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8月24日路加福音第23章精读

2024-08-13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路加福音 精经.jpg

路加福音第23章


经文音频朗读: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太27:1-2、11-14;可15:1-5;约18:28-38)

1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

2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3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

4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

5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耶稣在希律面前受审

6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

7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8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迹。

9于是问他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

10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他。

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耶稣被判死刑(太27:15-26;可15:6-15;约18:39-19:16)

13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

14就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他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

15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来。可见他没有作什么该死的事。

16故此,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有古卷在此有

17“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

18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

19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

20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

21无奈他们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

22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作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

23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

24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

25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


耶稣被钉十字架(太27:32-44;可15:21-32;约19:17-27)

26带耶稣去的时候,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从乡下来,他们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搁在他身上,叫他背着跟随耶稣。

27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他号啕痛哭。

28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29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

30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

31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32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

33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34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

35百姓站在那里观看。官府也嗤笑他,说:“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上帝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

36兵丁也戏弄他,上前拿醋送给他喝,

37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38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有古卷在此有“用希腊、罗马、希伯来的文字”)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

39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他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

40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上帝吗?

41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

42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

43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耶稣的死(太27:45-56;可15:33-41;约19:28-30)

44那时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

45日头变黑了,殿里的幔子从当中裂为两半。

46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47百夫长看见所成的事,就归荣耀与上帝,说:“这真是个义人!”

48聚集观看的众人见了这所成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

49还有一切与耶稣熟识的人和从加利利跟着他来的妇女们,都远远地站着看这些事。


耶稣的安葬(太27:57-61;可15:42-47;约19:38-42)

50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议士,为人善良公义。

51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他本是犹太亚利马太城里素常盼望上帝国的人。

52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

53就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那里头从来没有葬过人。

54那日是预备日,安息日也快到了。

55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

56她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


今日背诵金句

暂无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路廿三1】“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

【路廿三2】“就告祂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路廿三3】“彼拉多问耶稣说:‘祢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

【路廿三4】“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

【路廿三5】“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祂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彼拉多”(1节)是主后26-36年罗马帝国派驻犹太行省的“犹太巡抚”(三1),他的驻地是凯撒利亚,逾越节期间才移防耶路撒冷,以备发生骚动事件。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描绘,彼拉多个性倔强、冷酷无情,从不愿意屈尊俯就犹太人,所以与本地人的关系紧张。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被赋予有限的自治权力,除了对于擅闯圣殿内院的外邦人,公会并无判处死刑的权柄(约十八31),所以必须“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1节),让他按罗马帝国的法律判耶稣死刑。

犹太公会因主耶稣自称“神的儿子”而定祂死罪(二十二70-71),但罗马帝国并不过问犹太人的宗教纷争(徒十八15),所以公会并不能用宗教罪名向彼拉多控告耶稣(二十二70-71),只能用政治罪名来诬陷祂:“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2节),前者是捏造、后者是扭曲。

彼拉多问耶稣:“祢是犹太人的王吗”(3节),但主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说的是”(3节),让彼拉多自己去判断。因为主耶稣并非彼拉多所说的那种王,祂的国度并不是属这世界的政治国度(约十八36)。

若是主耶稣自命为地上的王,就是与罗马政权对抗,但彼拉多已经明白主耶稣的国“不属这世界”(约十八36),因此他第一次宣告主耶稣无罪:“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4节)。但这个判决却无法让犹太领袖们满意。

【路廿三6】“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

【路廿三7】“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路廿三8】“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祂的事,久已想要见祂,并且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迹,”

【路廿三9】“于是问祂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

【路廿三10】“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祂。”

【路廿三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祂,给祂穿上华丽衣服,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路廿三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彼拉多知道与犹太宗教有关的案件很容易闹出乱子,难以向罗马皇帝交账。所以,他一听说“这人是加利利人”(6节),就赶快把案件移交给“加利利分封的王”(三1)希律·安提帕;表面上是尊重希律的权柄,实际上是想摆脱烫手山芋。

“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7节),指耶稣是加利利人,并不属于彼拉多担任巡抚的犹大行省。希律·安提帕的首都是拿撒勒附近的赛福里斯,他可能也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所以“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7节)。

“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8节),证明从前吓唬耶稣说“希律想要杀祢”(十三31)的法利赛人是在撒谎。希律·安提帕从来都没有见过耶稣,但早就想见祂了(8节;九7-9)。他实际上对真理毫无兴趣,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迹”(8节)。人若对真理毫无兴趣,主耶稣也不会用神迹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十一29)。所以祂“一言不答”(9节),任凭希律和他的兵丁“藐视、戏弄”(11节),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祂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赛五十三7)。主耶稣完全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因为祂不是活在自己里面,而是单单注视神在一切背后的管理,因此坦然地接受一切环境。

“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祂。”(10节),犹太宗教领袖竟然和以东人的后裔希律·安提帕走到了一起。过去,为了埋葬那位应许之子(加四23)以撒,雅各和以扫走到了一起(创三十五29);现在为了埋葬这位应许之子(加三16)耶稣,雅各的子孙和以扫的子孙又走到了一起。

“给祂穿上华丽衣服”(11节),可能是用废弃的长袍把耶稣装扮成王,用来讽刺和羞辱祂。主耶稣在希律面前的沉默,使希律和手下以为祂只是个无力自辩的软弱者。

“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11节),表示希律看不出耶稣有什么罪,就顺水推舟地送回去,表面上是尊重彼拉多的权柄,实际上是想从麻烦里脱身。

“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12节),可能因为彼拉多曾经杀害加利利人(十三1),侵犯了希律的权柄。

“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12节),指彼拉多和希律礼貌客气、有来有往,都想请对方来做决定,好像一对互相谦让、彼此尊重的好朋友。这就应验了诗篇的预言:“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诗二2;徒四26-28)。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了反对基督而结为兄弟(10节),彼拉多和希律为了推卸责任也成了朋友(12节)。但希奇的是,恶人可以因为反对基督而成为朋友,信徒却常常为了拥护基督而彼此争战;恶人可以为了作恶而联合,信徒却常常因为行善而分裂。

【路廿三13】“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

【路廿三14】“就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祂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什么罪来;”

【路廿三15】“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祂送回来。可见祂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

【路廿三16】“故此,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

【路廿三17】“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有古卷加本节)”

【路廿三18】“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

【路廿三19】“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

【路廿三20】“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

【路廿三21】“无奈他们喊着说:‘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

“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什么罪来”(14节),这是彼拉多第二次宣告耶稣无罪。

“就是希律也是如此”(15节),表示连熟悉犹太律法和风俗的希律,也查不出耶稣的罪。

“我要责打祂”(16节),并不是表示耶稣有罪,而是为了给犹太领袖们出气,好达成妥协。一个人若是在原则上妥协,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妥协并不能达成目的,反而使犹太领袖们得寸进尺、绝不让步。

“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18节),众人宁要罪人巴拉巴,不要义人耶稣,这恰好印证了救赎的基本法则:“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三18)。

“巴拉巴”可能是奋锐党的首领,曾经在叛乱中杀人(19节)。“巴拉巴”是一个真正的叛乱分子,主耶稣却不是;“巴拉巴”是一个假的弥赛亚,主耶稣却是真的。但犹太领袖们却“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徒三14)。

众人喊着“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21节),这就应验了主耶稣对自己的预言(太二十19;二十六2)、“为我们受了咒诅”(加三13;申二十一23;民二十一8-9)。钉十字架是当时罗马帝国最残酷的死刑,只适用于杀人、叛乱等重罪犯人,而罗马公民按法律规定是不可判处此极刑的。这些“众人”(18节)竟然对自己的同胞如此残酷,可见他们对主耶稣恨之入骨。

这些要杀耶稣的“众人”,是“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13节),也就是犹太领袖和他们的支持者,其中不一定包括那些欢迎主耶稣进城、喜欢听祂讲道的百姓(27节)。

【路廿三22】“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祂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

【路廿三23】“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

【路廿三24】“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

【路廿三25】“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

“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祂什么该死的罪来”(22节),这是彼拉多第三次宣告耶稣无罪。

“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23节),表明这群人很有影响力。彼拉多曾经两次引起重大抗议事件(十三1),积累了不少民怨,所以他们威胁要举报他:“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忠臣”(约十九12)。

彼拉多并不想处死耶稣,但众人的声音却“得了胜”(23节)。他的最终选择就像今天的许多政客和公众人物,为了“要叫众人喜悦”(可十五15),只好牺牲真理原则;但又想在良心上撇清自己(太二十七24),结果就活在自欺欺人里面。

“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24节),作出奖恶罚善的判决。这个判决既不是根据罗马法律,也不是根据圣经真理,而是根据人民的意愿。“任凭他们的意思行”(25节),也就是顺应民意的呼声,“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23节)。罪人的本性,就是人人都自以为“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三5),所以地上的政治天然就有一个困境:独裁者可以为所欲为,民主却让人人都有机会作恶;皇帝想当昏君,固然谁也拦不住,百姓想要做暴民,更是没人劝得了。

【路廿三26】“带耶稣去的时候,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从乡下来;他们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搁在他身上,叫他背着跟随耶稣。”

【路廿三27】“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祂号咷痛哭。”

【路廿三28】“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路廿三29】“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

【路廿三30】“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

【路廿三31】“‘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十字架本来应该由囚犯本人背负,但主耶稣经过了鞭打(可十五15),此刻已经体力不支,所以在半道上背不动了。

“古利奈人西门”(26节),是一位来自北非的犹太人。“古利奈”就是北非的利比亚,“西门”是个犹太名字。他可能大老远地来到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为的是实现平生的夙愿,却被罗马士兵抓住、强迫去背负一个死刑犯的十字架。这件非常耻辱的飞来横祸,最终却使他得着了一位救主。西门全家可能都因他被勉强背着十字架“跟随耶稣”(26节)而最终蒙恩得救(罗十六13;可十五21)。

“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27节),表明当时有许多犹太人同情耶稣、或者信从耶稣,那些大声催逼彼拉多处死耶稣的人(23节),只是犹太公会及其支持者。

主耶稣在前往受死的路上,所顾念的不是自己的遭遇,而是耶路撒冷的结局;所盼望的不是百姓的同情,而是百姓的悔改。所以耶稣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28节),因为耶路撒冷被毁的命运已经不能改变了,百姓若不悔改,也将要遭受可怕的灾难。

古时犹太妇女若是不能生育,会被认为是不幸。但到了耶路撒冷被毁的那一天,孩子们将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倒不如没有家庭来得好。所以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29节)。

“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30节),这是引用何十8,指人们将因无法忍受持续不断的痛苦,宁愿死于倾刻之间,以求解脱(启六16)。

“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31节),这句话可能是一句谚语。“有汁水的树”本来不该被烧,现在却被烧了,“枯干的树”原来就该被烧,结局就更糟糕。同样,无罪的义人现在都要受苦,那么有罪之人将来又会有什么结局呢?

【路廿三32】“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

【路廿三33】“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路廿三34】“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祂的衣服。”

“两个犯人”(32节),可能是与巴拉巴一同作乱的两个强盗(太二十七38;可十五7、27)。

“髑髅地”(33节)原文的意思是“头盖骨”,可能因为这个小山丘的形状像人的头盖骨。希伯来文是“各各他”(太二十七33;可十五22;约十九17),英文名“加略 Cavalry”是从拉丁文转译而来的。现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在希律时期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面,很可能就是各各他的原址。

“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祂被列在罪犯之中”(二十二27;赛五十三12)。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34节),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五十三12)。因为主耶稣上十字架,就是为了这些钉死祂的人。十字架是罪人的刑罚,也是神赦免人的方法。从历史上看,是犹太人和罗马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从实际上说,也是你和我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因为主耶稣基督是为所有人的罪上十字架,使凡接受祂为救主的人,罪就能在十字架上得以了结。这样,十字架不再是罪人的尽头,而是成了赦免之恩的源泉。凡是带着忧伤悔改的心前来的人,他们在十字架面前所听到的是:“父啊!赦免他们”!

“兵丁就拈阄分祂的衣服”(34节),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二十二18)。因为按罗马的惯例,被处死之人的随身财物都归给行刑者。

【路廿三35】“百姓站在那里观看。官府也嗤笑祂,说:‘祂救了别人;祂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

【路廿三36】“兵丁也戏弄祂,上前拿醋送给祂喝,”

【路廿三37】“说:‘祢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路廿三38】“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有古卷加:用希腊、罗马、希伯来的文字)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

“官府也嗤笑祂”(35节),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诗二十二7-8)。

“祂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35节),这话表明他们既不认识“基督”(二十二70),也不认识“神的儿子”(二十二70)。因为基督道成肉身,不是为了救自己,而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主耶稣不肯从十字架上下来,正是要“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一4)。

“兵丁也戏弄祂,上前拿醋送给祂喝”(36节),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六十九21)。“醋”就是发酸的酒,有麻醉作用,但主耶稣“尝了,就不肯喝”(太二十七34),因为祂要承担世人之罪当受的刑罚,一直到死。

十字架就是“舍己”(九23),主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是“救自己”(37节)。“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林后四12)。

“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38节),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赛九6)。

“这是犹太人的王”(38节),这个牌子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三种文字写成的(约十九20),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人都能看懂。彼拉多故意用这个牌子宣布耶稣的身分是“犹太人的王”,目的是报复那些催逼他的犹太领袖(约十九21-22),但却成了向世人公开的见证:主耶稣就是“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太二2)——神国之王的登基仪式,竟然是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路廿三39】“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笑祂,说:‘祢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

【路廿三40】“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

【路廿三41】“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

【路廿三42】“就说:‘耶稣啊,祢得国降临的时候,求祢记念我!’”

【路廿三43】“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讥笑”(39节)原文在本书中只出现过三次,另外两处被译为“辱骂”(二十二65)、“亵渎”(十二10),这是一个双关语。看守耶稣的人敢于百般“辱骂”神的儿子,同钉十字架的罪犯敢于“讥笑”基督,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亵渎圣灵”(十二10)。这是众人第三次怂恿主耶稣“救自己”(35、37、39节),口气与试探主的撒但一模一样(四3、9)。

“那一个”(40节)罪犯可能起初也曾讥诮耶稣(太二十七44;可十五32),后来却被圣灵光照、认罪悔改了(40-42节)。

“乐园”(43节),指义人的灵魂暂时安息的地方(林后十二1-4),他们将在那里等候复活。

“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43节),这句话表明:

这位罪犯之所以能得救,是因为主耶稣没有“救自己”。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十九10),因此,归向耶稣,永远都不会迟。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即使是最没有指望的人,也能找到这位救主。

得救只在乎悔改相信,求告主名(罗十9-13),不在乎人的品德行为。

得救的信徒离世后,将会与基督同在(腓一23)。

行善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得救的结果(弗二9),因为这个强盗已经没有机会行善了。

受洗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得救的标志(可十六16),因为这个强盗已经没有机会受洗了。

【路廿三44】“那时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

【路廿三45】“日头变黑了;殿里的幔子从当中裂为两半。”

【路廿三46】“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路廿三47】“百夫长看见所成的事,就归荣耀与神,说:‘这真是个义人!’”

【路廿三48】“聚集观看的众人见了这所成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

【路廿三49】“还有一切与耶稣熟识的人,和从加利利跟着祂来的妇女们,都远远的站着看这些事。”

“午正”(44节),原文是“第六小时”,指中午十二点。

“申初”(44节),原文是“第九小时”,指下午三点。

主耶稣是在“巳初”(可十五25)、即上午九点被钉十字架,到申初一共经过了六个小时。前三个小时受尽人的讥诮,后三个小时“遍地都黑暗了”(44节)。但这并非日食,因为逾越节是月圆之时,不可能发生日食。这是一个超自然的现象(摩五18),正如主耶稣对捉拿祂的人所说的:“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二十二53)。

“殿里的幔子”(45节),指隔开圣所与至圣所的幔子(出二十六33),使人不能直接来到施恩宝座前,只有大祭司才能在每年的赎罪日进入至胜所、替众人赎罪。

“从当中裂为两半”(45节),表明这是神的作为,象征主耶稣“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来十20),使我们“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来十19) ,“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一般人被钉十字架,会在痛苦几天之后,精疲力竭、无声无息地断气。但主耶稣却在当天就断气了,而且死前能“大声喊着”(46节)说话,与常人完全不同。

“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46节),这是引自诗三十一5,也是许多犹太母亲都会教导孩子的睡前祷告。主耶稣的死并非自然原因,而是祂自动把灵魂交付给父神,就像婴孩安睡在父亲的膀臂里。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十17-18)。

主耶稣断气之后,十字架的大能就展开了。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

“百夫长看见所成的事,就归荣耀与神”(47节)。他看惯了十字架上一般人断气时的情形,现在见到耶稣独一无二的断气方式,所以认定祂必非常人。在主耶稣的死里,这百夫长看见了神的工作,所以他和希律(15节)、彼拉多(14节)、同钉的强盗(41节)一样,都承认耶稣“真是个义人”(47节)。

“聚集观看的众人见了这所成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48节),他们中间可能既有同情耶稣的、也有反对耶稣的(徒二23),现在却“都捶着胸”,内心一定非常复杂、反复思想,以致在五旬节彼得的讲道之后,许多人都“觉得扎心”(徒二37),于是“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徒二41)。

“从加利利跟着祂来的妇女们”(49节),包括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约十九25),她的姊妹(约十九25)、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撒罗米”(约十九25;可十五40),“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约十九25),“抹大拉的马利亚”(约十九25)。


上图:百夫长是罗马军团中最重要的职业军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连这样见多识广的百夫长都觉得主耶稣的死非常特别。百夫长的铠甲是银色的,短剑置于身体左侧而不是右侧,身体右侧可能放置匕首,腿上有护胫,他们执盾,穿旧式的锁子甲,在胸前或者其他显著位置佩戴奖章。百夫长最显著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因为百夫长并身先士卒,而且服饰不同,所以百夫长在战斗中的伤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路廿三50】“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议士,为人善良公义;”

【路廿三51】“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他本是犹太、亚利马太城里素常盼望神国的人。”

【路廿三52】“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

【路廿三53】“就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那里头从来没有葬过人。”

“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地作门徒”(约十九38),他“是个议士”(50节),也就是犹太公会的成员。

“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51节),表明犹太公会急急忙忙开会审讯耶稣时(二十二66),约瑟并不在场,因为当时的表决结果是全场一致同意(二十二71;可十四64)。

“亚利马太”(51节)是以法莲山地的一个小镇,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三十公里。

按照罗马人的惯例,被钉死的罪犯通常都是被丢进公墓里,但约瑟却“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52节)。约瑟是“素常盼望神国的人”(51节),他原来是“暗暗地作门徒”,但在主耶稣上了十字架之后,却和尼哥德慕一样,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身分(约十九38-39)。他不但勇敢地埋葬了耶稣的身体,也勇敢地埋葬了过去的自己,从犹太教里分别出来。

主耶稣的身体被约瑟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53节),正如祂出生的时候,也被另一位约瑟从马利亚身边取过来,“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二7)。我们的救主就是这样,一生“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

“石头凿成的坟墓”,是约瑟所预备的家族坟墓,里面有不止一个墓室,可以安放许多尸体。但入口只有一个,外面有一个凹槽,可以滚过一块大石头挡在墓口。

“那里头从来没有葬过人”(53节),说明这个坟墓是新的,还没有被使用过,所以复活的只能是主耶稣,不可能是别人。

四卷福音书都详细地描述了耶稣被安葬的过程,以证实祂确实是死了。约瑟是一个财主(太二十七57),主耶稣被葬在财主的坟墓里,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赛五十三9)。

【路廿三54】“那日是预备日,安息日也快到了。”

【路廿三55】“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祂的身体怎样安放。”

【路廿三56】“她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

“预备日”(54节),指安息日的前一天。因为犹太人在安息日不能随意行动和工作,所以必须在前一天作必要的预备。在犹太教的传统中,“安息日”(54节)是从星期五晚上日落时开始,到星期六晚上出现两颗星星以后结束。

“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55节),都是一些软弱普通、被人轻看的姊妹,但她们却默默地跟随主、忠心地服事主(八2-3)。当众门徒弃主而逃(可十四50)的时候,她们却一直跟随主到十字架下,跟随主直到坟墓,见证了基督的死,也见证了基督的复活,这是何等的荣耀!

“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约十九40),尸体必须用“香料香膏”(56节)包裹,但在安息日受到许多禁令的限制(《密西拿 Mishnah》Shabbat 23:4-5)。从“申初”(44节)到日落安息日开始,大约只有三个小时,可以使用的时间并不多。此时尼哥德慕带来“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约十九39),这些妇女可能先简单地“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约十九40),然后回去预备,等过了安息日再为耶稣举行正式的葬礼。

“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56节),因为逾越节之后就是“安息日”(利二十三11)、除酵节的头一日“当有圣会”(出十二16)。但这些妇女所不知道的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安息,“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五7);主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所以“安息日”所预表的安息将成为事实。“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六5),这个安息日一过,就是复活的黎明(二十四1)!



上图:耶稣的最后一周:1、逾越节前六天,耶稣从伯大尼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群众拿着棕树枝迎接祂(太二十一1-9,可十一1-10,路十九28-44,约十二12-19);2、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前四、五天,每天早上到圣殿教训人,晚上出城在橄榄山住宿(太二十一10-二十六13,可十一11-十四9,路十九45-二十二2,约十二20-十三38);3、逾越节前一晚,耶稣和门徒在城内吃逾越节的筳席,设立圣餐,然后去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祷告(太 二十六17-46,可十四12-42,路二十二7-46,约十四1-十七26);4、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先带到大祭司的岳父亚那的住处审问,再押去大祭司该亚法处受审。彼得在屋外等候时三次不认主(太二十六47-75,可十四43-72,路二十二47-65,约十八1-27);5、第二天,耶稣被带到七十二人公会受审定罪(太二十七1,可十五1,路二十二66-71);6、犹太人把耶稣带给巡抚彼拉多审问,彼拉多因耶稣是加利利人,就推给希律王安提帕去审理(太二十七2-14,可十五2-5,路二十三1-7,约十八29-38);7、希律王查不出耶稣有罪,就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路二十三7-11,二十三15);8、耶稣被鞭打后,背着十字架走到各各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古利奈人西门在半途为耶稣背十字架(太二十七32,可十五21-38,路二十三26-49,约十九17-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