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2月16日罗马书第1章精读

2025-02-1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罗-精读.jpg

罗马书视频介绍



罗马书第1章


经文音频朗读:


问候与祝愿

1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

2这福音是上帝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3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4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

5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6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7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上帝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保罗有意访问罗马

8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上帝,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

9我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侍奉的上帝,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

10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

11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

12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

13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

14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15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16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17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人类的罪恶

18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19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20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21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22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23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24所以,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

25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26因此,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

27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28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29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30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或作“被上帝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31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

32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今日背诵金句

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


综合解读音频朗读:


【罗一1】“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罗马书是新约书信的第一卷。新约圣经由历史和书信组成。历史包括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四福音是讲神如何借着衪的儿子来预备救赎,把人恢复到起初被造的目的里;使徒行传是讲圣灵带领使徒传扬福音,建立被称为基督身体的教会;书信是讲到教会的属灵建造,神指导祂的教会在地上如何行事,成就神荣耀的目的。

“仆人”原文意思是“奴隶”,这自称表明保罗愿意放下自己的主权,终身归属主耶稣基督,无条件顺服主的心意行事为人,也相信主必负责祂仆人生活工作上的一切。“神的仆人”在旧约中是极大的荣耀(书一2;廿四29)。

“奉召为使徒”: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主耶稣亲自呼召保罗(徒二十六12-18),拣选他“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传福音(徒九15)。主耶稣不需要我们用人的方法去鼓励人替神做工,祂会亲自去拣选、呼召祂的工人,人所做的只是印证祂的选召。

“特派传神的福音”:在保罗悔改信主之前,神已经拣选他,甚至在母腹里就被神分别出来(加一15),他的犹太、罗马和希腊的背景,以及所受的训练,都是出于神的命定,为要使他能胜任这份使徒的工作。

【罗一2】“这福音是神从前借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福音”不是从主耶稣死而复活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创世以前就已经有的计划,旧约圣经早有预言。

【罗一3】“论到祂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神的福音”(1节)不是讲论如何提升道德、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乃是专一地“论到祂儿子——我主耶稣基督”(3节)。

“按肉体说”即“按血统说”,主耶稣道成肉身,降卑取了人的样式,和我们有一模一样的“肉体”,为要得着有“肉体”的人。主耶稣是从“大卫后裔”马利亚所生的真实的“人子”,有资格代替人接受神的审判,也有资格在大卫的宝座上作王。

【罗一4】“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耶稣基督既是“大卫后裔”(3节),又是“神的儿子”。只有这样一位既是人子、又是神子的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才能赐人完全的救恩,使与祂联合的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约壹五12)、“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4),使这些被恢复为“神的众子”的人能彰显“神的儿子”,这就是保罗奉派所传“神的福音”(1节)的完整内容。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主耶稣在地上工作时,是“神的儿子”以软弱与谦卑的姿态出现,在复活之后,则是“神的儿子”以“大能”出现(可九1)。

“按圣善的灵说”,可能指圣灵的浇灌与工作证实主耶稣已被高举,显为大能的“神的儿子”。

“神的儿子”是罗马书的中心:从第一到十一章,是说基督进到人里面,使人成为神的儿子;从第十二到十六章,是说那些成为神儿子的人活出基督的样式。

【罗一5】“我们从祂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祂的名信服真道;”

保罗领受了“使徒的职分”,并不是由于他的长处,而是由于神的“恩惠”。我们在教会中被神使用,也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强,完全是因着神的恩典。

保罗的特殊使命和恩典是“在万国之中”作“外邦人的使徒”(十一13)。

【罗一6】“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其中也有你们”,暗示当时罗马教会的信徒大都是外邦人。

“蒙召”:人若不是蒙发怜悯的神拣选呼召,绝无可能凭着自己的理智、意志和情感来信从福音(罗九16)。凡蒙召的,“不是自己的人”(林前六19),乃是“属耶稣基督的人”,人生有了新的方向、目标:“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罗十四8),都是为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祂的旨意(罗八28-30)。

【罗一7】“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写信”:本信可能于主后55-56年冬天在哥林多写成(徒二十3),并由哥林多附近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非比带到罗马教会(十六1)。

信徒都是“为神所爱”的,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祂自己,他们“奉召作圣徒”,所以要圣洁像神一样(利十九2;彼前一15-16)。

“圣徒”是犹太信徒的自称(十五25,弗二19;但七18,27),保罗将同样的称呼加在外邦信徒身上,表明他们与犹太弟兄同属一体。

保罗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和希伯来式的“平安”。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Chairein)”一词来问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罗心目中,“恩惠”(Charis)几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义词,因为除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上图:哥林多城示意图。保罗就在这里写了加拉太书、罗马书(徒二十3)。


【罗一8】“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

“信德”就是信心,罗马教会的信心传遍罗马帝国,但这信心并非是从他们自己里面生发出来的,而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保罗要“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属肉体的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会盯着别人里面软弱的旧人不放,喜欢用批评来败坏人。属灵的人却知道一切都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会欣赏神如何使别人里面的新人一点点长大,从而“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总是能用称赞来造就人。

【罗一9】“我在祂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事奉的神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

【罗一10】“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

保罗不是“恳求”神来配合他的计划,而是“恳求”他的计划能与神的旨意配合。

【罗一11】“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

此时罗马已经有了教会。保罗“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十五20),但对罗马却是例外。

保罗“切切地想见你们”,有强烈的负担要去罗马,不是因为罗马教会在信心上不够好(8节),而是因为当时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还在律法和恩典的问题上挣扎,保罗迫切地想去“坚固”他们,澄清福音的真理。

【罗一12】“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

保罗所要分享的“属灵的恩赐”,是为了让罗马的弟兄姊妹因着准确的信心接受主所作的,卸下里面的重担,“可以同得安慰”。

【罗一13】“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

这“阻隔”并不是因为圣灵的禁止(徒十六6),而是因为神有更美好的旨意。因为有“阻隔”,保罗只能以写信代替亲自造访,结果这卷书信所阐明的福音真理不仅造就了当时的罗马教会,更造就了历世历代神的教会。

主后386年夏天,奥古斯丁偶然读到罗十三13-14,刹时被圣灵光照,从此彻底翻转,成为中世纪早期最伟大的神学家。

1513年秋天,Wittenberg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读懂了罗一17,理解了保罗所释放的福音真理,从此引发了宗教改革。

1738年5月,约翰·卫斯理在参加伦敦Aldersgate街摩拉维亚弟兄聚会时,听到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序言,突然奇妙地得着了得救的确据,从此彻底翻转,燃起了18世纪福音派的复兴之火。

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卫斯理因着罗马书被圣灵彻底翻转,成为被神大大使用的仆人,这封信照样会带着能力进入我们的心中。

【罗一14】“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我们传福音的态度,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居高临下地批评人、审判人,而是存着“欠他们的债”的心。无论是传福音、还是造就信徒,都是每一个门徒应尽的本分,都是主所托付的工作,因此是“欠他们的债”。

【罗一15】“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罗马教会的信徒不是没有听过“福音”,而是在福音的真理上还不够清楚,以致在律法和恩典的问题上遇到一些搅扰。所以保罗很迫切地要去罗马,澄清福音的真理。

【罗一16】“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保罗传福音最大的阻力来自犹太教和那些还没脱离律法的犹太信徒,他们攻击他破坏律法,是可耻的。但保罗在依靠律法的犹太教和依靠权势的罗马帝国面前都能说“我不以福音为耻”,不怕被人轻看,因为他认识福音荣耀的内容:“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不需要加上律法,也不需要传福音者的能力,因为“神的大能”足以成就救赎的恩典。

“一切相信的”包括两大类人:一类是有律法和割礼的“犹太人”,另一类是没有割礼也没有律法的“希腊人”。不管是什么背景的人,当福音显明出来的时候,神只看人有没有“相信”。犹太人所持守的律法不是得救的依据,而是神追讨、定罪人的根据。

【罗一17】“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福音的内容、方法和结果都显明了“神的义”,福音的内容是“神的义”,福音的方法是“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福音的结果是使基督成为我们的义(林前一30)。

希伯来文化中的“义”不是做对事,而是在法庭上站对地位,“义”就是“在对的一方”,“恶”就是“在错的一方”。神自己是公义的,凡与神的关系上“在对的一方”的人,就是义人。因此,福音所显明的“神的义”有两层意思:1、虽然世人都犯了罪,但如果因着信与神建立了对的关系,就可以成为“在对的一方”的义人,不被定罪;2、福音是神的儿子做成代赎、罪人因信称义,神在方法上没有落入不义。

“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是凭信心入门,又以信心为道路,以信心为巅峰,始终都是借着信。人以信心接受救恩、与神恢复正常关系,又在信心里接受神的生命,然后以信心接受十字架的对付,在信心里接受基督为我们里面的丰满,以致成为神荣耀的儿子(五2,八30)。

“义人必因信得生”(哈二4)中“信”原文意思是“坚定”、“忠贞”,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祂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保罗应用哈巴谷的话来说明福音的基本真理:“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的,还要继续因着信活在神的面前,否则就得不着神丰富的生命”。

保罗的母语很可能当时犹太人所说的亚兰文(腓三5),亚兰文的“生命”和“救恩”是同义词。对保罗而言,“生命”也就是“救恩”,从“称义”、被神看作无罪开始,但是“称义”只是来到正确的起点,不能停留在那里(五9-10),还要包括成圣(六至八章),最后的结局则是荣耀(五2,八30)。

加三11、来十38也引用了“义人必因信得生”(哈二4),而在犹太法典中,这段经文与“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摩五4)同时被引用,用来总结所有的律法。

【罗一18】“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原来”指下文是为何“神的义”需要“本于信,以致于信”(17节)的原因。人在神面前的本相是“不虔不义”,里面没有神的地位,心思的“不虔”导致了行为的“不义”,以致“行不义阻挡真理”,在神面前已经全然败坏,无法凭自己得着拯救,必然走向灭亡,所以只能回到福音的大能,“本于信,以致于信”(17节)。

“神的忿怒”显明在神的三个“任凭”(24,26,28)里。

【罗一19】“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

“人心”有认识神的本能,即使自称无神论的人,在重大灾难面前也会“仰望星空”、“祈福”。因为人里面的灵是神专为了使人能认识、敬拜祂而创造的,“人心”的本能证明有神。

【罗一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神的永能”是指神无限的能力,从万物的存在就可看出“神的永能”。

“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征,从万物的美好就可以领悟到神的本性。

许多人不以神为神,理由是他们不知道有神、不知道哪个宗教的神才是真神,但圣灵在此清楚地堵住了人的口:“所造之物”证明有神,神手所作一切的工“叫人无可推诿”,不至于错将受造物当作偶像来崇拜。

人虽看不见造物主,却可从宇宙万物认识祂的本性,这个论点与保罗在路司得(徒十四15-17)和雅典(徒十七22-31)讲道一致。雅典的讲道和在这里的论证重点不同,在那里保罗是要争取异教听众,而此处则是对信徒说话。

【罗一21】“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人的“不虔”(18节)首先是不承认神,明明看见神手里所作一切的工,却不承认有神(20节)。其次是“虽然知道神”,但却不把神“当作神”,而是用受造之物代替神,拒绝承认真神。我们的“知道”若不能使我们对真理有正确的态度,则这个“知道”也不过是“无知”。

【罗一22】“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敬拜“科学教、无神教”的人,自以为“不迷信”,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罗一23】“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人里面的灵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会制造偶像来代替真神。无神论者的假神更多:金钱、事业、学问、权力、名誉、地位、爱情、伟人、自己……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并且因为里面没有敬畏之心,追求偶像时毫无底线。

【罗一24】“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

“神任凭”这句判语重复出现了三次(24、26、28节),当人用自由意志拣选离开神、追求“自由”时,神就任凭他们自行其是、偏行己路,结果是成为罪的奴隶、走向灭亡,这是神对人最可怕的处置。信徒宁愿落在神管教的手中而受苦,也不愿被神“任凭”。

“行污秽的事”:保罗在哥林多写罗马书,当时在哥林多的庙宇内有很多庙妓,人们认为与这些庙妓发生性关系,会鼓励男神与女神互相交配,给敬拜者带来各种好处。


上图:哥林多古城遗址。这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也是以道德败坏著称的城市,远处山上的哥林多卫城里建有著名的爱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庙,庙中有上千称为Hetaira的庙妓,山下的哥林多城里也有许多公开揽客的妓女。


【罗一25】“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人虽然落在“虚谎”里,不承认神、用别的来代替神,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神的真实,也不能动摇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罗情不自禁地称颂“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

【罗一26】“因此,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

人离开神、追求“自由”,结果必然是“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顺性的用处”指神所设立正常的婚姻、家庭的功用,“逆性的用处”指成为娼妓或同性恋行为。人若不肯承认神应有的地位,必然也不会承认人应有的地位,一切事情都会失去正常的次序,产生许多混乱。

【罗一27】“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罗马帝国的同性恋文化十分流行,许多皇帝都是同性恋,包括当时在位的尼禄。有人将同性恋归罪于遗传基因,但圣经明确指出,基因不能成为人“放纵可羞耻的情欲”的理由,“妄为”必会招致“当得的报应”。

【罗一28】“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人不是不能认识神,乃是“故意不认识神”。因此神就不勉强他们,任凭他们沦入自己所选的结局中,让“恶”成为对恶人最大的惩罚,“神的忿怒”(18节)就在此显明出来。但神的任凭是有原则的,祂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任凭,因为神是公义的,不能任凭“恶”永远存留。

“邪僻的心”就是19-27节所描述的“不虔”(18节),“不合理的事”就是28-32节所描述的“不义”(18节),心思的“不虔”必然带出行为的“不义”。不是神的任凭产生人的“不虔不义”,而是人的“不虔不义”在先,然后神就任凭这个事实。

【罗一29】“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译: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29-31节所列举的“不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着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将神和别人排挤一边。这些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社会写照,也是今天世界的现实,两千年来世人的道德毫无进步。

这些“不义”不是外面学来的,而是因为“不虔”的人里面失去了神的生命,反而有了“邪僻的心”(28节),里面“装满了各样不义”,一旦环境合适,自然就流露出“不义”:遇到比自己强一点的,里面的嫉妒就出来了;遇到比自己弱一点的,里面的骄傲就出来了;遇到得罪自己的,里面的苦毒也出来了。

【罗一30】“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或译:被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罗一31】“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

【罗一32】“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无知的”指没有道德和属灵的分辨力。

行不义之事的人有两个特点:1、他们是明知故犯,昧着良心做了再说,因此教育不能减少人犯罪的倾向;2、他们喜欢结伴做坏事(弥七3),拉人一起下水,彼此壮胆,以为可以“法不责众”,甚至以罪为荣,因此我们应当远离恶人(诗一1)。

阅读27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