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2月15日使徒行传第28章精读

2025-02-0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徒-精读.jpg

使徒行传第28章


经文音频朗读:


保罗在马耳他岛上

1我们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岛名叫马耳他。

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5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

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9从此,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

10他们又多方地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保罗抵达罗马

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12到了叙拉古,我们停泊三日,

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上帝,放心壮胆。

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在此有“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保罗在罗马传道

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作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上帝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24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

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26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28所以你们当知道,上帝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有古卷在此有

29“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

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31放胆传讲上帝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今日背诵金句

所以你们当知道,上帝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28:28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徒廿八1】“我们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岛名叫马耳他。”

【徒廿八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马耳他”(1节)是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方约90公里的一个岛屿,当时隶属于罗马帝国的西西里省。

“土人 βάρβαρος/barbaros”(2节),原文意思是“不讲希腊语的人、说外语的人”。这些居民并非不开化的蛮族,而是来自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后裔,说的是布匿语(Punic language)。古希腊人认为他们对陌生人并不友好,但神却让他们对这些落难者“有非常的情分”(2节),生火接待他们。十月底的马耳他气温最低大约摄氏十度,在雨中又湿又冷。

【徒廿八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徒廿八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徒廿八5】“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

【徒廿八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这条蛇可能正在树枝里睡觉,被火焰赶了出来,条件反射地攻击保罗,“咬住他的手”(3节)。表面上,这是保罗在劫难逃;实际上,主让万事都为保罗效力,连咬住他手的毒蛇,也是主让土人尊重保罗、听他传道的方法(7-10节)。

“天理 δίκη/dike”(4节),原文是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狄刻(Dike)的名字。

两千年后,毒蛇已经在现代的马耳他岛绝迹了,但当时的土人都认识那是一条毒蛇。因此,他们认定保罗是个凶手,正在遭受天理报应。但“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5节),也没有“肿起来”(6节)。结果他们又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认为保罗“是个神”(6节)。

【徒廿八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徒廿八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徒廿八9】“从此,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

【徒廿八10】“他们又多方地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部百流”(7节)是个罗马名字,意思是“受欢迎的”。他可能是罗马帝国派驻该岛的代表。曾有学者质疑当时没有“岛长 πρῶτος/protos”(7节)这一头衔,后来在马耳他附近岛屿(Gaulus)的碑刻中找到了印证。教会传统认为,部百流(Saint Publius)后来成为马耳他教会的第一任监督,又成为雅典教会的第一任监督。

“热病”(8节),可能是马耳他岛流行的马耳他热(Malta Fever),学名是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这种细菌寄宿在牛羊的身上,患者食用受到污染的肉或奶以后,发烧高达摄氏40度以上。

保罗不但没有被毒蛇伤害,反而被神使用,医治了岛上的病人(8-9节),不仅如此,信徒们也因着身上所彰显出的基督的生命,赢得了岛民“多方地尊敬”(10节),以致三个月后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岛民供应了他们“所需用的”(10节)。实际上,这一切都在主的管理之下,祂要在自己仆人的身上显出作为、供应他们。

保罗在船上成了全船人的祝福(二十七24),在马耳他岛上又成了全岛人的祝福(9节)。当我们与神同工、有主同在的时候,无论在何处,都能给四围的人带来祝福(创十二2)。


上图:主后2-3世纪的古罗马浮雕(Torlonia relief),描绘了台伯河口北岸的波特斯港(Portus)和货船。


【徒廿八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徒廿八12】“到了叙拉古,我们停泊三日;”

【徒廿八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徒廿八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冬季的地中海完全停航,到主后60年2月下旬又开始航行。这只“亚历山大的船”(11节)可能是一艘过冬的运粮船。

古代地中海航船喜欢在船头装饰雕像作为吉祥物。“宙斯双子”(11节)是希腊神话中的航海守护神卡斯托尔(Castor)和波鲁克斯(Pollux),但这两个神也不得不在马耳他过冬,只有保罗的神才能让他一路有惊无险。

“叙拉古 Syracuse”(12节)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位于该岛的东海岸。从马耳他向北到叙拉古的航海距离约150公里。

“利基翁 Rhegium”(13节)位于意大利半岛地图那只“长靴的脚尖”(即现代的Reggio Calabria),与西西里岛的东北角相隔狭窄的海峡。从叙拉古向北到利基翁的航海距离约120公里。

“部丢利 Puteoli”(13节)是那不勒斯湾(Gulf of Naples)北部海港(即现代的Pozzuoli)。从利基翁向西北到部丢利的航海距离约380公里,由于“起了南风”(13节),竟然一天就到了,可谓极其顺利。

部丢利是个大都巿,当时是亚历山大粮船的主要卸货港,进出口航运繁忙,福音已经从罗马城传到了这里。从部丢利向西北到罗马城的215公里都是陆路,不再有海途之险。

此时已经是春天,保罗一路顺风(13节)、又与弟兄和睦同居(14节),狂风大浪和海难脱险的经历恍如隔世,心中就像经历了一次死而复活。当我们回首这一路的时候,就会发现五句重要的话:

保罗在以弗所说:我“须往罗马去看看”(十九21),渴望得着这个条条大路通向各地的罗马帝国心脏。然后,圣灵就借着以弗所的骚乱带领他起程了。

两个月后,在一个寂寞的夜晚,保罗经过了两天的毒打和控诉,主在耶路撒冷的监狱里亲自对他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二十三11)。

两年之后,罗马巡抚非斯都在凯撒利亚的公堂上对保罗说:“你既上告于凯撒,可以往凯撒那里去”(二十五12)。这句话让保罗好像看到主正向他微笑。

不到一个月,在一个狂风大浪的夜晚,一位天使对保罗说:“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二十七24)。

三个月后,路加平静地说:“这样,我们来到罗马”(二十八14)。

从耶路撒冷开始,一方面是艰难险阻,人间和自然的各种力量都联合起来拦阻保罗,如果读者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罗马。但在另一方面,无论是人的诡计,还是狂风巨浪,都无法将保罗击碎,他一路都能在黑暗中得引导、在风暴中得安慰、在绝望中得坚固。最后,路加平静地说:“这样,我们来到罗马”(14节)。一句“这样”,概括了整个险象环生的旅程,使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敬畏:“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祂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诗一百零七30)。今天,我们生命中的罗马又在哪里呢?


上图:一只进港的古罗马货船。古代罗马的长途船舶都是客货两用,货在舱里,人在甲板上,唯一的动力是风。最大的船可装600人。


【徒廿八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巿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徒廿八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加: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二十八15-31的主题是“保罗在罗马作见证”。

“亚比乌 Forum of Appius”(15节)是从罗马通往意大利东南部的亚壁古道(Via Appia)上的一个驿站(Forum Appii),位于罗马东南方64公里。“三馆 Three Taverns”(15节)的意思是“三间旅馆”,也是亚壁古道上的驿站(Tre Taverne),位于罗马东南方50公里。从罗马城到这两个地方,需要走一天多的路程。

这些罗马教会的弟兄虽然与保罗素昧平生,但却在灵里彼此相知相交,因为保罗在四年前已经给他们写了《罗马书》。现在,他们如此隆重地远道出迎“被囚的保罗”(二十三18),既像欢迎大将军的凯旋、又像恭迎大君王的使者,实在是主所赐的莫大安慰,要让保罗明白:无论他去哪里,神都与他同在。一个人的灵命无论怎样老练成熟,圣灵都会差遣弟兄前来激励安慰,因为属灵的生命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与相同的生命彼此相交(约壹一3)。所以“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15节)。

今天,我们也许没有讲道的口才、没有教导的恩赐,但我们对传道人、对同工的的一点鼓励、一点尊重,都可以成为圣灵安慰的管道。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又因他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帖前五12-13)。

“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16节),可能因为他还没有被定罪。

当保罗沿着亚壁古道“进了罗马城”(16节)的时候,一路已经经过了3275公里。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古代世界的权力中心,到处是辉煌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但是,在这城里的一百万人中,有一半是奴隶,另外一半的公民中可能大部分是贫民。所有的专业人士、制造商和生意人都是奴隶,贫穷而骄傲的公民则不屑与他们来往。现在,保罗将把福音带给他们。


上图:亚壁古道(Via Appia,英语Appian Way)遗迹。这是一条把罗马城和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的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连接起来的罗马古道,主前71年斯巴达克斯起义失败以后,被俘的6000个奴隶就是在这条路上被钉在十字架上。亚壁古道是第一条通往罗马以外地区的长途军用道路,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工程技术,被称为道路女王(Regina Viarum)。

上图:保罗搭乘另一只亚历山大的船,从马耳他经过叙古拉、利基翁到达部丢利港。


【徒廿八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徒廿八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徒廿八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徒廿八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徒廿八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徒廿八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犹太人的首领”(17节),可能是罗马各犹太会堂的领袖。保罗每到一地,总是先到会堂向犹太人传福音,即使被软禁不能去会堂,也请罗马各会堂的领袖们前来谈道。罗马皇帝克劳第(Claudius,主后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已经于五年多前驾崩,他驱逐犹太人的命令(十八2)也人亡政息,许多犹太人又回到罗马。

保罗坚持“上告于凯撒”(19节),可能会被犹太人误解,所以保罗首先解释他“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19节)。

“以色列人所指望的”(20节),就是弥赛亚和复活的应许(二十六6-8),保罗为此被控告。一方面,罗马的犹太人遵守法利赛信条,并非热心控告保罗的撒都该人,对复活的信仰并没有异议;另一方面,他们刚刚经过克劳第对犹太人的逼迫,不想惹是生非,也没有兴趣参与指控保罗。所以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21节)。


上图:奥斯提亚犹太会堂(Ostia Synagogue)遗址,位于罗马台伯河口的海港奥斯提亚安提卡(Ostia Antica)。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犹太会堂遗址之一,修建于克劳第在位时期(主后41至54年)。保罗在罗马首先见面的犹太人首领,可能就有来自这个会堂的。


【徒廿八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徒廿八24】“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

【徒廿八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徒廿八26】“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徒廿八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徒廿八28】“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徒廿八29】“(有古卷加本节:)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

保罗虽然被软禁了,但仍然利用每一个环境和机会向犹太人传福音,“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23节)。

即使是使徒保罗亲自讲道,人们对他所传的福音也是“有信的,有不信的”(24节),甚至“彼此不合”(25节)。因此,信徒的责任是尽力传福音,至于效果如何,则应当交托给主:“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二16)。

“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25节),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亚当的后裔都是顽梗的。26-27节是神对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预言(赛六9-10),主耶稣也引用了这句话(太十三14-15)。

“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28节),不是说犹太人已经不可能听到福音,而是说保罗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在罗马基本上是向外邦人传福音。此时保罗早已写完《罗马书》,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救恩上的次序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罗九-十一)。


上图:古罗马的万神殿(The Pantheon),是现存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使徒保罗所看到的罗马的一部分。万神殿始建于主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主后69年被大火焚毁,主后125年重建。主后609年,东罗马皇帝将万神殿献给教宗,被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万神殿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其完美的古典几何比例,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徒廿八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徒廿八31】“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此时,保罗已经不可能靠制造帐棚赚取生活所需,只能倚靠各地教会的供应维持生活(腓二25;四18)。在这两年里,保罗并不孤独,不但有主同在,还有路加(提后四11)、亚里达古(西四10)、提摩太(腓一1;西一1;门1)、推基古(弗六21)、以巴弗(门23)、马可(西四10)等同工的陪伴。在这两年中,保罗不但继续接待访客、“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31节),而且写了四卷重要的“监狱书信”:《以弗所书》(弗三1;四1;六20)、《腓立比书》(腓一7、14、17)、《歌罗西书》(西四3、10、18)和《腓利门书》(门1,9)。同行的路加也在这两年中写完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这些文字工作在救赎计划中的价值,比当时带起万人信主还要重要千万倍。

控告保罗的撒都该人可能知道胜诉无望,所以没有出庭指证。主后62年保罗被释放后,相

继探访了西班牙(罗十五28;Chrysostom’s Homilies on2Timothy, verse 4:20;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Series II/Volume VII/S. Cyril/Lecture17,para.26)、克里特(多一5)、以弗所(提前一3)、歌罗西(门22)、米利都(提后四20)、马其顿(提前一3)、哥林多(提后四20)、尼哥坡里(多三12)等地。主后64年7月罗马大火以后,尼禄发起罗马帝国对教会的第一次逼迫,保罗于特罗亚再次被捕(提后四13)。教会传统认为,保罗于主后67年6月29日在罗马殉道(优西比乌《编年史 Chronicon》)。

“并没有人禁止”(31节),原文直译是“毫无妨碍”(英文ESV译本)。传道人可以被捆锁,福音却无法被拦阻,保罗“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腓一12)。从此,初期教会踏上了成长的第七个台阶(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1)。

主耶稣在升天之前的四十天里,一直预备祂的离去,让门徒习惯祂的离开。祂没有第一时间向十二门徒显现(路二十四11),也没有让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位门徒立刻认出祂来(路二十四16);因为从那时起,每个人都要习惯“虽然没有见过祂”(彼前一8),但却知道祂常与我们同在(太二十八20);祂不是消失了,而是暂时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一9)。信心的眼睛比肉体的感官更加准确,只有在信心里看见了主的同在,当遭遇狂风大浪的时候,保罗才能平静地安稳在主里面;当兵丁日夜看守的时候(16节),保罗也能“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31节),“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五7)。

《使徒行传》开始于“神的国”(一3),结束于“神国的道”(31节);路加的故事开始于耶路撒冷(路一5),结束于罗马(31节)。但是,罗马并不是福音故事的终点,而是主所预备的“毫无妨碍”的起点,好叫教会放胆续写那最后的得胜结局。接在“并没有人禁止”后面的,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感叹号!也是一个省略号……盼望每个爱慕主显现的人在见祂的时候,也能和保罗一样坦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四7-8)。


上图:使徒保罗之墓。2002年,由梵蒂冈委派的考古学家在罗马“城外圣保罗大殿 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的祭坛下发现一个2.4米长的大理石棺,石棺上刻有拉丁文碑文“殉道者使徒保罗 PAULO APOSTOLO MART”。考古学家使用了探针探查了石棺内部,发现里面有香料、蓝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确定这些骸骨属于主后一至二世纪,与使徒保罗殉道的年份吻合。经过严谨的遗物遗骨科学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石棺内之骸骨初步证实属于使徒保罗本人。

上图:保罗被押往罗马受审旅程:1、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捉,送到凯撒利亚(徒二十一27-二十三30);2、在凯撒利亚被囚两年,受审后送往罗马(徒二十三31-二十六32);3、保罗被押乘船经西顿、每拉到了佳澳(徒二十七1-8);4、保罗等在海上历经风浪的危险到了米利大(徒二十七9-44);5、从米利大经叙拉古、利基翁、部丢利,到了罗马,在罗马等待受审两年期间继续传道(徒二十八1-17)。

阅读210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