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2月22日使徒行传第13章精读

2024-12-1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徒-精读.jpg

使徒行传第13章


经文音频朗读:


巴拿巴和扫罗奉差遣

1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2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在塞浦路斯传道

4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5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上帝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6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7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上帝的道。

8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9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10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11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12方伯看见所作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传道

13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14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15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16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上帝的人,请听。

17这以色列民的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

18又在旷野容忍他们约有四十年(“容忍”或作“抚养”)。

19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20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21后来他们求一个王,上帝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

22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23从这人的后裔中,上帝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

24在他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

25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你们以为我是谁?我不是基督;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我解他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

26“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上帝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27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28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

29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30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31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的见证。

32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33上帝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34论到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

35“又有一篇上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36“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上帝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

37惟独上帝所复活的,他并未见朽坏。

38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39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40所以,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

41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42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

43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上帝的恩中。

44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上帝的道。

45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

46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47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

48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上帝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49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50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51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

52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今日背诵金句

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十三1】“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徒十三2】“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

【徒十三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圣灵赐给教会的恩赐(林前十二28),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1节),第三是“教师”(1节)。“先知”是在各个教会中按照圣灵的启示,或作神话语的出口(申十八18;彼后一21),或预言将要发生的事(十一27-28)。“教师”是在一个地方教会中教导圣经。这里并没有说谁是“先知”、谁是“教师”,因为同一个人可能兼有几种恩赐。

“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1节),这五个领袖是一个特殊的组合,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有这样的合一:

“巴拿巴”是个亚兰名字,意思是“劝慰之子”。他是出生在塞浦路斯的犹太人,也是耶路撒冷教会差派来的门徒代表,

“尼结”是个亚兰名字,意思是“黑”;“西面”是个犹太名字,意思是“听见”。“称呼尼结的西面”可能是个黑皮肤的犹太人。

“路求”是个罗马名字,意思是“白”。“古利奈人路求”可能是安提阿教会的创始人之一(十一20),来自北非的利比亚。

“马念”是个犹太名字,意思是“安慰者”。他来自加利利,可能是给“分封之王”希律·安提帕小时候作玩伴的奴隶,长大以后也鸡犬升天。这两个一起长大的人,现在却分道扬镳:希律·安提帕“藐视耶稣”(路二十三11),已经死于主后39年;马念则跟从耶稣,现在年近七十,仍然被神继续使用。

“扫罗”是个犹太名字,意思是“渴望”,他来自学术中心大数,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法利赛人。

“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2节),原文“事奉”与“禁食”是并列的,表明他们是以禁食祷告来事奉主。“事奉”就是侍立在主面前,等候主的吩咐。人若不肯安静等候主的吩咐,只顾自己忙个不停,表面热心摆上,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属灵感觉、并不是在事奉主。

“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2节),这是圣灵第一次向教会发布命令。圣灵“召他们所做的工”,不是改良社会、周济穷人,而是传讲福音、解决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难处。这次外出宣教既不是根据教会的计划,也不是由于环境的逼迫,完全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十一36)。神若要发起工作,必会先呼召工人,既不需要有人毛遂自荐,也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赛四十13);自告奋勇者都会半途而废,越俎代庖者总是适得其反。真正委身事奉神的人,首先应当学会的“事奉”,就是在祷告中等候神的呼召。

“分派 ἀφορίζω/aphorizo”原文的意思是“分开、选出”,又被译为“分别”(加一15)、“特派”(罗一1)。主耶稣已经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拣选了扫罗,吩咐他“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九15),但却没有告诉他去哪里,而是让他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大数一边在等候中事奉、一边在事奉中预备。正如神在吾珥呼召亚伯拉罕,他“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来十一8)。但是,主对个人的呼召,一定会借着教会来印证。时候到了,圣灵就让教会为祂“分派巴拿巴和扫罗”(2节),让众肢体一起印证主的带领、一同进入彼此配搭。教会的元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会做在“基督的身体”(弗四12;西一24)里,也会借着“基督的身体”做出来。凡是主所“拣选的器皿”(九15),都不是独来独往的英雄;凡是圣灵所发起的宣教,都不是脱离教会的行动。

圣灵从安提阿教会,而不是从耶路撒冷教会中呼召人向外邦宣教,并非因为安提阿教会的背景多元、人才济济、忠心传道,而是因为圣灵对他们的恩赐和计划不同(加二9)。安提阿教会是一个顺服圣灵的教会,他们不是忠心地安排了宣教的计划、聪明地派出了最好的人选,而是顺服地放弃了两位出色的领袖,也放弃了个人和教会原有的计划:有些人必须留下、有些人必须出去。一个能被主大大使用的教会,乃是完全顺服圣灵的教会。

虽然安提阿教会已经清楚了解圣灵的旨意,但仍然“禁食祷告”(3节),竭力向神祈求能力。“按手在他们头上”(3节),表示按手的人和被按手的人在灵里合一。因此,宣教士出去,也就是教会出去;外出的工人并不孤单,他们不但有主的同在,还有教会的祷告和记念。

【徒十三4】“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徒十三5】“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使徒保罗一生有三次宣教旅程,第一次旅程记录在十三4到十四26,时间大约是主后48至49年,此时保罗信主已经“过了十四年”(加二1)。教会史上第一次远方宣教,开始得如此低调卑微,没有欢送仪式、也没有使徒致辞,只有三个人静静地坐上一艘没有名字的船,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基督的福音,但却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

“打发”(3节)他们的是教会,“差遣”(4节)他们的却是圣灵。宣教士必须在教会的“祷告”(3节)和“打发”下出去,但教会的责任不是给他们制定计划,而是给他们自由、供他们所需,让圣灵自由地“差遣”自己的宣教士。宣教士只有一个资格,就是“被圣灵差遣”(4节)。人不能自己作宣教士,教会和神学院也不能制造传道人,只有主自己才能。人若自己出头为神做工,即使目的是为了传扬福音、造就教会,内心所夸口的也是个人的心志、自己的摆上。只有放下自己的计划、接受“圣灵差遣”的人,才会真正承认:“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九16)。

“下到西流基”(4节),指从安提阿向西顺流而下30公里,奥龙特斯河(Orontes)出海口附近的港口“西流基 Seleucia”。

“塞浦路斯”(3节)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岛、巴拿巴的家乡(四36),岛上的居民大都是希腊人,安提阿教会也有人来自岛上(十一19-21)。

“撒拉米 Salamis”(5节)是位于塞浦路斯岛东岸的港口,距离“西流基”港210公里。这是一个希腊化的城市,犹太人很多,有不止一间会堂(5节)。保罗虽然是外邦人的使徒,但他每到各地,通常都是先到犹太人的会堂讲道(十三14,46;十四1;十六13;十七1-0;十八4,19;十九8;二十八17),把福音先传给犹太人(罗一16)。

“约翰”(5节)就是巴拿巴的表弟马可(十二12,25;西四10),他很可能也有亲友在岛上。


上图:使徒行传第十三章的主要地点:安提阿、西流基、撒拉米、帕弗、别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


【徒十三6】“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徒十三7】“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神的道。”

【徒十三8】“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帕弗 Paphos”(6节)位于塞浦路斯岛的西端,距撒拉米大约180公里,是塞浦路斯行省的首府。

“巴·耶稣”(6节),意思是“约书亚的儿子”。

“方伯”(7节)是罗马省长的头衔,民事权力与巡抚相同,但没有军权。罗马帝国把意大利之外的领土划分为皇帝行省(Imperial province)、元老院行省(Senatorial province)和藩属国。皇帝行省通常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省份,由罗马皇帝直接任命掌握军权的巡抚(Governor)统治,并有罗马驻军。犹太、叙利亚和埃及都是皇帝行省。元老院行省是历史较长、拉丁化较深的行省,叛乱的风险较小,由元老院任命没有军权的方伯(Proconsul)统治,塞浦路斯(十三7)、亚该亚(十八12)、亚细亚(十九38)都是元老院行省。藩属国则由罗马帝国在当地民族中任命小王或分封王进行统治,主耶稣出生时的犹太就是一个藩属国。

“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7节),所以不会轻易被术士迷惑,肯听福音。

“敌挡使徒”(8节),原文是“敌挡他们”(英文ESV译本)。


上图:1912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发现的石碑,上面刻有“士求·保罗”,原件存于土耳其Yalvac博物馆。圣经批判家们经常批评路加在徒十三7用“方伯”来称呼塞浦路斯的执政官,因为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官位应当是“巡抚 Propractor”而不是“方伯 Proconsul”。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主前30年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但主前22年后改为由罗马元老院直辖,由“方伯”治理。1877年,考古学家在“帕弗”以北附近的Silo城发现一块碑文上刻有“方伯保罗”,日期是主后54年左右,证实了路加福音的精确性。


【徒十三9】“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徒十三10】“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徒十三11】“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徒十三12】“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面对“行法术的以吕马”(8节),扫罗走到前面,靠着圣灵施行神迹反击。从这时候起,扫罗就成了这个宣教团队的领袖,并且改称“扫罗”(9节)为“保罗”(9节)。

保罗是罗马公民,罗马公民可以有三个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个名字是“保罗”(Paullus),意思是“小的”。罗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个名字,即出生时取的昵称,犹太名字“扫罗”可能就是保罗的昵称,意思是“渴望”。过去,他在犹太人中使用“扫罗”一名,而现在他开始进入以外邦人为主的环境中,就使用“保罗”一名,而犹太名字“扫罗”只在向犹太人作见证时才使用(二十二7;二十六14)。

保罗“被圣灵差遣”(4节),关键的时候才能“被圣灵充满”(9节)、击退仇敌。从前,敌挡真道的不是法利赛人的教条主义,就是撒都该人的理性主义,现在却是术士的神秘主义,今天,许多信徒也常常被新纪元的神秘主义诱惑,以致远离了圣徒所当秉持的信心。因此,圣灵果断击退仇敌,用真正的超自然能力揭穿假冒的神秘主义,“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六1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加五22),但保罗“被圣灵充满”以后,说话却非常严厉:“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10节)?因为圣灵的爱里也带着圣洁的火焰,保罗对以吕马严厉的责备中、饱含着对士求·保罗灵魂的爱(12节)。保罗故意不称术士的名字为“巴·耶稣”(6节),即“约书亚的儿子”,而是责备他是“魔鬼的儿子”。“正道”原文是“正直的道路”。

“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11节),这是保罗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保罗蒙主差遣,“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二十六18),但他所行的第一个神迹,却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11节)。这也是主耶稣在保罗身上做工的方法(九8),祂叫人的肉眼“暂且不见日光”,目的是打开人的心眼,使人能专心仰望神。

塞浦路斯方伯的名字也叫保罗(7节)。这位外邦人看到了圣灵用严厉的神迹证实了真道,对“神的道”(7节)的兴趣就变成了对“主的道”(12节)的相信。这是保罗宣教旅程中第一位信主的外邦人。当一个犹太人陷入黑暗的时候,一位外邦人却接受了光照。这个犹太人的瞎眼正描绘出以色列人的盲目(二十八26-27)。从此,外邦人逐渐成为福音的主要对象。

【徒十三13】“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在帕弗的神迹(9-12节)之前,当提到扫罗和巴拿巴的时候,都是先提巴拿巴,再提扫罗(1,2,7节)。但从帕弗之后,除了三处经文之外(十四14;十五12,25),都是先提保罗、再提巴拿巴(43,50节;十五2,22,35),甚至不提巴拿巴的名字(13节)。巴拿巴甘作助手,即使默默无闻,也不以为意,他的伟大就在于此。

“旁非利亚 Pamphylia”(13节)是位于小亚细亚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罗马省份。保罗一行可能从帕弗向西北行船300公里、在“亚大利 Attalia”(十四25)登陆,然后向内陆走了16公里,到达旁非利亚的首府“旁非利亚的别加 Perga in Pamphylia”(13节)。保罗可能在这里得了小亚细亚沿海常见的疟疾(加四13-14),虽然这种病经常复发、头痛剧烈(林后十二7-8),但却无法阻止“被圣灵差遣”(4节)的福音使者。

保罗和巴拿巴从访问别加以后,所要到访的城市都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沿着罗马公路都可以到达。马可此时退出了宣教旅程,可能是畏惧远方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的崇山峻岭。保罗此时不喜悦马可离去(十五38),但马可后来却大大地改变,重新获得了保罗的器重,称赞“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提后四11)。


上图:“旁非利亚的别加”遗址。从远处可以看到向北的道路是一片崇山峻岭,所以让马可打了退堂鼓。


【徒十三14】“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徒十三15】“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彼西底的安提阿 Antioch in Pisidia”(14节)位于彼西底和吕高尼(Lycaonia)两个地区的交界处,是爱琴海、地中海和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的十字路口。这城位于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从别加到这里需要向北跨越190公里的崇山峻岭,沿路荒凉、盗贼出没,旅途很艰苦。

保罗可能有塞浦路斯省长士求·保罗(12节)的推荐信,所以“管会堂的”(15节)才请他们讲道。犹太人会堂的崇拜程序,一般是先有祈祷、再有祝福,然后由管会堂的安排人宣读某处律法和先知书,可能在读完后稍作解释和劝勉。如果座中有重要人物,管会堂的还可能邀请他说些劝勉人的话(路四15-17)。


上图:彼西底的安提阿的奥古斯都庙遗址。


【徒十三16】“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请听。”

【徒十三17】“这以色列民的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

【徒十三18】“又在旷野容忍(或译:抚养)他们,约有四十年。”

【徒十三19】“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徒十三20】“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徒十三21】“后来他们求一个王,神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

【徒十三22】“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徒十三23】“从这人的后裔中,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

【徒十三24】“在祂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

【徒十三25】“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你们以为我是谁?我不是基督;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我解祂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

“彼西底的安提阿”(14节)是一个罗马直辖的殖民地,城里集中了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和犹太的宗教,而保罗这位全新的宣教士生在希腊文化之中,长于犹太宗教之下,又是罗马公民。因此,当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中站起来讲道之时,实在是教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刻,这篇讲道(16-41节)也成为《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保罗第一篇、也是最完整的讲章。

这篇讲道综合了彼得第一篇讲道(二14-36)和司提反见证(七2-53)的特点,保罗融会贯通了整本旧约圣经,贴切地应用到当前听众的处境上,信息的核心是因信称义,而称义的根据是耶稣基督的复活,包括三大部分:

神对历史的管理(16-25节);

已经成就的救恩(26-35节);

正在施行的救恩(36-41节)。

16-25节是阐述神对历史的管理:保罗首先回顾了选民从亚伯拉罕(17节)到施洗约翰(25节)的历史,证明历史并非循环,也非随机,而是在神主权的管理之下、成就神的救赎计划,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指向“救主”(23节)耶稣。今天、当属灵的人以基督为中心来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候,就“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

“保罗就站起来”(16节),表明他的话是“劝勉众人”(15节),而不是讲解律法。因为在会堂里是坐着讲解圣经(路四20)。

“一切敬畏神的人”(16节),指对犹太教感兴趣的外邦人。

“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20节),可译为“约有四百五十年。此后,祂给他们设立士师,直到撒母耳先知的时候”(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算起,直到大卫作王为止,大约是四百五十年(士十一26;撒下五3-5;王上六1)。

以色列人“求一个王”(21节),动机并不蒙神喜悦(撒上八5-9)。但神超越了人的无知,先照人所求的赐下扫罗,然后引进合神心意的王大卫(22节),进而带出“救主”(23节)耶稣,并且差派施洗约翰作祂的先锋(25节)。“救主”一词在旧约里用来指士师(士三9、15),也指神自己(诗二十七1)。

【徒十三26】“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徒十三27】“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徒十三28】“虽然查不出祂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祂;”

【徒十三29】“既成就了经上指着祂所记的一切话,就把祂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徒十三30】“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

【徒十三31】“那从加利利同祂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祂,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祂的见证。”

【徒十三32】“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徒十三33】“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祢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祢。”

【徒十三34】“论到神叫祂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

【徒十三35】“又有一篇上说:祢必不叫祢的圣者见朽坏。”

26-35节是宣告神的恩典,即已经成就的救恩(Salvation accomplished):神对历史的管理,是为了成就祂的救赎计划,“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26节)。虽然许多犹太人滥用自由意志、不肯承认救主(27-28节),但好消息是:这一切仍然在神的管理之中(29节),虽然人会愚昧,神却不会失败;虽然人钉死耶稣,“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30节)。门徒就是耶稣复活的见证(31节),这“好信息”(32节)的核心就是耶稣的复活(32-35节)。人的血统、身分或敬虔都不是得救的门路,惟有耶稣才是。因此,“亚伯拉罕的子孙”(26节)和“敬畏神的人”(26节)都需要“这救世的道”。

保罗特地将听众和弃绝耶稣的人区别出来,是要劝勉他们站对立场,不要错失救恩的机会;不要效法“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27节),弃绝耶稣、“把基督定了死罪”(27节)。

我们若“不认识基督”(27节),读经不能读出里面活的基督(约五39-40),就会和这些犹太教的领袖一样“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27节),只能摸着字句,而不能摸着字句里面的灵,结果越读经、越叫我们死气沉沉(林后三6)。

“木头”(29节;五30;十39;彼前二24)就是十字架,因为十字架是用一根树干作直柱。

33节引自诗二7。诗篇第二篇被公认为是弥赛亚诗篇,早期信徒都将它应用在主耶稣身上(四25、26;路三22;来一5,五5)。保罗也把这段经文当作基督复活的预告。

34节引自七十士译本赛五十五3。

“朽坏”(34节)引自诗十六10。神既应许弥赛亚将永远掌权(撒下七16),惟有祂永远活着,不见朽坏(35节),才可以实现。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中也引用了诗十六10(二27)。

【徒十三36】“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译: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

【徒十三37】“惟独神所复活的,祂并未见朽坏。”

【徒十三38】“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徒十三39】“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徒十三40】“所以,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

【徒十三41】“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36-41节是呼吁听众因信称义,接受正在施行的救恩(Salvation applied):耶稣已实现了神对历史的管理,成就了恩典,为人提供了称义的可能性。因此,各人“务要小心”(40节)、作出正确选择,因为赦罪的道本来就是传给他们的(38节),不可错失因信称义的良机(41节)。

犹太拉比经常使用串珠(gezerah shavah)的技巧,把有同一个关键字的经文连在一起。35-37节可能是用赛五十五5的“圣者”和诗十六10的“圣者”连到一起,证明那位永不会朽坏的“圣者”(35节)就是神所复活的基督(二25–28)。

大卫的尸骨“已见朽坏”(36节),所以“祢的圣者”(35节)决不是指大卫,而是指基督(37节)。

“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38节),原文是“赦罪是借着这人传给你们的”(英文ESV译本),指通过复活的耶稣基督,人的罪就能得着赦免。

“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39节),这是《使徒行传》第一次宣告“因信称义”的真理,明确地指出:倚靠“摩西的律法”,并不能让人得救,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只有信靠基督,才能叫人在神面前立刻“称义”,而不是通过努力逐渐得救。这个恩典同样临到外邦人和犹太人,“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罗三22)。

“称义”,原文就是被神“算为义”(路十八14),意思是被神看作无罪,因此与神和好、蒙神悦纳。保罗比较少用“赦罪”(38节)一词(罗四7;弗一7;西一14),而更喜欢用“称义”。这是法律上宣判无罪释放的用词,不但情绪比“赦罪”更强烈,而且解释了被“赦罪”的原因。

41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哈一5,原文是神警告过去的犹大百姓:不要以为慈爱的神不会借着残暴的迦勒底人来审判他们。同样,现在的听众若是以为保罗所讲的信息难以置信,不肯“信靠这人”(39节),“观看、惊奇”(41节)而“不信”(41节),结局也是重蹈“灭亡”(41节)的覆辙,因为“先知书上所说的”(40节)审判,也随时有可能临到今天不信的人身上。

【徒十三42】“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

【徒十三43】“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

“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42节),表明保罗的警告虽然严厉、但却扎心,所以听众的反应非常热烈。

“敬虔进犹太教的人”(43节),指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

“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43节),指不要离开因信称义的道理、回到靠行律法得救的老路上去(39节)。

【徒十三44】“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

【徒十三45】“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

【徒十三46】“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徒十三47】“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祢作外邦人的光,叫祢施行救恩,直到地极。’”

保罗在上个安息日的讲道广受欢迎,神的名大得荣耀,所以到了下一个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44节)。

“犹太人”(45节),指犹太教的领袖。他们反对保罗的原因不是出于理性、也不是根据真理,而是因为看到保罗大受欢迎,所以“满心嫉妒”(45节)。当百姓归信基督的时候,受损失最大的就是宗教的既得利益者。

人若弃绝神的话,就等于“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46节)。保罗所传的福音被犹太同胞拒绝(45节),印证了神要使用他“为外邦人作使徒”(加二8)。

“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46节),不是说保罗从此不再向犹太人传福音,而是不再在这个会堂里传福音。保罗在以后的宣教旅程中,每到一地,总是先进犹太会堂(十四1;十六13;十七1,10,17;十八4,19;二十17),把福音传给犹太人(罗一16),被拒绝以后再“转向外邦人去”(46节)。

47节引自赛四十九6,预言基督是真正的神仆以色列,祂要作外邦人的光、拯救全人类(路二29-32)。基督的任务,也就是跟随祂的门徒的任务,所以主特别拣选保罗来执行这任务。

【徒十三48】“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徒十三49】“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徒十三50】“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徒十三51】“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

【徒十三52】“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因着“神的道”(48节),全城分裂成彼此对立的两大阵营,他们争论的中心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是人生最根本的需要:复活的耶稣和永生。这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路十二49)?

同样是听到使徒保罗被圣灵充满的讲道,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表明人之所以信主,并非因为讲员的口才,也不是因为信徒的爱心或见证,而是因为神的拣选。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信主的都是神“预定得永生的人”(48节),这正是赛四十九6的预言(47节)。而弃绝主的人,则证明“自己不配得永生”(46节),无论他是不是亚伯拉罕的肉身子孙。一个人之所以能得着永生,是因为“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4),并非倚靠自己的行为、努力或决定。因为人的行为会软弱、努力会失败、决定会后悔,惟有神的拣选和主权才是可靠、不变的。但是,人也有自由和责任对白白的恩典作出正确的回应(40-41节);神的拣选(48节)和人的责任(40-41节)都是圣经真理,当两者看似矛盾时,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虽然神的主权是绝对的,但不是神的拣选让人犯罪,而是人的选择使自己受罚;神的预定绝不会惩罚那些主动寻求永生的人,而是俯就那些不配得救的人。问题是:地上有人主动寻找永生吗(罗三11)!

“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49节),这是保罗一贯而有效的宣教策略。他总是先在中心城镇宣教,然后让当地门徒把福音传遍周围的村镇。

“虔敬、尊贵的妇女”(50节),指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上流社会的妇女。古代的希腊社会道德败坏,受苦最深的总是妇女。所以许多外邦妇女被圣经里的圣洁伦理吸引,她们又不需要行割礼,所以比较容易加入犹太教。犹太人可能利用她们对丈夫施加影响,“逼迫保罗、巴拿巴”(50节)。

“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51节),意思是把拒绝基督的犹太人当作不属神的外邦人(路九5)。当时,法利赛人离开外邦人的地区时,会把尘土从鞋子上除掉,表示脱离外邦尘土的污秽。

“以哥念 Iconium”(51节)位于彼西底的安提阿东南方大约150公里,属于弗吕家省。

神的工作开始是“被圣灵差遣”(4节),过程是“被圣灵充满”(9节),结果也是“被圣灵充满”(52节)。使徒走了,圣灵还在;福音的使者被赶出境,福音却留在那里。因信称义的门徒已经进入了基督的身体,所以“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52节)。

当塞浦路斯的术士“敌挡使徒”(8节)的时候,保罗“被圣灵充满”(9节),果断施行神迹反击(10-11节);当安提阿的犹太人驱逐使徒的时候(50节),保罗和巴拿巴却顺势离开(51节),留下“被圣灵充满”的门徒。因为他们知道,“主的道”(49节)在这一带已经不可阻挡了,“凡预定得永生的人”(48节)都会相信。神的预定是宣教士胜不骄、败不馁的根据,因为他们知道圣灵绝不会杂乱无章、手足无措,而是有条不紊地带领教会向外邦人宣教:祂首先借着司提反的殉道分散耶路撒冷的门徒,然后让犹太和撒马利亚的门徒合一,又带领彼得拆毁了犹大和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 ,最后才差遣外邦人的使徒向远方宣教。现在,虽然圣灵暂时带他们离开了,但很快还会带他们再来(十四22),主耶稣绝不会撇下自己的羊不管(约十28-29)。


上图: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

阅读19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