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月4日使徒行传第16章精读

2024-12-2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徒-精读.jpg

使徒行传第16章


经文音频朗读:


提摩太跟保罗、西拉同工

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马其顿的呼声

6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7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8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9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10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上帝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吕底亚归主

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14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侍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在腓立比被囚

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上帝,都很喜乐。

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今日背诵金句

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徒16:5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十六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徒十六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徒十六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徒十六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徒十六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保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经过基利家“来到特庇”(1节),最近的路程大约是420公里,途中要路过大数、翻越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的崇山峻岭,登上安纳托利亚高原。从“特庇 Derbe”到保罗差点被石头打死(十四19)的“路司得 Lystra”(1节),还要再走100公里。保罗从特庇到路司得的顺序,与第一次宣教旅程(十四6)正好相反,因为这次保罗是沿着陆路从东面来的。

“提摩太”(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荣耀神”,他不但受到本地路司得教会弟兄的称赞,也受到63公里之外的语言不同的“以哥念 Iconium”(2节)教会弟兄的称赞。这样的好见证,是传道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后来他成为保罗最亲密的同工(十七14;十八5;十九22;廿4;罗十六21;林前四17;林后一19;帖前三2,6;提摩太前后书)。

“他父亲是希腊人”(3节),原文是过去式,表明提摩太的父亲已经去世,而母亲友尼基和祖母罗以都是信主的(提后一5)。当时犹太妇女与外族通婚所生的儿子究竟算不算犹太人,并无定论。当时严谨的犹太人可能不会承认异族通婚(尼十30;十三23-25),但是若按第二世纪以后犹太拉比的规条,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是犹太人。保罗把混血的提摩太当作自己“亲爱的儿子”(提后一2),表明他确实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

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不要求外邦门徒行割礼(十五28),但为了“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4节),保罗却给提摩太“行了割礼”(3节)。保罗反对“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十五1)的谬误,所以没有勉强希腊人提多受割礼(加二3),但却不介意给有犹太血统的提摩太行割礼,目的是让他能更方便地与犹太人来往、向犹太人传福音。保罗对自由的原则是:凡是不涉及真理原则的事情,若是能造就人,“凡事都可行”(林前十23);凡是限制神多得人的事情,即使是自由也可以放弃(林前九19)——“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林前九20)。

“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指耶路撒冷大会关于外邦门徒的守则(十五28-29)。这些“条规”不但有助于犹太门徒和外邦门徒之间的合一,而且有助于各地更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所以“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5节),初期教会的成长登上了第五个台阶(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


上图:保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经陆路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十五41),再从东向西依次经过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徒十六1-2)。

上图:从安提阿到特庇途中最高的地带(Cocakder National Park),海拔超过2300米。经过这里,就上了安纳托利亚高原。


【徒十六6】“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徒十六7】“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徒十六8】“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亚细亚省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6节),可能是阻挡保罗前往亚细亚西南的首府以弗所。圣灵的带领不但会有积极的“差遣”(十三4),还会有看似消极的“禁止”、“不许”(7节)。主的工人遇到“禁止”时,就应该祷告等候,不可被工作吸引、坚持自己的计划,却忽略了寻求工作的主人——神的旨意。

小亚细亚半岛的众教会正在兴旺之中(5节),圣灵却“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6节),这在当时令人费解,但从历史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圣灵的美意:

圣灵要尽快把福音传遍欧洲(10节)。

圣灵以后会安排保罗前往亚细亚宣教(十九10);

圣灵会安排别人向庇推尼传福音(彼前一1)。

“弗吕家、加拉太”(6节)、“每西亚”(7节)都是当时小亚细亚半岛的文化和民族区域,而罗马的省份则加在这些原来的区域之上。弗吕家地区的一部分位于亚细亚省,一部分位于加拉太省。加拉太地区原是塞尔特(Celtic)人定居之地,是加拉太省的核心,加拉太省还包括彼西底、以哥念等地区。每西亚地区位于亚细亚省的西北部,东北毗邻“庇推尼”(7节)省。

“耶稣的灵”(7节)就是“圣灵”(6节),强调这一路的开门和关门都是主在亲自带领。

保罗一行从东边的加拉太省来,现在南北两个方向都碰了壁,既不能去西南的以弗所,又不能去北边的庇推尼。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1、向东原路回去,再次坚固沿路教会,圆满完成回访教会的计划;2、向南“下亚大利”(十四25)去,然后坐船回去,也完成了回访教会的任务;3、继续向西北前往未知的领域。这支宣教团队的决定是:向西北“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8节)。

“特罗亚 Troas”(8节)是位于亚细亚省西北的罗马殖民地、亚洲和欧洲之间的重要港口,《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Troy)城就在附近,后来保罗在这里建立了教会(林后二12)。从以哥念一路走到这里,大约是750公里,要从安纳托利亚高原下到海边。


上图:保罗经过弗吕家加拉太向西到了每西亚的边界,圣灵禁止他们往南边的亚细亚省讲道(徒十六6),又不许他们往北边的庇推尼省(徒十六7),所以他们只能向西直行穿过每西亚,到达地中海边的特罗亚港(徒十六8)。


【徒十六9】“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徒十六10】“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马其顿”(9节)是位于巴尔干半岛(Balkans)北方的罗马省份,与亚细亚省之间隔着爱琴海,东连色雷斯省(Thrace)、西接“以利哩古 Illyricum”(罗十五19)省 、南临“亚该亚 Achaia”(十二18)省。马其顿从主前146年起就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东西横穿巴尔干半岛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衔接了罗马和帝国的东部,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大于希腊南方的亚该亚省。史上最著名的“马其顿人”(9节)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实际上,特罗亚的全名“亚历山大·特罗亚 Alexandria Troas”就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在保罗后续的行程所到之处,“腓立比”(12节)这个名字是纪念亚历山大的父亲,“帖撒罗尼迦”(十七1)这个名字是纪念亚历山大的妹妹。

“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10节),可译为“我们就立即设法往马其顿去,认为神呼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在第10节之前,一直都用“他们”(4、6、7、8节)来称呼保罗和他的同工,但从现在开始,突然改用“我们”,很可能是本书的作者路加在特罗亚加入了这个宣教团队,此后对途中的记载也格外详尽、生动。

从特罗亚的海港坐船出发,可以向西去马其顿、向南到以弗所、向北往庇推尼,所以保罗还不能决定下一步往哪里走。他们回访了各教会以后,一路不断地改变行程,从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一路走到特罗亚。当他们愿意为主放弃计划的时候,圣灵就用“异象”(9节)指示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欧洲的“马其顿”。从此,保罗一行得出了结论:原来圣灵的旨意是要他们向欧洲宣教!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即跟上。

“被圣灵差遣”(十三4)的保罗,竟然也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今天,圣灵也可能用“禁止”(7节)、“不许”(7节)和马其顿的异象(9节),带领每个信徒人生和事奉的道路。但是,我们若不了解圣灵带领保罗的整个背景,不但会画虎类犬、还可能被主管教:

保罗是被圣灵充满:他完全“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十二1),又“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罗一10),不断求神给自己“开传道的门”(西四3),并且一路都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今天,有些人却是随己意盲目尝试、四处碰壁,把“开门关门”的责任推给圣灵。

保罗早有清楚呼召:主耶稣已经呼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罗十一13),他也“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二十六19),所以在等候的时候既没有止步、也没有躺平。今天,有些人却是一见拦阻就打退堂鼓,一碰问题就避难就易。

保罗乃是负重前行:他从安提阿走到特罗亚,在将近两个月里走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和高原,一路很少停留,露宿挨饿更是家常便饭。今天,有些人却是一路车船飞机、饭店旅馆,顺便找机会传福音。

保罗只有单程船票:他的“钱囊”(路二十二36)容量有限,途中不可能请安提阿教会转账汇款,也不常有“制造帐棚”(十八12)的机会。因此,他们走得越远、回程越难。保罗接下来必须在帖撒罗尼迦“昼夜做工”(帖前二9;帖后三8),还接受了腓立比教会的供给(腓四15),表明他们已经囊中羞涩、只够买一张前往欧洲的单程票了。今天,有些人却是宣教经费充足、尝试无限可能,自己作出决定、别人支付代价。


上图:特罗亚遗址,位于特洛伊以南约三十公里,遗址包括8公里的城墙、浴室、音乐厅、剧院、教堂和体育场。主前301年,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利西马科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该城命名为亚历山大·特罗亚(Alexandria Troas)。


【徒十六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

【徒十六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撒摩特喇 Samothrace”(11节)是爱琴海北部的一个岛屿,有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作为航标,渡海的船只可以在此停泊过夜。从特罗亚到这里的航海距离约110公里。

“尼亚坡里 Neapolis”(11节)是离腓立比大约16公里的海港,现名卡瓦拉(Kavalla),从撒摩特喇到这里的航海距离约104公里。从尼亚坡里沿着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可以到达“腓立比   Philippi”(12节)。

腓立比是马其顿省东部的一个古城,被亚历山大的父亲腓立二世( Philip II of Macedon)攻占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主前42年,这里爆发了罗马帝国内战腓立比战役(Battle of Philippi),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联军战胜了政敌。战后,屋大维把许多退役官兵安置在这里,把腓立比变成了“罗马的驻防城”(12节)、也就是殖民地。主前27年屋大维登基以后,把这个殖民地建成了一个繁华的微型罗马。罗马人经常出于军事目的,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殖民地,把罗马公民和支持者迁居到这些城市,不受周围行省的管辖。殖民地在罗马国内法的管理下、享有自治权,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和退役官兵,可以减免税项。“头一个城”(12),可能表示腓立比人为自己的特权地位非常自豪。彼西底的安提阿(十三14)、路司得(十四8)、特罗亚(8节)都是罗马的殖民地。

此时可能是主后50年3月初,从特罗亚到腓立比是顺风,所以两天就到了。同一季节,逆风行船需要五天(二十6)。


上图:保罗从亚洲的特罗亚开船,经撒摩特喇,到欧洲的尼亚波利港,然后走16公里到腓立比(徒十六11-12),开始向马其顿宣教。


【徒十六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徒十六14】“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徒十六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译: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犹太会堂的设立至少需要有十个成年男人,腓立比的犹太人可能比较少,所以没有会堂,也没有来自犹太教的逼迫。“祷告的地方”(13节)是虔诚的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由于政府不允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她们可能在城外靠近加格斯河(Gangites River)的地方聚会,这里离城大约两公里,是安息日可走的距离。

保罗“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13节),表明福音已经使他整个人焕然一新,完全摒弃了犹太人对妇女的偏见。没有一个宗教家会在囊中羞涩的时候去教导一批被人轻视的妇女,因为这是使徒的工作。宣教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宣教士是“与神同工的”(林前三9),法利赛人看不起妇女,神却“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14节)。所以保罗后来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7-28)。

“紫色布疋”(14节)是比较高贵的衣料,“卖紫色布疋”(14节)的买卖双方都比较富有。“紫色”是推罗人从地中海的染料骨螺(Bolinus brandaris)中提取的骨螺紫,又被称为推罗紫(Tyrian purple)或皇家紫(Royal purple),接近深紫红色,稳定持久,会随着风化和日照变得更加鲜亮,所以非常贵重,是古代社会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士八26;斯八15;启十八16)。

“推雅推喇”(14节)位于亚细亚省境内的吕底亚地区,以染料业闻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别出名。“吕底亚”(14节)和哥尼流一样(十2),是个没有加入犹太教、但却敬拜神的外邦人,她的名字就是她家乡的地名,意思是“辛勤劳动”。

保罗在欧洲所结的第一个果子是一位妇女,从此福音顺利地在腓立比生根发芽、长势喜人(腓一1-5),印证了马其顿人的异象(9-10节)。吕底亚之所以能信主,完全是因为主“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传福音的人只是神手中的器皿,“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林后五20),所以一定要站稳“与神同工”(林后六1)的地位,让神借着我们做工,而不是我们替神做工、更不能偷窃神的荣耀。

吕底亚家境富裕,房子可能比较宽敞,所以受洗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留”(15节)使徒。接待宣教士就是接待主,必须是“真信主的”(15节)人才有此资格。接待圣徒(罗十二15;彼前四9),并不是我们给人一个面子,而是主耶稣给我们一个接待祂的机会(太二十五34-40),是需要“求”(15节)才能得来的荣幸。为了不绊倒软弱者,保罗很少麻烦当地的教会(二十33-35;帖前二9;帖后三8),只接受了腓立比教会的供给(腓四15)。后来腓立比教会一再供给他的所需(腓四16-18),可见保罗认为他们的灵命很成熟了。


上图:腓立比城外的Gangites河,可能就是虔诚的妇女们“祷告的地方”,离城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距离。


【徒十六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徒十六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徒十六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这位可怜的使女神志不清、“被巫鬼所附”(16节),但却被人利用,“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16节)。她可能是一个会说腹语的占卜者,因为“巫 πύθων/Puthon”(16节)原文是指希腊神话中守护德尔斐(Delphi)神谕的蛇,又指“腹语者”。不是所有的神迹奇事和预言都是从神来的,邪灵也会行出一些异能、预测一点未来。

“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17节),好像是在宣传事实。但听众的理解可能是“这些人是宙斯神的仆人”,因为这里的犹太人不多,而希腊人却以“至高神”来称呼宙斯。见证的源头若不是出于神,再真实也不能使荣耀归于神;不但不能把人领到神面前,反而混乱主的所是和所作,模糊神与鬼的界线。

“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17节),好像是在疾呼真理。但邪灵认出基督的时候(路八28),主耶稣却拒绝接受邪灵的见证(路四35、41);当巫鬼为保罗捧场的时候,“耶稣的灵”(7节)也让保罗“心中厌烦”(18节)。表面上,这是传道的良机,实际上,这是对福音的威胁,让人误以为巫鬼是真理的代言人。因为,一切掺杂的见证,主都不能接受;一切不是出于神的荣耀,神都一概拒绝。

当福音在小亚细亚传开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在保罗被打之时(十四9),而是在外邦人“向使徒献祭”(十四13)之时;当福音进入欧洲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在保罗被囚之时,而是在巫鬼高喊真理之时(17节)。在历史上,每次接受来自地狱的善意、允许魔鬼参与宣教,都会使教会陷入危机。保罗之所以忍耐了“多日”(18节)才赶鬼,因为圣灵不动,他就不能动,赶鬼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圣灵的。这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行的第一个神迹,和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一样,都是为了对付邪灵(十三10)。

【徒十六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徒十六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徒十六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徒十六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徒十六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徒十六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保罗在腓立比所受的逼迫,不是来自犹太人,而是来自外邦的人。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发生在腓立比和以弗所(十九23-29),都是因为福音妨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每当福音碰到了世人的钱包时,攻击和苦难便会随之而来。

保罗恢复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们”(19节)却疯狂了;他们利用使女的不幸去发财,现在“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19节),就群起报复,提出的理由却是冠冕堂皇:

指控保罗和西拉破坏社会稳定,利用当时罗马殖民地的反犹情绪(20节)。大约在此之前一年,罗马皇帝克劳第于主前49年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十八2)。所以这些人只“揪住保罗和西拉”(19节),却没有揪住半个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

指控保罗和西拉传不合罗马人的规矩的福音(21节),将赶鬼事件扩大为反对大使命。此时罗马官员并不能区分犹太教和基督教(十八14-15),他们承认犹太教是合法宗教,但不可以向罗马公民传教。但事实上,只要不冒犯罗马风俗,罗马人信什么都可以。

“众人”(22节)所赞同的事,不一定就合乎真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度,不一定就是公义制度:苏格拉底是被民主投票处死的,希特勒是经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主耶稣是众人“一齐喊着”(路二十三18)除掉的,而保罗也是被众人“一同起来”(22节)攻击的。今天,许多“民主国家”的政客为了取悦选民,罔顾真理,并不比所谓的“专制社会”更公义;因此,福音所要改变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人的生命。

“官长 στρατηγός/strategos”(20节)原文是复数,指罗马殖民地的两位执政官。按照罗马惩罚犯人的规矩,要先“剥了他们的衣裳”(22节),再用棍打。但这两位执政官却顺从了群众的反犹情绪,未经审判、当场执法(22-23节)。这是保罗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后十一25;帖前二2)。

“内监”(24节),指监牢最内部及最严密的地方,通常用来关押重罪犯。“木狗”(24节)是一种木制的刑具,上面有许多可以开合的孔,用来铐住囚犯的双脚、腕部或颈项,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以防囚犯逃脱。

撒但在腓立比的伎俩,与在路司得一模一样,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献祭不成(十四18),就用石头(十四19);献媚不成(17节),就下监牢(24节)。但是,当仇敌把信徒关进监牢的时候,就是地将震动的时候(26节);当仇敌把石头投向门徒的时候,就是让他看见人子的时候(七56)。禁卒关上了保罗牢房的门,保罗却将为他打开得救的门(30节);仇敌要监禁福音的使者,神却将把监狱变成福音的出口(31-34节)。实际上,即使保罗在宣教旅程中最卓越的成果,也无法与他的书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相比;而这些书信中最成熟、最馨香的部分,都是他在狱中完成的。

在历史上,撒但总是轮番使用“石头”(十四5)和“花圈”(十四13)、联合(17节)和攻击(22节)来对付教会。今天,牠奏效的方法就是参与宣教、帮忙传福音。而基督的新妇最大的难处,就是舍不得叫魔鬼把手拿开;后现代的信徒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热心追随讲论耶稣的人,却没勇气效法顺服基督的人。


上图:古罗马时代的腓立比监狱,保罗和西拉很可能就被关在这里。


【徒十六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徒十六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徒十六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徒十六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保罗和西拉在欧洲第一个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伤(33节)和脚上的木狗(24节),所以一夜难眠。但他们都确信这是圣灵的带领(10节),自己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门1;弗四1;提后一8),所以能在半夜“祷告,唱诗赞美神”(25节。他们的双脚虽然在木狗里,心灵却已经升到天上:“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诗四十二8)。当人的心灵与主同在的时候,就不会被眼见的环境和自己的感觉捆绑,而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五3)。

地震震开了监门,内监里暗外明,若不掌灯就看不清(29节),所以禁卒从外面看不清里面的情形,而保罗却可以从里面看清监外禁卒“拔刀要自杀”(27节)。

按照罗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偿命(十二18-19),所以禁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27节),所以神志混乱、手足无措。保罗此时并不认为即刻越狱是圣灵的带领,因此放弃了逃跑的机会,不仅没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杀再逃走,反而是大声呼叫:“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28节)。一个被圣灵差遣传福音的人,不但要给亲朋好友传福音,也要给仇敌传福音,因为他们的灵魂在主的眼中同样宝贵。


上图:腓立比监狱的牢房。保罗和西拉就在这样的牢房里唱诗赞美神。


【徒十六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徒十六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徒十六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徒十六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徒十六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徒十六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罗马殖民地的禁卒通常都是久经沙场的退伍军人,一向冷酷无情、公事公办(24节),但现在却经历了死里逃生的大反转(27-28节),所以激动不已。使女喊了几天“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17节),可能他也听说了,所以“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29节),求问“救人的道”。

禁卒的问题是“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30节),保罗的回答却是什么都不用行,而是“当信主耶稣”(31节)。“主”和“先生”原文是同一个词。不管禁卒提问的动机是什么,保罗都抓住机会引导他真正“得救”。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1节),直译是“当信主耶稣,你必得救,你的一家也是这样”(英文ESV译本)。不是说只要家中有一个人相信,全家人就自动得救,而是说全家人只要“信主耶稣”,不必靠功德、就必得救。“耶稣是主”(罗十9;林前十二3;腓二11)是初期教会每个信徒的信仰告白,意思是承认耶稣是“万有的主”(十36)、接受祂为个人的“救主”(五31),顺服祂、跟从祂。

使徒并没有只让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32节),让他们能清楚地因信称义。没有一个哲学家会在伤痕累累的时候去启迪一个虐待自己的禁卒(32节),因为这些都是使徒的工作。福音和哲学的最大区别,是传福音的人总是认为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花时间都是值得的。

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34节),并不等于释放他们(36节)。

腓立比禁卒的得救经历出人意料、令人惊讶,但却具备了我们悔改归信过程中的所有要素:

神的拣选:神总是有办法让福音临到祂所拣选的人。如果没有骚乱,保罗也不会被关进监狱、认识禁卒;如果没有地震,禁卒也不会战战兢兢、主动寻求得救之道。今天,当神要拯救一个人的时候,如果需要地震海啸、经济危机、全球瘟疫,祂也会立刻安排,好让福音进入人心最难触及的角落。

人的传道:保罗和西拉“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禁卒全家才能真正因信称义。“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十13),但“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罗十14-15)。

因信称义:一个铁石心肠的异教禁卒,在顷刻之间出死入生,证明因信称义(31节)是在瞬间发生的。重生就是这样简单直接,得救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靠长期的善行或自律,而是借着主耶稣的恩典。惟有活出救恩才需要一生之久(腓一27)。

生命改变:救恩就像一场地震,使监门全开、锁链松脱(26节)、光明进入黑暗(29节),使人的生命立刻开始改变。这位禁卒几个小时前刚把保罗和西拉关进内监,对他们的伤口无动于衷,自己蒙头大睡,直到被地震惊醒。现在,他却亲手洗清他们的伤口(33节),又为他们摆上饭食(34节),而主里的“喜乐”(34节)更是重生得救的印记(八39)。

接受洗礼:一个真正因信称义的人,必然顺服主的吩咐(太二十八19),所以“立时都受了洗”(33节)。得救不是倚靠受洗(31节),受洗却是因为得救(33节)。保罗并没有等安息日到河边举行洗礼(13、15节),而是立刻给他们施洗。

【徒十六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徒十六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徒十六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徒十六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徒十六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徒十六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执政官们并不想把事闹大,可能觉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顿、关了一夜,已经可以安抚群众了,所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35节)。

“平平安安地去吧”(36节),这是一句犹太人祝福的话(路八48),现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语,表明禁卒对这个意外的结果非常满意。但保罗却不肯善罢甘休。

保罗和西拉虽然是犹太人,但都是罗马公民(37节),受到罗马法律的保障,未经审判、不可定罪,没有定罪、不可用刑(二十二25)。保罗在入狱时没有表明身分,出狱时却宣布自己是罗马公民,坚持“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37节),这让执政官们非常尴尬。因为罗马是个法治社会,罗马公民可以“上告于凯撒”(二十六32),让违法的执政官们官位难保。保罗的目的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对付仇敌所指控的“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21节)。执政官们被迫妥协,亲自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39节),此后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门徒。

保罗和西拉出狱以后,不是先接受劝慰,而是先劝慰别人(40节)。此时在腓立比已经有了一群门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开始了聚会(40节),路加可能先留在这里,几年后再次与保罗会合(二十5)。后来保罗回访腓立比,没有再受任何干扰(二十1-2、6)。从《腓立比书》可以看出,保罗与腓立比教会保持了特别亲密的关系。

在从特庇到腓立比的一路上,保罗给我们示范了“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加二4),“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

他放弃了不受割礼的自由(3节);

他放弃了原来的宣教计划(6-8节);

他放弃了巫鬼的主动宣传(18节);

他放弃了公平审判的权利(22-23节);

他放弃了狱中逃脱的机会(28节);

但是,他却坚持要执政官们公开道歉(37节);

最终,他放弃了上诉的权利,离开了腓立比(40节)。

一个倚靠肉体事奉的人,无论是放弃什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论是坚持什么,都是为了体贴肉体。一个“被圣灵充满”(十三9)的人,无论是放弃什么,都是为了荣耀神;无论是坚持什么,都是为了造就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