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马可福音第4章
经文音频朗读:
撒种的比喻(太13:1-9;路8:4-8)
1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2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3“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4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9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10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11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12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13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14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16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17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18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19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21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22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23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24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25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26又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27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28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29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30又说:“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31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32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33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34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35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36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37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38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39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40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41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今日背诵金句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可4:22-23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可四1】“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祂那里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坐下”是犹太拉比教导人时的标准姿势(太十三3)。
上图:位于加利利湖北岸的迦百农城遗址,主耶稣把这座城称为自己的城(太九1)。
【可四2】“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马可福音从第四章开始,才正式地把主耶稣教导的话记录下来。
【可四3】“‘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可四4】“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可四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可四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可四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可四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可四9】“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撒种的比喻在三卷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中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主耶稣亲自向门徒作了解释,所以是解开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义的钥匙。主耶稣要用这个比喻来回答众人心中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文士与法利赛人会如此拒绝主耶稣?为什么连主耶稣的亲属也会误解祂?为什么主耶稣同样的传道和医病赶鬼不能在每一个人内心中产生相同的回应?
【可四10】“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祂这比喻的意思。”
这段对话可能是门徒和主耶稣在船上进行的,船已划离了岸边的群众。听众中显然有些人无法领悟比喻的意义。
【可四11】“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可四12】“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由于犹太教领袖对主的拒绝,主耶稣服事的方式变了,起初祂宣告“神的国近了”(一15),现在却成了“奥秘”(11节)。“比喻”(11节)使无心追求神国的人“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12节),因为对于敌对者和仅仅出于好奇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只不过是些故事罢了。而对于有心追求神国的人,“比喻”却使他们容易记忆,容易明白。
12节引自赛六9-10。
【可四13】“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种的比喻是解开这一系列比喻的钥匙,人若不明白撒种的比喻,就不可能明白其他一切的比喻。
【可四14】“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在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种,就是祂的“道”。主耶稣要用撒种的比喻说明,为什么福音所得到的反应是如此不同(二至三章)。
【可四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路旁”的心无心接受主的道,听了却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太十三19),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夺去。
【可四16】“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可四17】“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主的道若没有进到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心里就“没有根”,一时的热心也“不过是暂时的”。
【可四18】“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可四19】“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都会阻挡人把神的道从生命中活出来。
【可四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人只有真正明白、领受主的道,才能“结实”,让神的话从我们身上活出来。
【可四21】“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斗”是用来量取粮食的木头量器。“放在灯台上”灯台才是放置灯的正确位置,可以照亮周围。
上图:以色列拿撒勒村复制的陶制油灯,当地出土了许多这样的油灯碎片。
【可四22】“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可四23】“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可福音把21-22节插在两个撒种比喻的中间,与马太福音中使用这个比喻(太五15-16)的用意不同。这里是比喻主的道是光,光是为了照亮众人,所以主耶稣使用比喻教导人,不是为了把真理向外人隐藏起来(11-12节),乃是为了启示它。因此门徒们“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23节),准备将来把现在暂时“掩藏、隐瞒”(22节)的真理传给众人。他们把所学的道传给别人越多,将会赐给他们更多(24-25节)。
【可四24】“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可四25】“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24节的这个比喻与太七2和路六38所比喻的对象不同,是比喻我们把所领受的神国奥秘传授给别人更多,神也必让我们明白神国奥秘更多。“量器”(24节)指量取食物的器具,比喻我们给别人分享神国奥秘的程度。
25节的这个比喻与马太福音十三12所说的用意不同,是比喻神国的福音传得越多,领会得也越多。不传福音的,连原来所有的也要被夺去。
【可四26】“又说:‘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这个比喻是撒种比喻的进一步解释。
【可四27】“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不是说主耶稣不知道祂的话如何在人的心里产生功效,而是表明神国的成长在于神(林前三6-7),并不是人所能充分了解的。
【可四28】“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神国就是人有了神的生命,接受神的权柄的范围。所以神国的成长是照着生命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只要有神的道播撒在人心里面,就自然会“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不能急于求成。
【可四29】“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当世界的末了,乃是“收成的时候”,神要差遣天使在地上来收割庄稼(太十三39),把成熟的收在仓里(太十三30),就是有分于神国的实现。
【可四30】“又说:‘神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此时门徒们还不明白神国的真正含义,他们一直期盼着弥赛亚的国度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建立起来(十35;徒一6)。神国要从最小的生命种子开始循序渐进地成长,不是门徒所能明白的,但他们全都非常熟悉芥菜种的成长,所以主耶稣就继续用芥菜种来比喻神的国。
【可四31】“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可四32】“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主耶稣并没有解释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可能与上一个撒种的比喻一样,是向门徒指出,从神生命的种子撒下时起,庄稼也好、芥菜也好,神国成长过程已经开始了,无论开始怎样微小、生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神国最后都能照着神的计划成就。
中东一带地方有一种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非常小,但可长成高达5米高,可供雀鸟栖息。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可四33】“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照他们所能听的”指根据门徒对神国的奥秘所能理解的程度。根据门徒此时的程度,芥菜种的比喻应该是按正面理解的非常简单、浅显的比喻,而不是需要按负面理解的复杂深奥的比喻。
【可四34】“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可四35】“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那边”指“格拉森人的地方”(五1),是外邦人居住的地区。主耶稣主动要去服事外邦人。
【可四36】“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祂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祂同行。”
只有马可福音记载了“也有别的船和祂同行”,所以主耶稣的拯救对象不仅是饱受惊吓的门徒。
【可四37】“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加利利海常常有突然而来的暴风,狂风从北面吹袭约旦河谷,经过狭谷时风势加速,海面匉訇不平,对船只十分危险。主耶稣是完全的人,虽然渡海只需要一、两个小时,但祂因为整日的传道,已经疲倦地睡着了。
【可四38】“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祂,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许多人在险恶环境中只会埋怨主“不顾”,其实不是主不顾,而是自己“还没有信心”(40节)。
【可四39】“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主耶稣斥责风和海,是行使祂对大自然的权柄。有解经家认为风和海是没有位格和知觉的,所以主耶稣其实是在斥责背后的空中掌权者(弗二2)。但从41节看,这风很可能是自然现象。“睡觉”(38节)表明主耶稣有完全的人性,也表明祂内心的平静,平静风和海表明祂有完全的神性。
【可四40】“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主耶稣责备门徒,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祂是神的儿子,对祂的权柄“还没有信心”,以致看到环境就胆怯。
【可四41】“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
主耶稣不但用医病、赶鬼、赦罪的权柄来服事人,也用对大自然的权柄来服事人。风浪使门徒们经历了主耶稣的权柄,但他们还没有认识祂就是神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