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使徒行传第10章
经文音频朗读:
哥尼流得指示请彼得
1在凯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上帝。
3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上帝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4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记念了。
5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6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7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
8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彼得见异象
9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10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11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12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13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14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15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6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17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访问到西门的家,站在门外,
18喊着问:“有称呼彼得的西门住在这里没有?”
19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圣灵向他说:“有三个人来找你。
20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
21于是彼得下去见那些人,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人,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
22他们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上帝,为犹太通国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指示,叫他请你到他家里去,听你的话。”
23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们同去,还有约帕的几个弟兄同着他去。
24又次日,他们进入凯撒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
25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
26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
27彼得和他说着话进去,见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
28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上帝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29所以我被请的时候,就不推辞而来。现在请问:你们叫我来有什么意思呢?”
30哥尼流说:“前四天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
31说:‘哥尼流,你的祷告已蒙垂听,你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记念了。
32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
33所以我立时打发人去请你。你来了很好,现今我们都在上帝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在哥尼流家中讲道
34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
35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36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
37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
38上帝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上帝与他同在。
39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
40第三日,上帝叫他复活,显现出来。
41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上帝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42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上帝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43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外邦人领受圣灵
44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45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46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上帝为大。
47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48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今日背诵金句
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5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十1】“在凯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徒十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凯撒利亚”(1节)位于约帕北面6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是大希律为了讨好凯撒建造的希腊化城市,拥有港口、圆形剧场和竞技场,罗马巡抚的总部即设在这里。这里是罗马帝国统治犹太地的行政中心,居民大都是希腊化的外邦人。
“哥尼流”(1节)的意思是“号角”,是一个常见的罗马名字。
主后第一世纪的罗马军团(Roman legion)由5200名步兵和120名辅助部队组成,每个军团分成十个“营 Cohort ”(1节),各由一名“千夫长”(二十一31)指挥。其中九个营各有六个标准百人队(80人),第一营有五个双倍百人队(160人)。“百夫长 Centurion”(1节)是罗马军队中最重要的职业军官,管辖一个百人队(Centuria),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一个人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因此,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圣经中百夫长的形象都很正面。
“意大利营”(1节)由来自意大利的罗马公民组成,完全不受犹太教的影响。主后41-44年,犹太王希律·亚基帕(Herod Agrippa,主后41-44年在位)统治犹太地(十二1),那时驻防凯撒利亚的可能是亚基帕的守备部队(十二9)或叙利亚辅助部队。因此,“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信主,可能发生在主后37-41年罗马巡抚马路勒(Marullus,主后37-41年在位)管理犹太地期间。
“虔诚人”(2节),经常用来形容一个相信以色列的神、遵守圣经教导的外邦人,但可能还没有接受割礼、遵守所有的犹太教规条。在哥尼流之前,教会已经接纳了两位信主的外邦人:一位是“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六5),但他已经受了割礼,被犹太人认为享有立约之民的一切权利;另一位是衣索匹亚的太监(八17),但他没有办法受割礼。因此,哥尼流是第一个没有受割礼的外邦人,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十一2)只有接纳了他,才能消除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成见,向外邦人敞开宣教的大门。
虽然哥尼流“全家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2节),但若没有信主,还是不能得救。因为天然人的“虔诚”是不可靠的,出于肉体的“敬畏、周济、祷告”,都会因着时间和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不足以使人进入神国(约三3)。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三7)的时候,坐在祂面前的不是一个道德败坏、罪大恶极的人,而是虔诚敬畏、德高望重的尼哥德慕。同样,一个外邦“虔诚人”也需要基督的救恩。
上图:大希律建造的凯撒利亚圆形剧场(Caesarea Amphitheatre),是地中海东部现存最古老的罗马剧院,至今仍在夏季用于举办音乐会,可容纳15,000观众。
【徒十3】“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徒十4】“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
【徒十5】“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徒十6】“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徒十7】“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
【徒十8】“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犹太教每天有三次定时的祷告:上午九点“巳初”(二15)、中午十二点“午正”(9节)、下午三点“申初”(3节;三1)。哥尼流正在“申初”祷告的时候(30节),看见了“异象”(3节)。
“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4节),表明他看见异象的时候神智十分清醒。他没有想到,天使竟愿意向一个未受割礼的外邦人显现,这个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弗二12)。
“主啊”(4节)是尊称,相当于“先生”。
天使首先向哥尼流确认了一件事:“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4节)。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哥尼流还“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5节),才能知道让他“全家得救”(十一14)的真理。
“西门”是希伯来文“西缅”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听见”。这是一个常见的犹太名字,所以天使特地指出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彼得”是主耶稣给使徒彼得起的希腊文名字(路六14),意思是“石头”,亚兰文就是“矶法”(约一42)。这位彼得很奇怪,他居然与不洁净的人为伍,“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6节)。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居然都叫“西门”,似乎代表神的两耳都“听见”(创二十九33)了!
天使的话,表明哥尼流可能正在祷告中犹豫什么。他知道以色列的神是大有能力的神,但却不知道是否应该接受割礼、加入犹太教;他可能已经听过腓利所传的福音(38节),但却不知道一个外邦人能否被腓利所传的基督接纳。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基督亲自差派天使来指示他所当行的路。
“虔诚兵”(7节),也是一个敬畏神的人,比较容易和彼得沟通。
天使虽然向哥尼流显现,却不直接向他传福音,而是让他去约帕“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因为圣灵如此煞费苦心地带领,最终的目的并非向哥尼流一家传福音,而是为了向教会启示福音的真理:一方面,主借着彼得教导哥尼流,使他认识真理、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另一方面,主也借着哥尼流启示彼得,让他认识主的心意,接纳未受割礼的外邦信徒。今天,神也没有让天使飞在空中、传永远的福音(启十四6),而是把大使命交托给教会;因为大使命的目的,不但要让我们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二十八19),也要使我们在这过程中与主同在、成为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门徒(太二十八20)。因此,我们不能只顾给别人传福音,却不用福音每天更新自己,以致“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7)。
上图:硝皮匠西门的家,位于约帕旧城。
【徒十9】“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徒十10】“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徒十11】“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徒十12】“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徒十13】“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徒十14】“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徒十15】“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徒十16】“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凯撒利亚离约帕60公里,大约需要走15个小时。哥尼流的三个代表从下午三点出发,必须连夜急行军,只在途中短暂露宿,才能在第二天中午到达约帕。
古时中东的房顶是平的,从屋外沿墙筑有土梯,可以“上房顶去祷告”(9节)。
“觉得饿了,想要吃”(10节),并不是午餐前的饥饿。因为古代的犹太人通常每天吃两顿、不吃午餐:上午晚一点的时候(二15)、或在工间休息时吃早餐(得二14;箴三十一15),天黑以后吃晚餐。中午是“正预备饭的时候”(10节),并非正常的吃饭时间。
“魂游象外”(10节),指恍如做梦、却又没睡着的状态。
律法的食物条例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12节)分为洁净的和不洁净的,规定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洁净的物(利十一1-47)。
“主啊,这是不可的”(14节),这并不是彼得不顺服神,而是因为此时彼得并不知道向他说话的是谁。“主啊”只是尊称,相当于“先生”。
圣灵一连三次把异象显给彼得看,等于向彼得宣告,律法中洁净和不洁净的食物之间的区别,从此已经取消了,因为都已经被神分别为圣。既然“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15节),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28节),犹太门徒就可以放心与外邦人来往,把福音也传给他们。“圣”和“俗”的分别,只在于是否被神洁净过;无论是人、事、物,都适用这个原则。
律法中的食物条例,是为了明显地把神的百姓“分别出来”(利十10):每当他们和外邦人接触的时候,不同的生活习惯就会不住提醒他们,要“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同样,属灵的生命也应当被“分别出来”、“成为圣洁”(利十一44)。但“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现在基督已经成全了律法(太五17),祂宣告“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可七18),“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可七20);因此,“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七19;林前十25-26)。神所看中的,是人“分别出来”的实际;所以使徒保罗说:“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罗十四14),“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四4-5)。
【徒十17】“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访问到西门的家,站在门外,”
【徒十18】“喊着问:‘有称呼彼得的西门住在这里没有?’”
【徒十19】“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圣灵向他说:‘有三个人来找你。”
【徒十20】“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
【徒十21】“于是彼得下去见那些人,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人。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
【徒十22】“他们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国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所指示,叫他请你到他家里去,听你的话。’”
“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17节),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这时,圣灵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十一12):“是我”(20节),证明彼得的异象是出于圣灵的启示(19-20节),并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梦。
这三个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罗马占领军,犹太人绝对不会把他们接进家门,所以圣灵特地命令彼得“和他们同往”(20节)。
“不要疑惑”(20节),这句话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十六13)。只有圣灵先在彼得身上动工,他才能放下自己的成见、接受“神所洁净的”(15节)食物和人。
这三人是哥尼流打发来的(8节),但圣灵却说“是我差他们来的”(20节)。因为人若顺从神的旨意(5节),神就会认可人的行动就是祂的行动,并且会为人的行动负责。
【徒十23】“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们同去,还有约帕的几个弟兄同着他去;”
【徒十24】“又次日,他们进入凯撒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
“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23节),不是因为好客,而是顺服圣灵、“和他们同往”(20节)。通常犹太人不会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经完全明白了异象的意义(28节),所以不再坚持自己(29节)。于是,一个伟大的使徒、一个受人歧视的硝皮匠、两个外邦人的仆人、一个罗马帝国的士兵,当晚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这个画面恰好表明:基督“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弗二16-17)。
当凯撒利亚的港口忙着装卸,当约帕的硝皮匠忙着工作,当芸芸众生都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圣灵已经为世人预备了最好的礼物——祂一面差遣天使到凯撒利亚,一面在约帕赐下异象。当这两群人相会之后,在基督里就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外邦人;既没有被征服者,也没有侵略者;只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林前一2)。今天,我们在约帕仍能看见硝皮匠西门的房子,不远之处海水的澎湃也像两千年前一样,不住地提醒我们:一切傲慢、偏见和怨恨都应当被除去,因为主已经“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6)。
彼得顺服圣灵,愿意打破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阂,前往哥尼流的家。但他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事件还有更大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单独行动,而是和约帕的另外六位犹太弟兄同去(十一12)。这七个人都顺服圣灵,不但放下成见,也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结果就为这件救恩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见证(十45-46;十一12)。
“又次日,他们进入凯撒利亚”(24),表明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赶路,该吃饭就吃饭、该祷告就祷告、该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达凯撒利亚。彼得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圣灵并没有告诉他到哥尼流那里做什么(29节)。
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关心亲朋好友的灵魂,所以“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24节)。
上图:大希律建造的凯撒利亚引水渠。
【徒十25】“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
【徒十26】“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
【徒十27】“彼得和他说着话进去,见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
【徒十28】“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徒十29】“所以我被请的时候,就不推辞而来。现在请问:你们叫我来有什么意思呢?’”
【徒十30】“哥尼流说:‘前四天,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
【徒十31】“说:“哥尼流,你的祷告已蒙垂听,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
【徒十32】“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
【徒十33】“所以我立时打发人去请你。你来了很好;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哥尼流“俯伏在他脚前拜他”(25节),并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当作神的代表尊重(33节)。但“彼得却拉他”(26节)、拒绝了这个大礼,因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讲道多有果效、医治多有能力,但始终“也是人”(26节)。建造基督身体的每一个进展,都是主耶稣自己亲自推动、安排的,使徒只是主所使用的器皿,不可窃取神的荣耀。今天,有些牧师最难忍受的就是群羊的顶撞,一面口说没有关系,一面心中又记一笔;有些长老最难拒绝的就是人前的尊重,一面口称荣耀归神,一面心中沾沾自喜。这都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也是人”。
当着七个犹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罗马百夫长的架子,在这些被征服的犹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经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对自己说什么(33节;十一14)。
“前四天,这个时候”(30节),表明此时是下午三点。整个时间线是:
第一天下午三点,哥尼流在异象中得到天使的指示,“立时打发人去请”(33节);
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哥尼流的代表急行军到达约帕;
第三天,彼得不慌不忙地赶路;
第四天下午三点,彼得到达凯撒利亚。
【徒十34】“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
【徒十35】“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徒十36】“神借着耶稣基督(祂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
【徒十37】“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
【徒十38】“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祂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祂同在。”
【徒十39】“祂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祂挂在木头上杀了。”
【徒十40】“第三日,神叫祂复活,显现出来;”
【徒十41】“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祂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祂从死里复活以后和祂同吃同喝的人。”
【徒十42】“祂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徒十43】“众先知也为祂作见证说:“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
34-43节是彼得的第三篇讲道(二14-36;三12-26),前两篇是对犹太人,第三篇是对外邦人。
首先,彼得从哥尼流及其亲友对神的态度说起(34-35节)。这个开场白一面称赞了这些外邦人的饥渴慕义,一面宣告了他刚刚领悟的真理,实在是非常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二十五11):
“神是不偏待人”(34节),祂的救恩临到世人,并不分种族、国籍、地位和背景。
“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35节),并非行了割礼才会蒙神悦纳(出十二48)。
第二步,彼得见证了耶稣的所是和所作(36-39a节)。面对这些对弥赛亚毫无概念的外邦人,彼得并没有一开头就讲旧约的预言(二16)、也没有立刻谴责犹太领袖弃绝弥赛亚(三13),而是首先介绍“神借着耶稣基督(祂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36节)。
第三步,彼得见证了耶稣的死而复活(39b-40节)。《使徒行传》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稣复活的见证人(二32;三15;五32;十41;十三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对于这些外邦人,他并没有强调犹太人钉死了耶稣(二23;三15;四10;五30),而是强调耶稣被“挂在木头上”(39节;申二十一22-23),担当了世人当受的咒诅(加三13)和审判(彼前二24)。
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拣选(41节)。主耶稣复活以后,“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祂作见证的人看”(41节)。因此,祂的显现并非为了让世人都因看见而信祂,而是为了坚固已经信祂的见证人;祂上十字架也不是为了让世人都自动得救,而是为父神交给祂的羊成就救恩(约十25-30)。
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42节),把救恩传给犹太人和外邦人,这道的内容既包括审判(42节)、也包括救赎(43节)。
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审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42节)。没有审判,就不需要恩典;不讲地狱,就不是福音。实际上,主耶稣不但强调爱,谈论地狱也比圣经里的任何人都多。不管世人爱不爱听,只有讲清罪、才能劝人悔改;只有讲透死,才能让人渴望救恩。
最后,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节;赛三十三24;五十三4-6、11;耶三十一34;但九24)。既然主耶稣是“审判活人、死人的主”,只要呼求祂的名,罪就必定得赦,只有呼求祂的名,罪才能够得赦,人才能“与神和好”(罗五10),这就是“和平的福音”。世上的宗教并非殊途同归,遵行律法也不能自救。如果只要“敬畏主、行义”就够了,圣灵就不必指示哥尼流去邀请彼得;正因为天然人无论怎样“敬畏主、行义”,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真正“敬畏主”的人,必然会按照神的吩咐接受救恩,使“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节)。所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10)。
【徒十44】“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徒十45】“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徒十46】“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
【徒十47】“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徒十48】“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圣灵在彼得讲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后,就打断了彼得的话,“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44节),并不需要经过使徒按手(八17;九17;十九6)。这样,在场的犹太信徒就能确信这是圣灵的作为、并非彼得滥用按手的能力。
“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45节),指犹太门徒。犹太门徒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又用方言赞美神(二3、11),现在,他们见证了“外邦人的五旬节”,看到这些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赐(45-46节;十一15),就确信是神自己接纳了外邦人、并非彼得颠覆传统(十一2-3)。
“方言”(46节)指“别国的话”(二4),并非没有意义的舌音,所以这些犹太门徒能听懂他们是“称赞神为大”(46节)。圣灵充满,是让人被圣灵管理、得着见证主的能力,并非让人都说方言(八15-17)。但这些外邦人却得着了方言的恩赐(45节),是因为圣灵要让在场的犹太门徒都同意:“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47节)?
《使徒行传》中提到四类信徒的受洗和受圣灵的经过,次序各不相同:
1.犹太人的次序是:悔改、受洗、接受圣灵(二38)。因为犹太人已经熟悉圣经,只需要悔改相信耶稣就是主基督;他们的受洗是悔改的具体行动,悔改之后才能接受圣灵。
2.撒马利亚人的次序是:相信、受洗、使徒按手、接受圣灵(八14-17)。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需要经过使徒按手才能接受圣灵,因为神要让与犹太人“没有来往”(约四9)的撒马利亚人也“遵守使徒的教训”(二42)。
3.外邦人的次序是:相信、接受圣灵、受洗(十43-48)。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不需要经过使徒按手就接受了圣灵,因为神要主动向使徒显明:“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十一18)。
4.施洗约翰门徒的次序是:相信、受洗、使徒按手、接受圣灵(十九2-6)。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需要经过使徒按手才能接受圣灵,因为神要向他们显明必须“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十九5)。
主向外邦人开启了救恩的大门,让外邦人“在所应许的诸约上”(弗二12)也能有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若是教会有丝毫的疑惑,就会给撒但留出破口。所以,圣灵在引导彼得“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48节)之前,做了许多的预备:先用异象引导彼得和哥尼流,让他们能够彼此印证;后用圣灵的恩赐向犹太门徒提供凭据,让教会毫无疑惑。这样,犹太门徒就知道这并不是十二使徒的主意,而是主自己的心意;因此能同心给那些未受割礼外邦人施洗(47节),接纳他们归入基督的身体。
主耶稣如此重视给外邦人施洗,今天我们这些外邦人若是真的信了,必然渴慕尽快受洗(可十六16);人若用各种借口推辞受洗,不是信得糊涂、就是信得不真。
“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48节),而彼得居然同意了。这比起为外邦人施洗,更会让耶路撒冷的犹太门徒震惊(十一2-3),但却会让彼得所学的功课更加扎实(28节),也能让他见证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变。这样,他就能说服那些犹太弟兄:“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十一18)。
上图:腓利和彼得的传道行踪:1、腓利下撒马利亚去宣讲基督,福音临到了撒马利亚人(徒八5-13);2、彼得和约翰再去撒马利亚(徒八14-24);3、使徒回耶路撒冷,一路在撒马利亚各处传扬福音(徒八25);4、腓利在下迦萨的路上传道给衣索匹亚的太监,福音临到了含的后裔(徒八26-38);5、腓利在亚锁都和凯撒利亚传福音(徒八39-40);6、彼得周流四方,到了吕大,许多人信主(徒九32-35);7、彼得到约帕,医治多加(徒九36-43);8、彼得见异象后去凯撒利亚的哥尼流家传道,福音临到了雅弗的后裔(徒十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