、读经、证道,不够美化,与中国人的习惯相去甚远,教会学校的学生不愿意崇拜的原因是崇拜仪式过于呆板、没有趣味。所以教会应随时改良,创作自己的礼仪,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西方教会礼仪的基础上适当作出修改。崇拜礼仪中国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人的需要。

三、崇拜礼仪中国化之具体措施

中国基督教虽然进入了后宗派时期,但在礼仪上仍保留了各宗派的特点和痕迹,贯彻相互尊重、兼容并蓄的原则,并不强求统一。中国基督教认为圣礼只有两项,即洗礼和圣餐礼,但圣礼的仪式可以多种变化。例如,在洗礼中,既实行点水礼,也实行浸水礼,许多条件较好的教堂都有浸水池。在圣餐中,也保留不同的形式,以满足信徒的多种礼仪传统的需要。尊重原安息日会信徒的传统,专门为信徒在礼拜六举行聚会。在崇拜意识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中国教会进行了民族化的探讨,中国教会不再沿袭照搬西方的形式,而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基督徒唱圣诗所采用的诗歌本是《赞美诗》。在《赞美诗》中,除了保留一些来自西方教会的脍炙人口圣诗外,还包括日本的《归回父家歌》、印度《万福之源歌》、缅甸《心中仰望文》等东方各国的赞美诗。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教会的音乐家即曾经在教会圣诗、圣乐中国化方面作出贡献,他们的一些作品大部分都收进了《赞美诗》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督教开始在全国各地基督徒中对《赞美诗》进行征稿工作,很多基督徒也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圣诗。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讲,多数新创作都使用了中国民族风格的曲调,包括少量改编的民歌调(如《活出基督歌》)与古琴曲(如《神工妙笔歌》),还有中国基督徒所创作的《我爱中国教会歌》。对于赞美诗的曲调如何走向民族化而仍符合教会音乐传统,一些创作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以,我们在崇拜仪式进行中,唱中国人所创作的一些圣诗时,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在崇拜进行中,我仍能感受到西方的教牧人员与中国的教牧人员在服饰方面也截然不同。在服饰方面,也考虑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例如,在教堂结婚仪式中,西方以白色为纯洁完美,牧师一般着白色外袍,披黑色圣带;而中国人以红色的喜庆吉祥,所以牧师往往身穿黑色外袍,披红色圣带。

再者,中国的传道人在证道方面也逐步中国化,讲道的内容也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解放前,不仅在圣诗方面,也在服饰方面欧美化之外,讲道内容也欧美化,考虑本土实际情况不多。然而教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讲道方面也逐步中国化。尽管中国传道人的讲章与国外的传道人的讲章出现了一些差别,但属灵的原则是一致的,崇拜礼仪也逐步秉持了中国化的方针。首先中国教会在崇拜中一直保持着以证道为中心,传道人证道时间往往都是三十、四十分钟居多;而国外教会都是20分钟,崇拜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比较均衡。再者结合中国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形成了某些特点。在讲道时间方面,中国传道人的讲章篇幅较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国内的环境生活节奏比欧美人较慢,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比如河南农村教会,传道人证道时间往往都是一个小时。在传道人讲道内容中,传道人讲道比较注重道德方面的内容,讲坛上的有些内容是传道人特别喜欢讲的,比如《最大的诫命》(太22:34-40),《登山宝训》(太5-7章),《好撒玛利亚人》(路10:25-37),《三问彼得的爱心》(约21:15-19)等。这些经文的共同点是讲到了基督徒的爱德。所以讲道内容注重道德,中国人历来重视伦理道德,反映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教会的讲道在继承宗教改革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除了讲道时间长、伦理道德外,还有引用的经文和中国基督徒信仰见证较多,以及注重基本信仰,这也是崇拜礼仪中证道中国化的一大特点。

中国教会在崇拜礼仪中,也会根据不同节期,崇拜的一些内容也会作出相应调整。比如重阳节,这个节日在国外教会是没有的,重阳节注重孝敬老人,在崇拜中,所有的诗歌、讲道内容、祷告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讲神的信息。其他节日,如春节正好在礼拜天,就讲中国新年有关的属灵信息;中秋节,注重家人团圆,从属灵角度讲,就讲圣经中所提倡的“和睦”、“彼此相爱”、“合而为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也是给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一个很好的契机。

四、结语:崇拜礼仪中国化之思考

事实上,基督教崇拜礼仪中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基督教起源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自从基督教传入欧洲后,在欧洲不同地区的教会,基督教崇拜模式都不一样,哥林多教会有哥林多教会崇拜的模式,罗马教会有罗马式崇拜模式。中国基督教中国化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本色教会运动”之一脉,是基督教与本国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运动。基督教在别的国家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仪式也不断的渗透、融入,从而构成了新的基督教仪式。基督教从希腊化、拉丁化、罗马化,再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的礼仪不断经历着洗涮和冲击,直到今天如火如荼的本土化运动,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礼仪趋向理解和沟通,甚至还出现了创新,基督教的仪式将更加系统化。事实上,早期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时候,传教士为了让中国人更加容易接受基督教的信仰,说中国话,穿汉服,这些都是基督教信仰中国化所作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基督教会更加走向中国化,基督教的中国化必然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每个基督徒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基督徒义不容辞的责任。愿神祝福中国的教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