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0月22日士师记第1章精读

2024-10-1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士-精读.jpg

士师记视频介绍




士师记第1章


经文音频朗读:


犹大和西缅支派俘虏亚多尼比色

1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2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3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

4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5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6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

7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上帝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

犹大支派攻取耶路撒冷和希伯仑

8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

9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

10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杀了示筛、亚希幔、挞买。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


俄陀聂攻取底璧城(书15:13-19)

11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

12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13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14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

15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胜利

16摩西的内兄(或作“岳父”)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

17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

18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

19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

20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

21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


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攻取伯特利

22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23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

24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

25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

26那人往赫人之地去,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


以色列人没有赶出去的民

27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

28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

29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在以法莲中间。

30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成了服苦的人。

31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黑巴、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

32于是,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就住在他们中间。

33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

34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

35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

36亚摩利人的境界,是从亚克拉滨坡,从西拉而上。


今日背诵金句

暂无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士一1】“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士一2】“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出埃及记以“约瑟……死了”(出一6)开始,约书亚记以“摩西死了”(书一1)开始,而士师记则以“约书亚死后”(1节)开始。神是管理祂百姓的王(出十五18),无论哪个属灵的领袖死了,神都会继续安排最合适的方式来带领百姓。“约书亚死后”,神就兴起了士师,从约书亚死后到扫罗作王大约326年的时期,被称为“士师时代”。

“求问耶和华”(1节),可能是由祭司使用乌陵和土明来寻求神的旨意。以色列人在“求问耶和华”之前,其实心里早有主意,所以他们问神“谁当首先上去”(1节),而不是问“哪几个支派一起上去”、“要不要所有支派一起上去”。我们的祷告也常常是这样,表面上是寻求神的旨意,实际上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只是希望得到神的支持。

在摩西和约书亚的时代,以色列人每一次争战都是全体出动,是合一的“耶和华军队”(书五14)。即使现在各个支派分了地,也可以继续合一争战。但百姓却从此只看见自己的支派,很快变成只看见自己的家族。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不但失去了身体合一的见证,也妨碍了他们赶出所有迦南人、承受全部的应许。

百姓既然放弃了合一的原则,神也不勉强他们,就允许“犹大当先上去”(2节)经历一下,让我们能借此认识人的本相。但神还是满有怜悯和恩典,继续宣告“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2节)。

一1至三6是士师记的引言,一1到二5是引言的前半部分,指出不顺服乃是整个士师时代百姓失败的根源;二6到三6是引言的后半部分,总结了整个士师时代百姓失败的循环模式。

【士一3】“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

神已经应许了得胜(2节),但犹大却还要寻求西缅支派的帮助。这并不是合一的见证,而是信心的软弱,不敢全然信靠神的应许。

西缅支派的祖先“西缅”和犹大支派的祖先“犹大”都是利亚所生(创二十九33-35),“西缅”是“犹大”的亲哥哥,关系比较亲密。犹大、西缅、便雅悯和但支派的地都在南方,彼此相邻。如果他们都能不分亲疏、合一争战,便雅悯支派不至于赶不出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21节),但支派也不至于被亚摩利人强逼住在山地(34节)。

【士一4】“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士一5】“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士一6】“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

【士一7】“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

“砍断他手脚的大姆指”(6节),既是对敌人的侮辱,也是使敌人失去战斗能力。“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7节),可能是为了向耶路撒冷的敌人示威。

对战俘施行酷刑和羞辱,都是当时外邦人的做法。从前约书亚并没有效法外邦人,而是照着神的命令“将他们灭绝”(申七24)。但犹大支派却没有完全顺服神的命令,不是消灭仇敌,而是照外邦人的方法来虐俘壮胆,这实际上是信心软弱的表现。

【士一8】“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

【士一9】“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

耶路撒冷在犹大与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上,属于便雅悯支派(书十八28)。犹大攻打耶路撒冷,可能只是部分被攻取,也可能因为不是自己的产业,占领后又放弃了(21节)。

“山地”(9节)指耶路撒冷南方的犹大山地。“南地”(9节)指犹大山地南边的干旱旷野。“高原”(9节)原文是“低地”,特指犹大山地和西边沿海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示非拉 Shephelah”,是后来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长期争战的地方。

【士一10】“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杀了示筛、亚希幔、挞买。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

【士一11】“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

【士一12】“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士一13】“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士一14】“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

【士一15】“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俄陀聂”(13节)是迦勒的侄子,在约书亚之后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师(三7-11)。

“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他父亲求一块田”(14节),七十士译本译为:“押撒过门的时候,丈夫劝她向父亲求一块可耕种的田”。根据这个译法,“押撒一下驴”(14节),可能指押撒刚要与迎亲的丈夫起程,听了丈夫劝告之后,忽然又下了驴。所以迦勒看到“押撒一下驴”,就问她“你要什么”(14节),原文是“你怎么了”。

“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15节)原文是“你既给了我南地的土地”。“南地”指犹大山地南方的半干旱地带,那里的“水泉”(15节)通常是在旱溪附近挖掘的水井,必须倚靠神“按时降秋雨春雨”(申十一14),让旱溪在雨季满溢,水泉才能出水。因此,押撒求“水泉”,并不表明她只倚靠“水泉”,而不再凭信心仰望神“降下时雨”。

“水泉”原文是复数,“上泉下泉”(15节)也是复数,所要的和所给的都是许多泉水。

古代中东人的嫁妆是从聘礼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财物(创三十一14-16),通常不会是土地。迦勒给女儿土地作嫁妆,本身就是特别的恩典。

10-15节的事是约书亚生前发生的(书十五13-19),但圣灵在这里特地重提,让我们看见一边是押撒大胆地祈求父亲的赐福(15节),一边是以色列人不敢去承受神已经应许的得胜(2节),哪一个更聪明呢?


上图:位于以色列南地旷野(Negev Desert)的Carmey Avdat葡萄园。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植葡萄,只要有水源,就可以耕种。


【士一16】“摩西的内兄(或译:岳父)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

“基尼人”(16节)是摩西岳父的后代,他们与以色列人一同来到应许之地(民十29-32),但并没有分得地业,而是在各支派的地业中住帐棚。基尼人的后代利甲族谨守祖训,世世代代住帐棚、不喝酒(代上二55;耶三十五6-7),所以神称赞他们说:“利甲的儿子约拿达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面前”(耶三十五19)。

圣灵在这里特地提到基尼人,让我们看到一边是谨守祖训的基尼人,一边是不肯完全顺服的以色列人,哪一个更蒙神悦纳呢?

“棕树城”(16节)可能指耶利哥。

【士一17】“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

【士一18】“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

【士一19】“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

【士一20】“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

“何珥玛 חָרְמָה”原文的字根是“尽行毁灭חָרַם”,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也就是神的命令——将迦南人“灭绝净尽חָרַם”(申七2;申二十16-17),“免得他们教导你们学习一切可憎恶的事,就是他们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至你们得罪耶和华——你们的神”(申二十18)。但本章只在这里提到了“尽行毁灭”(17节),甚至把“洗法”(17节)改名为“何珥玛”来纪念这事,表明神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执行。

“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18节)是非利士五城中的三个,位于沿海平原。犹大支派攻取了这些城邑,但非利士人可能在主前十二世纪大规模进入迦南之后,重新占领了这些城市。

“铁车”(19节)可能指车身加铁巩固的战车,车轴与车轮可能用铁包边,上面可能还安装了钉子或箭头,用于加重和冲锋,在平原作战很有优势。当时刚刚进入铁器时代,以色列人还不具备炼铁技术,青铜兵器不如铁器坚硬。虽然迦南人有“铁车”,但既然“耶和华与犹大同在”(19节),百姓就不必害怕先进的武器装备,只要凭信心顺服神的吩咐,照样能像约书亚一样“砍断他们马的蹄筋,用火焚烧他们的车辆”(书十一9)。然而犹大支派在信心的跟随上出现了破口,所以很快就看环境,把敌人的“铁车”当作对神的命令打折扣的借口。

圣灵特地再次提到八十五岁的迦勒赶出巨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20节; 10节),证明犹大支派的“不能”(19节)其实是不顺服的借口。

【士一21】“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

犹大支派“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19节),还有“他们有铁车”(19节)作为借口。耶路撒冷位于不能用铁车的山地,所以便雅悯支派“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21节),干脆就不需要借口了。犹大支派还只是“不能赶出”,其他支派却成了“没有赶出”(21、27-33节)。本章重复了七次没有赶出,让我们看到缺乏信心的结果,就是连追求应许的意愿都减少了,得过且过。

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书十八28),在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上,分为上城和下城。这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城邑,犹大人暂时攻取了西南部的下城(8节),便雅悯人却未能攻下东北部的上城(21节),一直到大卫作王的时候才完全攻取(撒下五6-7),成为大卫的城。耶路撒冷就像我们肉体生命中的某些地方,很难被攻克,一直到基督作王的时候才能被攻取。

犹大人和便雅悯人都不能把耶布斯人赶出去,耶布斯人在耶路撒冷周围的村庄与犹大人、便雅悯人同住(21节)。直到大卫的时代,耶路撒冷城外还有耶布斯人居住(代上二十一15)。

便雅悯支派允许耶布斯人与他们同住,给其他支派作了一个很坏的榜样(26-33节)。而便雅悯支派一旦开始与迦南人同住(21节),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妥协和掺杂,以致最后和迦南人一样败坏(十九30),差点被灭族(二十一3)。在属灵的争战中,对罪恶、破口的任何包容,最终都会带来大溃败,因为我们的仇敌是无孔不入的撒但。

【士一22】“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士一23】“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

【士一24】“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

【士一25】“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

【士一26】“那人往赫人之地去,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

“伯特利”位于以法莲和便雅悯支派地业的分界处(书十六2),“约瑟家”(22节)指以法莲支派。“进城的路”(24节)可能指从城外引水入城的暗道,这是当时迦南城市的重要军事秘密。

耶利哥城的喇合得赦免,是因为她凭信心投靠神(书二9-13);而这个伯特利人被放走,却只是为了交换一点情报(25节)。既然“耶和华与他们同在”(22节),有没有这点情报都不重要,但以法莲支派却为了一点点貌似合理的好处就放弃原则,最后的破口越来越大。

“赫人之地”可能指迦南地北方的叙利亚,也可能在迦南境内的某地。

犹大支派是“不能赶出”(19节)迦南人,便雅悯支派是“没有赶出”(21节)迦南人;而以法莲支派表面上赶出了路斯城的迦南人(23节),新的路斯城却建起来了,而且“到如今还叫这名”(26节),继续用他们的败坏来影响神的百姓。因此,以法莲支派在外表上是得胜了,实际上还是失败了。


上图:犹大、西缅和以法莲在约书亚去世后攻取南部之地:1、犹大、西缅和以法莲攻取南部之地,包括有耶路撒冷、希伯崙、底壁、洗法、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等地(士一1-26);2、基尼人离开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士一16);3、约瑟家攻取了伯特利(士一22-26);4、约瑟家攻取了希烈山、亚雅伦和沙宾(士一35)。


【士一27】“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

【士一28】“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

【士一29】“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在以法莲中间。”

【士一30】“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成了服苦的人。”

“伯善、他纳、多珥、以伯莲、米吉多”(27节)这五个城邑都在耶斯列平原,控制了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Via Maris),并且影响到北方加利利山区和中央山地的南北交通。这是玛拿西与以萨迦支派相邻的平原,但他们却没有合一争战,所以不能赶出迦南人。

“基色”(29节)是示非拉丘陵控制沿海大道的重要城邑,直到所罗门的时代,埃及法老王才攻陷此城,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所罗门(王上九15-17)。

玛拿西和西布伦支派没有赶出迦南人,起初是因为缺乏信心,后来却是因为体贴肉体,贪图眼前的好处,利用迦南人做苦工(28、30节)。从前约书亚留下基遍人在神的会幕里服事(书九27),是因为他们甘心降服、愿意事奉神。而这些迦南人被迫为以色列人做苦工,让以色列人暂时得着了眼前的好处,结果却把他们引去拜偶像,以致国破家亡,因为“体贴肉体的,就是死”(罗八6)。

【士一31】“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黑巴、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

【士一32】“于是,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就住在他们中间。”

【士一33】“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

人的信心一旦出现了破口,属灵的光景就会每况愈下。一开始与迦南人的一点妥协(24节),很快就变成迦南人住在以色列人中间(27-30节),接着就成了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中间(32-33节)。

住在迦南人中间的亚设支派很快就丧失了神百姓合一的立场,后来底波拉呼吁各支派联合抵抗迦南人时,“亚设人在海口静坐,在港口安居”(士五17)。而拿弗他利支派也同样体贴肉体,贪图眼前的好处,利用迦南人做苦工。

西布伦、亚设和拿弗他利支派的产业都在北方,彼此相邻。但他们却各自为政、没有合一争战,结果都没有彻底赶出迦南人。

“亚柯、西顿、亚黑拉、亚革悉、黑巴、亚弗革、利合”(31节)这七座城位于迦密山北方的沿海平原,后来发展成腓尼基王国推罗和西顿(撒下五11),出了一位引诱以色列人拜巴力的耶洗别王后(王上十六31)。

【士一34】“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

【士一35】“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仑并沙宾。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

【士一36】“亚摩利人的境界,是从亚克拉滨坡,从西拉而上。”

到了但支派,连“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33节)都不行了,沦落到被迦南人“强逼”(34节)的地步,最后被迫迁往北方另觅居所(十八章)。“强逼”原文是“欺压、压迫”。

“希烈山、亚雅仑、沙宾”(35节)控制着从耶路撒冷和中央山地通往沿海平原的道路,影响到迦南中部和南部的南北交通。

“从亚克拉滨坡,从西拉而上”(36节),本来是犹大支派的南界(书十五3),但圣灵却强调这是“亚摩利人的境界”(36节),而不说是“以色列人的境界”,表明实际上是以色列人被“亚摩利人的境界”包围着。这正是神对百姓光景的看法:表面上,百姓大体上是得胜的,还能驱使迦南人做苦工;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完全失败的,陷入了仇敌的包围之中。

百姓既有神得胜的应许(2节),又有神的同在(19、22节),却没有专心跟随神、顺服神、倚靠神,所以不能彻底得胜。不彻底的得胜并不比失败更好,因为外表的得胜使百姓自以为义、得过且过,更加不容易悔改,最后越滑越远、国破家亡。

神并没有立刻指出百姓的不顺服,而是任凭他们逐渐暴露出本相,好让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对待肉体、世界和罪的态度也存着妥协、包容的态度,最初只是没有完全赶出罪,然后罪就会住在我们里面,接着就变成我们住在罪里面,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罪来“强逼”(34节)我们,把我们从神所应许的福气中赶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