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牵引的摇摆之心
引言
弟兄姊妹主内平安!根据教会的读经进度,本周我们读到了旧约《列王纪下》8-12章,新约《罗马书》12-13章。今天我以《列王纪下》12章的经文,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我们祷告。
在11章的经文中我们看到“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11:21)也就是说,约阿施在耶和华的殿里藏了六年时间(11:3),在七岁时作王治理国家四十年。约阿施能登上王位是在上帝特殊的护理中所成就的戏剧性的事件。我们不禁好奇,这样的约阿施会成为怎样的王呢?
当我们去读历史书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以“行耶和华眼中看为...”的标准。当有人登上王位的时候列王纪的作者就会说,某某作了王以后,然后做出评价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或者恶的事”,这一点很重要。不是根据那位王的功绩或人们对他的评价而定,而是要看他在上帝的眼中如何。那么,约阿施在“耶和华眼中”是怎样的王呢?
一、受教循正:约阿施的正轨之初
王下12:1-3 耶户第七年,约阿施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四十年。他母亲名叫西比亚,是别是巴人。约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训他的时候,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
约阿施作王时才七岁,他被大祭司耶何耶大和他妻子约示巴抚养成人,收藏他又膏他为王的祭司耶何耶大作了他的顾问。约阿施没有把他的国度建基于拜偶像之上(12:1-2)。约阿施在位初期积极向善的许多施政,耶何耶大功不可没。他担任大祭司期间,约阿施忠心侍奉上帝,“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可约阿施的美善仅仅是基于他的成长背景,而不是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他的生命中。纵然整个民族站稳阵脚去敬拜上帝,但约阿施的信仰却是“二手的”信仰,是由耶何耶大传递给他的,没有成为他真正的信仰。约阿施是一个“好”王,但他仅仅能维持国家的日常运作,邱坛仍然在引诱犹大人,使他们陷入罪中( 12:3)。
圣经说:“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邱坛”原文是“高地、高处”,指在山岗上的露天祭坛,本来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所以被律法所禁止(民33:52)。按规定,以色列人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献祭的,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并在祭司督导之下向上帝献祭。摩西嘱咐百姓:“你要谨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处献燔祭。惟独耶和华从你那一支派中所选择的地方,你就要在那里献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申12:13-14)。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百姓在律法上越来越不严谨,开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坛献祭,这甚至成为以色列的一个传统(参王上3:2)。在邱坛献祭是依从异教习俗而行,鼓励人随从异教之风来敬拜。这些宗教混杂进来,百姓的信仰就不再纯正,导致他们更加远离上帝。
上帝的百姓用传统代替了真理,以为只要是敬拜上帝就可以了,在哪里敬拜不重要。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只是敬拜的形式不严谨,很快就连敬拜的实际都没有了,变质为敬拜巴力、亚舍拉等偶像(代下24:18)。直到希西家的时候,才彻底将邱坛废去,但他死后又被玛拿西恢复。
此时圣殿已经建成120多年,但圣经表明了在亚哈的女儿亚他利雅统治国家的十三年期间圣殿没落了,因为他们都在崇拜巴力。如经上所记:“因为那恶妇亚他利雅的众子曾拆毁上帝的殿,又用耶和华殿中分别为圣的物供奉巴力。”(代下24:7)圣殿被忽略的情形也显示出百姓偏离上帝的程度。约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训他的这段期间行了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其中就包括约阿施决定筹款“修理殿的一切破坏之处”。
王下 12:4-5 约阿施对众祭司说:“凡奉到耶和华殿分别为圣之物所值通用的银子,或各人当纳的身价,或乐意奉到耶和华殿的银子,你们当从所认识的人收了来,修理殿的一切破坏之处。”
约阿施让众祭司们从“所认识的人”收取用来赎回当赎之物的价银(利27:1-25)和年满二十岁的男丁必须交纳的半舍客勒“赎罪银”(出30:16)以及献为甘心祭的银子(利22:18;申16:10)。不要坐等人来献银子,而是要主动从自己所认识的人们那里,收取他们所愿意敬奉的。
王下12:6 无奈到了约阿施王二十三年,祭司仍未修理殿的破坏之处。
“到了约阿施王二十三年”,约阿施年满三十岁,征税可能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但修理工程迟迟未能开始。约阿施为上帝大发热心,要求众祭司和利未人“往犹大各城去,使以色列众人捐纳银子”(代下24:5),用征税的方式来修理圣殿。“只是利未人不急速办理”(代下24:5),他们可能认为征税修理圣殿并不合适,让祭司和利未人负责收税更不合适。因为无论是摩西建造会幕(出36:3-4),还是大卫预备建殿(代上29:1-9),都不是强制“使以色列众人捐纳银子”,而是让百姓自由奉献。
王下12:7-8 所以约阿施王召了大祭司耶何耶大和众祭司来,对他们说:“你们怎么不修理殿的破坏之处呢?从今以后,你们不要从所认识的人再收银子,要将所收的交出来,修理殿的破坏之处。”众祭司答应不再收百姓的银子,也不修理殿的破坏之处。
约阿施听从祭司的意见,改变了做法。“从今以后,你们不要从所认识的人再收银子,要将所收的交出来,修理殿的破坏之处”原文是“现在,不要从所认识的人收银子,给殿的破坏之处”,可以理解为:“现在,不要征税了,但要筹得款项修理殿的破坏之处”。
“众祭司答应不再收百姓的银子,也不修理殿的破坏之处”,原文是“众祭司同意不收百姓的银子,不修理殿的破坏之处”,可以理解为:“众祭司同意不征税修理殿的破坏之处”。
既然约阿施同意不再征税,而是改用自由奉献,大祭司耶何耶大就亲自帮助年轻的约阿施落实了这件事:
王下12:9-16 祭司耶何耶大取了一个柜子,在柜盖上钻了一个窟窿,放于坛旁在进耶和华殿的右边。守门的祭司将奉到耶和华殿的一切银子投在柜里。他们见柜里的银子多了,便叫王的书记和大祭司上来,将耶和华殿里的银子数算包起来。把所平的银子交给督工的,就是耶和华殿里办事的人。他们把银子转交修理耶和华殿的木匠和工人,并瓦匠、石匠,又买木料和凿成的石头,修理耶和华殿的破坏之处,以及修理殿的各样使用。但那奉到耶和华殿的银子,没有用以作耶和华殿里的银杯、蜡剪、碗、号和别样的金银器皿,乃将那银子交给督工的人,修理耶和华的殿。且将银子交给办事的人转交作工的人,不与他们算账,因为他们办事诚实。惟有赎愆祭、赎罪祭的银子,没有奉到耶和华的殿,都归祭司。
“祭司耶何耶大取了一个柜子,在柜盖上钻了一个窟窿,放于坛旁,在进耶和华殿的右边;守门的祭司将奉到耶和华殿的一切银子投在柜里。”(9节)这样预备了修理圣殿的材料,不再让祭司和利未人“往犹大各城去,使以色列众人捐纳银子”。
这就是圣经里第一次出现奉献箱的经文,这奉献箱就一直延续到耶稣在世时期。15节说“且将银子交给办事的人转交做工的人,不与他们算账,因为他们办事诚实。”这句话是“耶何耶大教训他的期间”约阿施行事正直的证据。从此,“众首领和百姓都欢欢喜喜地将银子送来,投入柜中,直到捐完”(代下24:10)。
百姓的自由奉献是专款专用,专门用于修理圣殿。工程结束后,才用剩余的银子制造圣殿的器具(代下24:14)。
根据律法,“赎愆祭、赎罪祭的银子”是归给祭司的(利5:15-19;6:2-7;民5:5-10),所以“没有奉到耶和华的殿”。上帝看重事奉祂的人过于看重物质的殿,因此,他们没有为了修理圣殿,就剥夺上帝对祂仆人的供应。
欢喜奉献的百姓甘心乐意(代下24:9-10),管理奉献的祭司忠心谨慎(9-15节),负责工程的督工“办事诚实”(15节),还注意不亏欠对上帝仆人的供应(16节)——这样的建造不但是出于人爱上帝的心,更是根据上帝的真理,人人守住本位、彼此配搭、向上帝交账,实在是合上帝心意的属灵建造。
二、信仰动摇:耶何耶大离世后的迷乱
约阿施幼年登位,所以由祭司耶何耶大摄政,因此他的统治可分为耶何耶大生前和死后两个部分。“约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训他的时候,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耶何耶大死后,约阿施便纵容了偶像崇拜。耶何耶大走完了他荣耀的一生,日子满足而死。可是约阿施那一点点伪装的信仰,也随着耶何耶大的埋葬而被埋葬,当耶何耶大死后,犹大王与犹大国就很快地、可鄙地败坏了。
代下24:17-18耶何耶大死后,犹大的众首领来朝拜王,王就听从他们。他们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上帝的殿,去侍奉亚舍拉和偶像,因他们这罪,就有忿怒临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犹大的众首领来朝拜王”。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把这句话翻译成“犹大的领袖们说服约阿施王附和他们的主意”。可能是边阿谀奉承边说服了,这一点显明在“朝拜王”这句话里面。这些首领到底是哪国的首领呢?经上说是“犹大的众首领”。怎么会这样呢?被他们阿谀奉承的话蒙骗的约阿施离弃了什么呢?就是“耶和华的殿”。
约阿施离弃了大祭司耶何耶大在世期间精心维修好的耶和华的殿,离弃了藏了自己六年时间的“耶和华的殿”。约阿施离弃了保护自己六年时间的“耶和华的殿”,这不是离弃了圣殿这个“建筑物”,而是离弃了上帝。所罗门也是离弃了允许自己建殿的上帝,离弃了因为爱自己,给自己起名为“耶底底亚”这个名字的上帝。
耶何耶大所领导的复兴,竟然一夜之间完全翻转过来。因为百姓和君王一样,只是在外面跟随人、敬拜上帝,心里却没有绝对地顺服上帝、敬畏上帝。约阿施离弃上帝。当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时,他并没有一颗真诚、完全的心。他过去所作的事,并非是出于真诚,并非是出于原则,而是出于对耶何耶大的顺从;因为耶何耶大帮助他登上王位。可是,当风向转变的时候,他也就随风向转变了。有的人在外表上具有敬虔的形式,能够持续很多年,他们这样仅仅是由于所受的教育,或是朋友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对属上帝的事情有真正的渴慕和情感,在他们的里面,也并没有对属上帝之事的喜悦。外在的影响和表现,使这些人徒具信仰的形式,他们的心里,却没有以恩典为原则的生活。跟随人而不是跟随上帝,是每一个人的天然倾向,若我们不是真正地认识上帝、与上帝有生命上的联结,也会落到同样的失败里。
如果只看外在的表现,那些徒具其表的人反而可能会比心里有真实信仰的人更加热烈。在修缮圣殿之事上,约阿施比耶何耶大还要热心。然而,使自己的身体成为敬拜上帝的殿,比建造一个外在的殿宇困难多了。
约阿施在耶何耶大生前修缮圣殿,热心地侍奉过上帝,但耶何耶大死后,马上追随异教,崇拜偶像,露出了他薄弱而不坚定的意志。可见他的信仰如“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种”(太13:5),又如“盖在沙土上的房子”(太7:26,27)。
三、恩将仇报:杀害撒迦利亚的堕落之君
代下24:19-22 但上帝仍遣先知到他们那里,引导他们归向耶和华。这先知警戒他们,他们却不肯听。那时,上帝的灵感动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他就站在上面对民说:“上帝如此说:你们为何干犯耶和华的诫命,以致不得亨通呢?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所以他也离弃你们。”众民同心谋害撒迦利亚,就照王的吩咐,在耶和华殿的院内,用石头打死他。这样,约阿施王不想念撒迦利亚的父亲耶何耶大向自己所施的恩,杀了他的儿子。撒迦利亚临死的时候说:“愿耶和华鉴察伸冤。”
第19节是以“但”来开始。约阿施离弃了上帝,又纵容偶像崇拜。尽管如此,上帝并没有立即惩罚约阿施。“上帝仍遣先知到他们那里,引导他们归向耶和华。”在灵性衰落的日子,上帝仍然向人赐下祂的话语。上帝在施行审判与处罚以前,先给他们一个机会。当我们软弱,上帝也照样不弃绝我们,反而藉着祂的道和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以及别人的规劝,甚至有时施行管教,一步一步地矫正、引导我们。祂并不愿我们灭亡,只想劝我们回转归向祂。在我们偏离上帝的时候,请记住,祂仍在寻找我们。我们要停下脚步,静听,让祂指出我们的罪,使我们能再次悔改跟随祂。
“这先知警戒他们,他们却不肯听。”上帝就拿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上帝的灵感动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虽然其他先知们的话是不听,但救命恩人的儿子说的话总该听了吧。他就站在上面对民说:“上帝如此说:你们为何干犯耶和华的诫命,以致不得亨通呢?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所以他也离弃你们。”约阿施王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圣经说:“众民同心谋害撒迦利亚,就照王的吩咐,在耶和华殿的院内用石头打死他。”撒迦利亚呼吁百姓悔改。但百姓却选择“干犯耶和华的诫命”,“照王的吩咐”行恶。
他们以野蛮和罪恶,来对待撒迦利亚的友善与信实。众民同心谋害撒迦利亚,就照王的吩咐,在耶和华殿的院内用石头打死他。被杀的人,是圣洁的祭司;杀人的地点,是圣洁的神殿;对百姓所讲说的话语,是圣洁的话语。然而,他们就这样杀了撒迦利亚。这显出他们的罪恶是多么张狂、愚妄、狂妄,以至于他们藐视上帝。他们憎恨先知的话语,到如此程度,甚至一定要把他的血流在圣殿中。如此令人震惊的罪恶,如此公然蔑视、违犯、践踏公义、荣耀与圣洁:一个与上帝立约的王,竟然吩咐杀死上帝的仆人!
过去,耶何耶大吩咐军兵不要在圣殿内处死亚他利雅,以免玷污圣殿,现在,约阿施却吩咐人“在耶和华殿的院内”打死了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形成鲜明对比。王离弃上帝后,自然也不将人放在眼内,纵使是恩人的儿子撒迦利亚来规劝,他竟也忍心以凶残手法对待。这是何等的讽刺:昔日他被保护之地,如今却成了他杀人之处。昔日恩人耶何耶大避免血溅圣殿,但王却毫无忌惮的加以破坏,且流的竟是恩人儿子的血。
约阿施小时候受耶何耶大的妻子约示巴的照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而且是借助耶何耶大的起义登上了王位,在他统治期间受耶何耶大的教导和帮助甚多。可是耶何耶大一死,约阿施便恩将仇报,杀害了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所以撒迦利亚祷告“愿耶和华鉴察伸冤”。当该隐打死亚伯后,上帝对该隐说“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创4:10)主耶稣也说:“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他们不断拒绝上帝的话语,结果上帝的审判很快就临到了,将百姓和耶路撒冷交在亚兰王哈薛的手中进行惩罚。
王下12:17-18 那时,亚兰王哈薛上来攻打迦特,攻取了,就定意上来攻打耶路撒冷。犹大王约阿施将他列祖犹大王约沙法、约兰、亚哈谢所分别为圣的物和自己所分别为圣的物,并耶和华殿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子,都送给亚兰王哈薛;哈薛就不上耶路撒冷来了。
亚兰王哈薛攻打迦特和耶路撒冷。“迦特”位于犹大西南方的沿海平原,是非利士五城之一,被罗波安建成犹大的“坚固城”(代下11:8、11)。亚兰王哈薛从来没有深入到这么远的地方,也从来没有攻打过南国。他可能先从北国约哈斯王手中夺取了约旦河东的基列地,然后还想控制沿海大道,所以试探性地派了“一小队”(代下24:24)军兵穿过北国的疆土,长驱直入到西南部的“迦特”。不料,“亚兰的军兵虽来了一小队,耶和华却将大队的军兵交在他们手里,是因犹大人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所以藉亚兰人惩罚约阿施”(代下24:24),所以“一小队”亚兰人不但攻陷了“坚固城”迦特,还能沿着以拉谷“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并不担心后方受到北国的威胁。人忠信于上帝,完全仰望祂的时候,人数虽少,却可以一敌百。而一旦背弃上帝走世俗的道路,敌人虽只有一小队,也可杀败犹大大军。
此时约阿施已经跟随人“去事奉亚舍拉和偶像”,所以不但没有寻求上帝的拯救,反而根本不把上帝看在眼里。“分别为圣的物”是归给上帝的,却被约阿施随意支配,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子”一起被用来打发敌人。
上帝借着仇敌的逼迫,暴露了约阿施的属灵真相。他热心修理圣殿,并不是因为敬畏上帝、爱上帝,而是为了“贿赂”上帝。约阿施过去用征税修理圣殿和“分别为圣的物”来贿赂上帝,换取上帝的祝福;现在用“分别为圣的物”和更多的金子去贿赂敌人,解决燃眉之急,都是同一个套路。人既没有爱上帝、敬畏上帝的心,在难处面前也就无从信靠了。
我们若是撇开圣经的真理,倚靠自己的肉体为上帝大发热心,就与耶户的“热心”和约阿施的修理圣殿一样,热心中掺杂着私欲,实际上是用肉体的热心来贿赂上帝,结果是把荣耀归于人。因此,今天为上帝热心的人,明天也可能为偶像热心,目的都是操纵神、利用偶像,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约阿施远离耶何耶大的教训,完全按着自己的意愿行。当亚兰王哈薛攻打耶路撒冷时,他把献给耶和华分别为圣的物和耶和华殿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子都送给了哈薛。这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在上帝面前犯了严重的错误。这样的情况与他刚即位时国民欢乐,全城安静的景象完全相反。
这是一个惨淡收场的时期。约阿施其余的事迹鲜有记载在圣经里,上帝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他似乎没有好好地运用。约阿施在耶何耶大死了之后就对上帝的事情失去了热诚,在上帝的国里,没有任何事或人是停滞不前的,不进则退是一个不变的原则。约阿施的统治渐趋衰落,辉煌的开始过后,他仅有的是二手的信仰。由于他对上帝的事情缺乏热诚,毋庸置疑,他很快就变得邪恶,他甚至杀了耶何耶大的儿子,此后他就失去了上帝的祝福。之后约阿施怎么样了呢?“亚兰人离开约阿施的时候,他患重病;臣仆背叛他,要报祭司耶何耶大儿子流血之仇,杀他在床上,葬他在大卫城,只是不葬在列王的坟墓里。”(代下24:25)这就是忘恩负义的约阿施的结局,他被自己的手下暗杀而悲惨地结束了一生。更重要的是没能葬在列王的坟墓里,这对于他来讲是很大的耻辱。这让我们看到,与上帝的关系被破坏,就会被众人所遗弃,而且无辜者的血终究会偿还。人如果背离上帝的旨意,那么他的人生必然会失败。
结语
约阿施的统治,结尾的时期反而不如开始的时期。约阿施从小就被奇妙地保存下来,并奇妙地登上王位,从属灵中良好的状态开始,但是却以属肉体、血气的状态结束。
约阿施在生命的后期背叛耶和华,导致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空。他修复圣殿又制造新的器具,但最后成了亚兰王哈薛的财富。开始得好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结束得好。使徒约翰知道人有“久而冷淡”的惰性,因此警戒我们:“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约二1:8)
约阿施并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当大祭司耶何耶大活着的时候,约阿施热心修理圣殿(5节),“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2节);但耶何耶大死后,约阿施却听信“犹大的众首领”的话,“去事奉亚舍拉和偶像”(代下24:18)。
约阿施一生都在跟随人,而不是在跟随上帝。因此,一旦没有人领着他走正道,他就开始随波逐流,越走越远,甚至“不想念撒迦利亚的父亲耶何耶大向自己所施的恩,杀了他的儿子”(代下24:2),结果就落在上帝的审判里。
今天凡是跟随人的,既可以像约阿施一样大发热心,也可以像约阿施一样倒行逆施,实际上都是出于自己的肉体,而不是出于上帝所赐的信心。而圣经告诉我们:“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人靠热心所做的一切,最后都会归于虚空。我们引人归主,如果只是停留在“热心”上,这样的建造只是热闹一时的“草木、禾秸”(林前3:12),经不住火的“试验”(林前3:13)。
今天,我们也常常和约阿施一样,很容易跟随看得见的人,却不容易跟随看不见的上帝。明明知道应该跟随上帝,实际上却不知不觉地跟随人。结果带领的人一跌倒、一离开,跟随的人就成了约阿施。因此,传福音、教导人的人,一定要把自己隐藏在基督里,“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西1:28)
信仰并不是片刻的忠贞、热心,更不可能被时间所冲淡。因此,有人以“炖”来形容信仰:越久越浓,越久越味美。在此我们也反思,我是否真知道我所信的是谁?我对上帝的信靠是否只是停留在别人的描绘中,自己却没有亲身经历?我今日的信仰生命,是否不断地成长呢?是否日复一日地与主更亲密,更享受主同在的甘甜呢?愿约阿施的经历成为我们的警戒,愿我们的生命不是被他人所牵引,而是一生行在主的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