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月26日使徒行传第23章精读

2025-01-1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徒-精读.jpg

使徒行传第23章


经文音频朗读:


1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上帝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

2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3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上帝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4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上帝的大祭司吗?”

5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6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7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8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9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10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11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杀害保罗的阴谋

12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13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14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什么。

15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16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17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18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19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呢?”

20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21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22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保罗被解交腓力斯巡抚

23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凯撒利亚去;

24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25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26大略说:“革老丢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27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28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29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30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有古卷在此有“愿你平安”)。”

31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32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33马兵来到凯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34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哪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35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今日背诵金句

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23:11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二十三1】“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

【徒二十三2】“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徒二十三3】“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徒二十三4】“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吗?’”

【徒二十三5】“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保罗明知在场的都是公会的衮衮诸公,但却不说“诸位父兄”(二十二1),而是称他们为“弟兄们”(1节),表明自己与他们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他“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1节),所以才能在公会面前坦然分诉。

“亚拿尼亚 Ananias ben Nebedeus”(2节)于主后47至58年间作大祭司,他是一个粗暴傲慢、贪婪成性的政客(《犹太古史》卷20第9章205-207节),虽然有许多拥护者,但有许多法利赛人认为他不配担任“神的大祭司”(4节)。

律法规定:“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利十九15)。大祭司亚拿尼亚还没审讯暴露,就吩咐人“打他的嘴”(2节),乃是公然“违背律法”(3节)。身为大祭司,亚拿尼亚知法犯法,所以保罗斥责他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粉饰的墙”(3节),表面道貌岸然,内心污秽不堪。

“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4节),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我还以为违背律法、未经审讯就吩咐人打我的,不可能是大祭司;否则我怎么会辱骂神的大祭司呢?因为我比这人更懂得律法,出二十二28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虽然保罗确实不认识现任大祭司,但他已经“定睛看着公会的人”(1节),知道在场的都是“百姓的官长”,能“坐堂”(5节)发号施令的更非寻常,怎么可能骂错人呢?主亲自赞许了保罗的见证(11节),并没有责备他毁谤官长,因为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十三6)。

保罗说“神要打你”(3节),原文与大祭司吩咐人“打他的嘴”(2节)是同一个“打”字,这是奉神之名宣告审判(申二十八22),亚拿尼亚果然于九年后被奋锐党所杀。

【徒二十三6】“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徒二十三7】“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徒二十三8】“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徒二十三9】“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徒二十三10】“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犹太公会的成员主要分为“撒都该人”(6节)和“法利赛人”(6节)两派,他们在政治及宗教上都有很大的分歧。

“法利赛 Pharisee”,意思是“分别出来的人”,法利赛人有六千多人(《犹太古史记》卷17第2章),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但并无政治权力。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都是法利赛人。

“撒都该 Sadducee”,意思是“正人君子”。撒都该人以犹太祭司长为中心,大都是贵族和祭司,掌控圣殿和政治事务。他们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人妥协,只承认摩西五经,藐视口传律法,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和圣灵。但他们为了掌权,不得不尊重法利赛人的教导,否则就会失去大多数犹太人的支持。

一个法利赛人可以同时也是门徒(十五5),但是一个撒都该人却不可能既作门徒、又作撒都该人。因此,“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6节),就抓紧机会向法利赛人作复活的见证。果然,这几位文士认为,保罗的见证并无不妥(9节)。

耶稣曾经站在公会面前受审,众使徒也不例外,现在又轮到了保罗。这是教会在公会面前的最后一次见证,这个见证使否认复活和承认复活的犹太人分裂了。保罗被罗马人“从众人当中抢出来”(10节)以后,撒都该人就丧失了主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主后70年圣殿被毁以后,撒都该人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只有法利赛人幸存下来,法利赛信条成为今天犹太教的基础。这场争论将让历世历代的法利赛人知道:热爱律法不能叫人得救,承认复活也不能得着永生,唯有因信称义、接受主耶稣,才是与神和好的唯一道路。

【徒二十三11】“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二十三11-二十八31的主题是“保罗前往罗马向外邦作见证”,与路二十四44-53“耶稣差遣门徒向万邦作见证”平行,包括两个部分:

保罗前往罗马(二十三11-二十八14);

保罗在罗马作见证(二十八15-31)。

二十三11-二十八14的主题是“保罗前往罗马”,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A. 主应许保罗在罗马作见证(二十三11);

B. 主保守保罗前往凯撒利亚(二十三12-35);

C. 保罗向罗马巡抚作见证(二十四1-27);

B. 保罗要上告于凯撒(二十五1-12);

C1. 保罗向犹太王作见证(二十五13-二十六32);

B1. 主保守保罗前往罗马(二十七1-二十八14a);

A1. 保罗到达罗马(二十八14b)。

此时,耶路撒冷教会没有营救保罗,主也没有差天使(十二7-19)或用地震(十六25–27)打开监门,而是亲自“站在保罗旁边”(11节),宣告一切都在祂的计划之中。保罗不必急着出狱,靠自己的双腿走向罗马作见证;主耶稣要借着罗马人的军用牲口(24节)和运粮船(二十七2、6),把他一路护送到罗马。无论保罗在公会面前受审,还是在君王面前受审,都不是在为自己申辩,而是为主作见证。

在《使徒行传》中,记录了主耶稣七次对保罗的亲自指示:

在大马士革路上,主吩咐保罗进城接受指示(九6);

在耶路撒冷圣殿,主吩咐保罗离开耶路撒冷,往外邦人那里去(二十二21);

在安提阿,主吩咐教会打发巴拿巴和保罗出去(十三1-2);

在特罗亚,主用异象吩咐保罗前往马其顿(十六6-10);

在哥林多,主吩咐保罗不要怕(十八9-10);

在监狱里,主应许保罗必在罗马作见证(二十三11);

在风浪中,主应许保罗必站在凯撒面前(二十七24)。

【徒二十三12】“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徒二十三13】“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徒二十三14】“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什么。”

【徒二十三15】“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犹太人同谋起誓”(12节),指一小部分极端分子。偏离真理的宗教热诚,是造成古今各种宗教恐怖、暴力行为的根源。这些人很可能不是法利赛人,所以来找公会里更能支持他们的撒都该人“祭司长和长老”(14节),而不是法利赛人文士。

这些“祭司长和长老”自诩是神的选民,想出来的主意(15节)却和抵挡神的外邦人一样诡诈(15节),不择手段地用违背律法的方式来捍卫律法。但一切都在主的管理之下(16节),恶人暗中策划的狂风,只不过是吹动保罗前往罗马的东风。

【徒二十三16】“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徒二十三17】“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徒二十三18】“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徒二十三19】“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呢?’”

【徒二十三20】“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徒二十三21】“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徒二十三22】“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罗马是一个法治国家,保罗拥有罗马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且没有被定罪(29节),因此有权接见访客(16节),也有权求见千夫长(17节)。

百夫长向千夫长报告时,把保罗称为“被囚的保罗”(18节)。从此,这个称呼就成了使徒保罗的荣耀标志,他开始在信中自称“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弗三1)、“为基督耶稣被囚的”(门1)、“为主被囚的”(弗四1)保罗。

“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19节),表示亲切,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事态严重。罗马政府最重视的是社会能稳定、税收有保障,这位好不容易获得提拔(二十二28)的千夫长最怕耶路撒冷在他管理的期间出乱子。

千夫长心思缜密,嘱咐少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22节),是怕惊动犹太激进分子提前行动。

【徒二十三23】“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凯撒利亚去;”

【徒二十三24】“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千夫长的安排非常谨慎,要确保万无一失。这支护送部队共有四百七十人(23节),耶路撒冷军营出动了一半以上,目的是要保持绝对优势、吓阻可能的埋伏者,不但保罗不能被杀,罗马士兵也不能因此牺牲。但耶路撒冷军营不能空虚太久,所以护送的步兵走完最危险的前半段路,就返回耶路撒冷了(32节)。

“亥初”(23节)是晚上9点,可以出其不意地低调出发。

“巡抚腓力斯”(24节),原来是罗马皇帝克劳第母亲的奴隶,因为哥哥被皇帝倚重,得以担任犹太巡抚(Antonius Felix,主后52-59年在位),为人残暴贪财,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主后56-120年)评价他说:“他以奴隶的心态来行使君尊的权力”。



上图:一队行军的罗马士兵。


【徒二十三25】“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徒二十三26】“大略说:‘克劳第‧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徒二十三27】“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徒二十三28】“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徒二十三29】“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徒二十三30】“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有古卷加:愿你平安!)’”

26节是当时一般公函的开头格式,先列出写信人、收信人和问候语。

“克劳第”(26节)是千夫长成为公民时取的罗马名字,“吕西亚”(26节)是他原来的希腊名字,表明他来自希腊语地区。

“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27节),这是千夫长顺便美化一下自己保卫罗马公民的英勇形象,其实他是在准备动手拷问保罗时才知道他是罗马人(二十二25-29)。

千夫长看到公会“大起争吵”(10节),就知道他们对保罗的指控不实(29节),所以说“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29节)。

【徒二十三31】“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徒二十三32】“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徒二十三33】“马兵来到凯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徒二十三34】“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哪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徒二十三35】“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安提帕底 Antipatris”(31节)位于犹大与撒马利亚的边界,离耶路撒冷约60公里。从耶路撒冷到安提帕底,居民大都是犹太人,最有可能被伏击。从安提帕底到凯撒利亚是平原地带,居民大多为外邦人,相对比较安全,不需要有那么多兵力,“让马兵护送”(32节)也会更快。

“凯撒利亚”(33节)是罗马管辖撒马利亚与犹太地的总部,离安提帕底约50公里。

巡抚腓力斯先按程序查明保罗是否在他的司法权限之内,按照当时的罗马法律,犯人通常在犯事的省分受审,但也有可能被解返原籍受审。当时的基利家省和犹太省一样,都由叙利亚总督(Gaius Ummidius Durmius Quadratus)管辖,所以总督属下的腓力斯无法把责任推到基利家省,正如当年彼拉多没有办法把将审讯耶稣的司法权移交给希律·安提帕(路二十三11)。

“希律的衙门”(35节),指大希律在凯撒利亚为自己建造的宫殿,现在被罗马改为行政官邸。残暴的腓力斯竟然没有把保罗囚在监狱里,而是将他看守在官邸中,可谓非常优待了。

保罗在耶路撒冷备受毒打,在凯撒利亚却安然无恙;犹太人偏执狂热、知法犯法,罗马人却公平冷静、依法审判。保罗在“希律的衙门里”(35节),心中可能百感交集,但却不会后悔来了耶路撒冷(二十22),因为他已经清楚地知道,“主的旨意”(二十一14)乃是要带领自己去罗马作见证(11节)。因此,在保罗被送往凯撒利亚的整个过程中,主一路保守他,千夫长尊重法律(29节)、反应及时(30节)、安排周密(23-24节),不但使恶人的计谋落空(12-15节),而且使保罗向罗马(11节)更近了一步。传道人蒙召是要作神话语的出口,不是为了赢得自己想要的人(赛六9-10)、做成自己想做的工。保罗早就知道“这里的人必不领受”(二十二18)他的见证,但也知道“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十一29);因此,“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罗十一11)。



上图:凯撒利亚遗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