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1月23日使徒行传第4章精读

2024-11-14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徒-精读.jpg

使徒行传第4章


经文音频朗读:


彼得和约翰在公会受审

1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

2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

3于是下手拿住他们。因为天已经晚了,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

4但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到五千。

5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6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7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

8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9“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10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11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12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二使徒获释

13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14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

15于是吩咐他们从公会出去,就彼此商议说:

16“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能说没有。

17惟恐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不再奉这名对人讲论。”

18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19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20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21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上帝。

22原来藉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


门徒求主赐胆量

23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24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上帝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25你曾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26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

27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仆”或作“子”),

28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29-30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仆”或作“子”)。”

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上帝的道。


凡物公用

32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33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

34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

35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36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37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今日背诵金句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四1】“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

【徒四2】“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

【徒四3】“于是下手拿住他们;因为天已经晚了,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

【徒四4】“但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到五千。”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犹太古史记》卷18第1章),此时犹太教有四大派系: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奋锐党和爱色尼人。主后70年第二圣殿被毁以后,只有法利赛人幸存下来,所以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基础,最终形成今天正统犹太教中的各种派系。当时这四大派系是:

“法利赛 Pharisee”,意思是“分别出来的人”,法利赛人有六千多人(《犹太古史记》卷17第2章),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但并无政治权力。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都是法利赛人。

“撒都该 Sadducee”,意思是“正人君子”。撒都该人以犹太祭司长为中心,大都是贵族和祭司,掌控圣殿和政治事务。他们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人妥协,只承认摩西五经,藐视口传律法,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和圣灵。但他们为了掌权,不得不尊重法利赛人的教导,否则就会失去大多数犹太人的支持。

“奋锐党 Zealot”,意思是“热心的、狂热的”。奋锐党人基本认同法利赛人的教导,但政治上激进,不断发动反抗罗马的抗争。

“爱色尼 Essene”,意思不能确定。爱色尼人可能有四千多人(Quod Omnis Probus Liber. XII.75.,斐罗 Philo),他们比法利赛人更加严谨,不但远离政治,而且常常过着集体苦修的生活。

在《路加福音》中,法利赛人激烈反对耶稣;但在《使徒行传》中,他们却对教会相对友善(五34;二十三9)。在《路加福音》中,“撒都该人”(1节)在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前才频频登场(路二十27);但在《使徒行传》中,他们却成了逼迫教会的头号敌人。

“使徒”(1节),指彼得和约翰(三1)。

“祭司们”(1节),指当时在圣殿值班的祭司,他们刚刚献过晚祭。

“守殿官”(1节)原文是单数,意思是“看管圣殿的官长”,在圣殿中的地位仅次于大祭司。

“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2节),可译为“就很烦恼,因为使徒们教导百姓,传扬在耶稣的事上证明有死人复活”(和合本修订版)。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路二十27-40),所以听到有人“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复活是教会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该人的软肋。

彼得和约翰下午三点去圣殿祷告(三1),在所罗门廊的讲道可能用了两个多个小时(三11-26),所以现在“天已经晚了”(13节)。根据犹太口传律法,犹太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密西拿 Mishnah》 Sanhedrin 4: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们以后,“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13节)。

这帮“得众民的喜爱”(二47)的门徒,现在终于遇到反对了。神的工作在什么地方开始,仇敌的破坏也会接踵而来;如果一项工作始终一帆风顺,恐怕并不是出于神,因为主耶稣说:“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六26)。但是,仇敌的攻击和地上的权势都不能拦阻神国的拓展,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双腿痊愈的只有一位,灵魂得救的却有“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加上妇孺可能超过一万。这正如主耶稣所预言的:“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主耶稣的医治,从来都不是为了暂时解决身体的病痛,而是为了吸引万人归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据人的“能力和虔诚”(三12),而是照着祂自己的主权。

【徒四5】“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徒四6】“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徒四7】“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

“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5节),指召开犹太公会。五十多天前审讯耶稣的,就是这个公会(路二十二66),现在他们又要审讯耶稣的跟从者了。

犹太公会(Great Sanhedrin)是由71位犹太长老组成的宗教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撒都该人的大祭司担任主席(Nasi),法利赛人的圣拉比(Tannaim)担任首席大法官(Av Beit Din),另外69名成员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官府”就是祭司长,是祭司的族长或高级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该人。

“长老”是民间的领袖、族长。

“文士”是精通旧约圣经和口传律法的人,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

“亚那”(6节)是叙利亚巡抚居里扭任命的犹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于主后6-15年在位,

后来被罗马巡抚革职。在此后的四十八年中,大祭司的职分在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之间传递。“该亚法”(6节)是亚那的女婿(约十八13),于主后18-36年任大祭司。但亚那得到儿子和女婿的拥戴,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视为合法的大祭司(路三2)。实际上,这两位大祭司都是罗马帝国任命的政治工具。

路加列出了到会的公会领袖及其亲族的名字(6节),甚至比审判耶稣的那次会议还要详细(路二十二66),表明这次聚会非常郑重。犹太教高层对彼得和约翰这两个小小的渔夫如此重视,是因为彼得的讲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当时,犹太全地的法利赛人只有六千多,而这次信主“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加上五旬节已经信主的三千人(二41),门徒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法利赛人。

彼得已经两次当众宣告,他是“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三6、16)医治;公会领袖们若不听说了这一点,也不会郑重其事地召集会议。但在审问的时候,他们却明知故问:“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7节)?因为他们无法否认已经发生的神迹(16节),只想施加压力、诱使彼得承认自己是能行神迹的假先知(申十三1-3),从而定他死罪(申十三5)。

【徒四8】“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徒四9】“‘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徒四10】“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徒四11】“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徒四12】“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彼得在五旬节已经“被圣灵充满”(二4)了,现在又再次“被圣灵充满”(8节),可见圣灵的充满可以是多次的。这次被圣灵充满的表现不是说方言,而是得着了向公会领袖见证基督的口才和胆量(9-12节)。当圣灵需要赐给门徒事奉和见证的能力时,就会及时地充满他们,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所以,你们当立定心意,不要预先思想怎样分诉;因为我必赐你们口才、智慧,是你们一切敌人所敌不住、驳不倒的”(路二十一14-15)。

“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9节),可译为“倘若今日我们被查问是因为在残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这人怎么得了痊愈”(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的语气带着讽刺,表明彼得在公会的衮衮诸公面前坦然无惧(13节),与五十多天前在大祭司院里的表现判若两人(路二十二56-60)。

“痊愈”(9节)与“得救”(12节)原文是同一个词,是双关语。这位身体有“残疾”(9节)的人因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10节)得了“痊愈”,也象征一切信靠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将在灵性的残疾上“得救”。

“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10节),这个回答使撒都该人非常尴尬,尽管他们不相信复活,但却又无法反驳,因为这个人确实“得痊愈”了。

“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11节),这是直接引用诗一百一十八22。古代中东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时,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头块石头”(11节),作为建筑物底部转角处的基石,用以连接墙垣,支持和稳定整个建筑物。基督就是教会的“房角石”(弗二20;彼前二6;亚十4),教会中的“活石”(彼前二5)都是因着祂联在一起,凡事都以基督为最终的依归。撒都该人想诱使彼得自己承认是用神迹引人离开神(申十三5),但彼得却引用圣经,反过来把他们推上了被告席,指控他们钉死了以色列唯一的救主基督。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12节),这是间接引用诗一百一十八25:“耶和华啊,求祢拯救!耶和华啊,求祢使我们亨通”(诗一百一十八25),宣告耶稣基督就是那块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今天,凡是主张“万教归一”和宗教多元化的人,都会刻意回避“除祂以外,别无拯救”,以便与各路宗教家、思想家握手言欢,宣扬宽容博爱、劝人向善。但是,出于肉体的爱心和善行,都是人手所造的巴别塔(创十一4);只是通往地狱的鲜花之路,终点并非天堂。因此,传道人不可以有半点妥协,传福音首先就要宣告:“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12节)。人若想上天堂,不能借着道德宗教、也不能乘坐宇宙飞船,而是要经过从天而降的天梯(创二十八12;约一51)、也就是那位“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

同时,传福音不能只传拯救、不传建造,不但要传天梯(12节)、也要传房角石(11节)。因为神拯救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叫个人得着永生,更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让“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弗三21)。


上图:圣殿山西南角的房角石,旁边的道路和台阶沿着圣殿山的南墙伸展,是主后1世纪的实物。这块希律时代的方形房角石(Herodian Ashlar Cornerstone)大约有33英尺长、7英尺宽、3英尺高,重约50吨。

上图:基督是教会的房角石。


【徒四13】“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徒四14】“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

【徒四15】“于是吩咐他们从公会出去,就彼此商议说:”

【徒四16】“‘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能说没有。”

【徒四17】“惟恐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不再奉这名对人讲论。’”

“没有学问”(13节),原文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指没有受过抄写妥拉的训练。

“小民”(13节),原文意思是“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经验的人 ”,指没有资格抄写妥拉的普通人。

“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13节),原文语法的意思是“渐渐明白过来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彼得满有智慧的应对(9-12节),可能使犹太领袖们想起了五十多天前与耶稣屡辩屡败的尴尬场面。今天,每个信徒在世上最大的荣幸,就是被世人认明是“是跟过耶稣的”;而最大的羞耻,就是别人看不出自己“是跟过耶稣的”,甚至在人前否认是“跟过耶稣的”。因为主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在人面前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路十二8-9)。

“彼得被圣灵充满”(8节)以后,突然从“没有学问的小民”(13节)变成了传福音的巨人,“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四4):

过去,彼得凭着血气,可以跟随主来到捉拿耶稣的大祭司院中。如今,彼得靠着圣灵,却能坦然地站立在钉死耶稣的公会面前。

过去,彼得倚靠肉体,当被大祭司的使女认出来时,竟三次不认主(路二十二56-60)。如今,他完全放下自己,敢于放胆在大祭司面前宣告耶稣基督的名(9-12节;提后四2)。

过去,彼得自信刚强,结果“因为忧愁都睡着了”(路二十二45),没有“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二十二46),结果遇到使女的时候,圣灵就没有指教他当说的话(路十二12)。如今,他“时时警醒,常常祈求”(路二十一36),圣灵就在需要的时候充满他(8节)。

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抬杠的人是辩不赢的,即使公会不否认“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16节),也不会因此而“悔改归正”(三19)。因为他们既不关心耶稣是不是基督,也不关心耶稣有没有复活,只关心维持社会稳定、维护既得利益。

无论是“圣灵充满”的扎心讲道,还是叫人“无话可驳”(14节)的明显神迹,都不能改变这些公会成员的心。因为人之所以能悔改信主,既不是因为讲道、也不是因为神迹,更不是因为自己的决定,而是因为“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4)。圣灵充满的讲道只能唤醒“凡预定得永生的人”(十三48),却会使不被拣选的人更加刚硬(六10-11;七57-58;出四21);因为福音既是对罪人的恩典呼召,也是对罪的严厉审判,叫听者无法置之不理、必须选择顺服还是拒绝。

【徒四18】“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徒四19】“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徒四20】“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徒四21】“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

【徒四22】“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

犹太公会自以为是神的代言人,其实只是人的组织,因为连大祭司都是罗马任命的政治工具。因此,当公会违背基督的命令(一8)、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18节)时,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来回复他们,让高举摩西律法的撒都该人哑口无言:

“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19节),这是引用《申命记》:“你们要顺从耶和华——你们的神,敬畏祂,谨守祂的诫命,听从祂的话”(申十三4)。

“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20节),这是引用《利未记》:“若有人听见发誓的声音,他本是见证,却不把所看见的、所知道的说出来,这就是罪”(利五1)。

公会的领袖虽然学识渊博,但此时竟然无言以对。表面上,是因为彼得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实际上,在圣灵充满的彼得面前(8节),他们未必知道该说什么。今天,我们在未知的难处和试探面前,也无法预料自己将如何应对,更难自夸刚强。但是,只要我们“时时警醒,常常祈求”(路二十一36),一面承认全然败坏、一面对罪敏感痛恨,一旦试探来到,“人带你们到会堂,并官府和有权柄的人面前,不要思虑怎么分诉,说什么话;因为正在那时候,圣灵要指教你们当说的话”(路十二11-12)。

“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21节),因为若是“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17节),可能会使更多的百姓信从;若是惩罚他们,更可能导致百姓的骚动。“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22节),病历漫长、病情顽固,众所周知是药石无医,现在却痊愈了,这是无可辩驳的神迹,所以“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21节)。因此,刑罚或不刑罚,两者都会妨碍撒都该人的既得利益,让他们进退为难,只好“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21节)。

“恐吓”本来是公会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却是撒但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战术,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助纣为虐、人人难离网络手机的时代。今天,最容易让我们跌倒的时候,常常不是在被“扔在狮子坑中”(但六16)之时,而是在“大流士王立这禁令”(但六9)之时;最容易让我们内心恐惧的,常常不是既成的事实,而是未知的可能。一个人“今生的思虑”(路八14)越多、难撇下的所有越大(路十八22),仇敌的“恐吓”就越有效;因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人的思虑和牵挂都是恶者手中的人质。但是,人若真的敬畏神,就不怕与世界为敌(约壹二15;诗三6),所以“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出一17),“俄巴底甚是敬畏耶和华,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将一百个先知藏了”(王上十八3-4)。因此,对付“恐吓”的唯一方法,不是倚靠自己的刚强,而是平时“时时警醒,常常祈求”,在“恐吓”面前“求主鉴察”(29节)。如果我们平时敬畏神、警惕罪,圣灵就会让我们“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腓一28),反而看出“这是证明他们沉沦”(腓一28);不但给我们信心相信“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做什么的,不要怕他们”(路十二4),也给我们勇气只管听从神,因为“祂必救你们脱离一切仇敌的手”(王下十七39)。

【徒四23】“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徒四24】“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祢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徒四25】“祢曾借着圣灵,托祢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徒四26】“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译:基督)。”

【徒四27】“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祢所膏的圣仆(仆:或译子)耶稣,”

【徒四28】“成就祢手和祢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徒四29~30】“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祢仆人大放胆量讲祢的道,一面伸出祢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祢圣仆(仆:或译子)耶稣的名行出来。’”

【徒四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会友”(23节),原文的意思是“自己人”,又被译为“自己的”(路十34)。

二人只提到“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23节),可能因为公会里的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意见有所不同(五34)。

教会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发了教会的第一个祷告会。逼迫能使人认清世界的真相,难处能让人发现地上无所倚靠。因此,当逼迫把教会逼到神面前的时候,难处就会成为教会的得胜、发出能使地面震动的祷告(31节)。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24节),表明这是一个昂首挺胸、坦然无惧的祷告会,是靠着主向仇敌夸胜。

24节引自诗一百四十六6,25-26节引自诗二1-2。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27节)被列在一起,表明他们都是 25-26节所说的弥赛亚的敌人。犹太人因为拒绝耶稣,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样成了基督的仇敌;而门徒在心志上已经脱离了地上的民族和国度,单单成为神国的公民。

23-30节是教会史上记录下来的第一篇公祷,给我们示范了一个让“聚会的地方震动”(31节)的祷告会。今天,如果我们的祷告会门可罗雀、祷告软弱无力,就让我们仔细复习这个使“聚会的地方震动”、又让聚会的人都“被圣灵充满”(31节)的祷告吧:

这个祷告是同心合意的——门徒“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祢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24节)。因为门徒对抗公会,就是与全世界为敌,所以只能专心仰望万有之主:“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七十三25)。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同床异梦,充满了世界之友、人人各有偶像,所以南辕北辙、各怀鬼胎。许多人都是心持两意、不是诚实倚靠“我们在天上的父”(路十一2),只是到神面前打个卡,或者看看这里有没有比别处的偶像更好的选择。这样同床异梦的祷告会,怎么能让人“同心合意”呢?

这个祷告是扎根圣经的——门徒的内心完全被神的话语充满,所以才能效法希西家王、紧紧抓住神的应许(赛三十七16-20)。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荆棘丛生,被难处需要、忧愁思虑充满,既不转眼仰望神的“手”(28节)、也不专心思想神的“意旨”(28节),所以对神“所预定必有的事”(28节)或者茫然不知、或者明知故问。在祷告会中,有的人平时不读圣经,祷告只是向神罗列需要;有的人读经浮光掠影,祷告冗长重复,说的只是堆砌辞藻的套话,妨碍了别人与神相交。这样荆棘丛生的祷告会,怎么能让人“被圣灵充满”呢?

这个祷告是脱离世界的——门徒已经撇下所有跟从主,所以逼迫他们的就是“敌挡主”(26节),主必伸冤;既然他们的生活以神为王,所以摸他们的就是摸神“眼中的瞳人”(亚二8),神必报应。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投鼠忌器,充满留恋世界、双重国籍的祷告者:主日基督为主,平时自己作王;事奉像在国度,生活却在世界。这些人祷告的实际不是求主快来、而是求主别来。因为有些人在世界如鱼得水、乐不思蜀,只求地上的环境能更好一点;有些人对世界爱恨交织、难分难舍,只求地上的生活能轻松一些。神若与“希律和本丢·彼拉多”为敌,社会动荡、股票暴跌怎么办?神若击打“外邦人和以色列民”,工作投资、医疗退休怎么办?因此,我们若不肯撇下所有跟从主,利益就会与世界盘根错节、祷告也会对世界投鼠忌器,“愿祢的国降临”(路十一2)只是空话、套话。这样投鼠忌器的祷告会,怎么能让“聚会的地方震动”呢?

这个祷告是全然交托的——门徒看出逼迫乃是要“成就祢手和祢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28节),不但包括仇敌的逼迫,也包括仇敌的失败,因为“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荣美;人的余怒,祢要禁止”(诗七十六10)。既然主耶稣都“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二23)了,门徒又何必惧怕神“所预定必有的”逼迫呢?既然神已经“叫祂从死里复活”(10节)了,门徒又何必担心神“所预定必有的”的拯救呢?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患得患失,一面递上难处清单,一面不敢把难处全然交托,背着重担来、又背着重担走。因为我们心知肚明:生活没有以神为王,所以害怕难处会带来神“所预定必有的”管教;祷告只为自己的国,所以担心逼迫将成就神“所预定必有的”拆毁。这样患得患失的祷告会,怎么能“高声向神说”呢?

这个祷告是求主鉴察的——在“恐吓”(29节)面前,门徒毫无惧色,反而昂首“求主鉴察”(29节)、败坏仇敌。因为彼得自己的悔改是“出去痛哭”(路二十二62),所以他对罪恶的攻击才能不留情面(三13-15),也敢放胆“求主鉴察”仇敌的“恐吓”。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藏污纳垢,认罪避重就轻、悔改点到为止。所以仇敌一“恐吓”、马上就焦虑,逼迫还没有到、自己先瘫倒;总是“为明天忧虑”(太六34),为还没有出现的难处担惊受怕,好像自己所信的不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神。这是因为我们不敢“求主鉴察”自己、管教己罪,所以作贼心虚,祷告时竭力掩饰、东掖西藏,只求圣灵过门不入、让罪避过风头。这样藏污纳垢的祷告会,怎么敢“求主鉴察”仇敌呢?

这个祷告是坦然无惧的——门徒既然知道一切逼迫都是为了成就神的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就求神赐下够用的恩典应对(林后十二9)。因为他们虽然心志坦然无惧,但却承认肉体实不足恃,所以求神“叫祢仆人大放胆量讲祢的道”(29节)。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脸上带着愁容”(路二十四17),好像基督还没有复活,所以可怜巴巴地祈求逼迫不要临到、哭哭啼啼地盼望难处赶快过去,似乎不知道“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3)。这样的祷告只是翻来覆去地提醒神、催促神,就“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因为我们所关心的根本不是“大放胆量”讲论神国的道,而是“自己的私欲”(雅一14)。这样脸带愁容的祷告会,怎么能叫人“大放胆量”呢?

这个祷告是积极委身的——门徒既然知道这些难处都是为了成就神的手“所预定必有的事”,就不求神的手挪走难处,而是积极委身于祂手的计划,求神“伸出祢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祢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也就是求神使用自己行出大能、见证主名。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虚与委蛇,不是真心求神使用;因为器皿不够圣洁(提后二21),对罪不疼不痒、不羞不耻,所以害怕被神拆毁、使我们“成为圣洁,合乎主用”(提后二11)。因此,许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4),而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复活的基督,所以不肯“自洁,脱离卑贱的事”(提后二11)、不敢委身“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样虚与委蛇的祷告会,怎么能使神迹奇事因着主耶稣的名行出来呢?

神“所预定必有的”逼迫,带出了教会第一次的祷告会。这是一个得胜的祷告,所以神立刻作出了明确的答复:“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31节),好像当年神在西奈山与百姓同在一样(出十九18)。这震动使门徒确信自己“得了不能震动的国”(来十二28),因此越发不可摇动,于是“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31节)。

门徒在五旬节第一次被圣灵充满(二1-4),彼得在公会第二次被圣灵充满(四8),现在门徒在祷告会后第三次被圣灵充满。这次被圣灵充满的表现不是说方言,而是“放胆讲论神的道”。公会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18节),圣灵却让他们不断地“放胆讲论”。

今天,有些人只爱传救恩所带来的平安喜乐、医治祝福,却不敢传“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二9)所必经的争战。实际上,神常常允许教会遭受逼迫、信徒面临难处。因为安逸的生活总是使我们的心被世界充满,只有逼迫和难处才能迫使我们“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祷告,使教会大有能力、“放胆讲论神的道”。如果我们的祷告会已经成了死气沉沉的例行公事,如果我们的祷告已经成了对空气说话的自言自语,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被圣灵充满而得着能力,那就让我们祈求逼迫和难处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耶稣始终都在我们的小船里(路八22-25)!

【徒四32】“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徒四33】“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

【徒四34】“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徒四35】“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四32-五11的主题,是“堵住假冒为善的破口”,与六1-7“堵住事务分心的破口”前后呼应。

当教会开始得胜、福音开始广传的时候,撒但也不会停止工作。牠并不需要很多武器,无论对付旧约的百姓、还是新约的教会,撒但都是一面从环境兴起逼迫、一面在内部制造难处;靠外面的恐吓得不着的,就从里面的破口得到。在历史上,来自教会内部的危机,总是比来自外部的更加微妙、难测和危险;教会从来都没有屈服于外部的压力,却不断受到内部的伤害。耶路撒冷教会首先出现的三大破口,也是历世历代的教会都会面临的难处:1、假冒为善(四32-五11);2、伟人崇拜(五12-42);3、事务分心(六1-7)。而圣灵对使徒的及时带领,也是今天的教会堵住破口的榜样。

耶路撒冷教会的门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节),这既不是人为的规条、也不是周围的压力,而是被圣灵充满的结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财宝时间生命,全部都是主托付我们代管的“别人的东西”(路十六12),没有一样“是自己的”(32节)。我们如果认识到自己所有的都是主的,就当“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照着主的心思放进基督的身体,让“大家公用”(32节)。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33节),可译为“使徒以大能见证主耶稣复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包括放胆讲道和神迹奇事。

“众人也都蒙大恩”(33节),可能包括“得众民的喜爱”(二47)、并且“满得恩惠能力”(六8)。

耶路撒冷教会“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34节),这正是摩西所吩咐的:“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申十五4-5)。在基督的身体里,不会人人富足,但也不应该有人缺乏。教会中若不缺少爱,就不会缺乏物质;若是教会中有人缺乏,必定是“彼此相爱”(约十三34)出了问题。

“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34节),并非卖掉了所有家业,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则初期教会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饼”(二46)。但这些信徒的家也是开放给教会使用的,比如“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十二12)。

“放在使徒的脚前”(34节),意思是请使徒决定如何分配。这些奉献出来的钱财不是用来平均分配、实现共产,也不是用来扶贫济困、施舍行善,而是由“被圣灵充满”(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35节)。

五旬节“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二41),现在又增加了“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加上妇孺、可能人数将近两万。许多人都是从“天下各国”(二5)各地前来耶路撒冷守节的,他们信主以后,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学习“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一1),谨记“使徒的教训”(二32),才能回去传扬纯正的福音、作主复活的见证(一8)。旧约的第一个五旬节以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停留了一年,然后才继续前行(出十九1;民十11);新约的第一个五旬节以后,各地的门徒很可能也在耶路撒冷停留了一年,然后才陆续离开。因此,这些人的路费很快消耗殆尽,而许多在耶路撒冷有产业的信徒就“将田产房屋都卖了”,使那些滞留在耶路撒冷的门徒“没有一个缺乏的”(34节)。

【徒四36】“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徒四37】“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塞浦路斯”(36节),就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岛塞浦路斯岛。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开始,就有许多犹太人陆续移民到此。到了新约时代,岛上已经建立了许多犹太会堂(十三5)。

巴拿巴是利未人。根据律法,利未人在应许之地不能拥有土地(民十八20;申十9)。但在新约时代,应许之地已经杂居了大量外邦人,这一律法不再适用(耶三十二9),所以巴拿巴可能在耶路撒冷附近有田地。

“巴拿巴”(36节)是亚兰文,意思是“劝慰之子”。他本名约瑟,因“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十一24),以良善忠厚闻名,所以使徒给他起一个别名“劝慰子”(36节)。

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样,他并不是用温馨的话语来安慰人,而是付出了爱心、包容、勉励和钱财的真实代价(九27;十一23;十五37),后来被神使用呼召保罗(十一25),并且成为使徒保罗的宣教同工(十三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十四14)。但是,当教会出现属灵榜样的时候,也难免出现东施效颦、生搬硬套;当圣灵兴起劝慰之子造就教会的同时,撒但也会撒下稗子、把假冒为善的酵掺进教会(六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