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颂歌
引言
弟兄姊妹主内平安!根据教会的读经进度,本周我们读到了旧约《历代志上》23-27章,新约《哥林多前书》12-13章。今天我以《哥林多前书》13章的经文,与弟兄姊妹一起思想上帝的话语。我们祷告。
《哥林多前书》12章到14章讲的是同一个讯息,讲到属灵恩赐的运用问题。在12章里说明了恩赐间的彼此关系,和上帝赐下恩赐的目的——就是恩赐绝不能各自为政,反而要有佳美和谐的配搭。
12章的结尾与14章的开头是紧密关连的,我们来看几处经文:“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12:31a),“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12:31b),“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14:1)。从上面的经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这句话,是穿插在12章和14章之间的,它回答了12章31节中提及的“更大的恩赐”是什么。
保罗在12章讲到属灵的恩赐,14章讲到恩赐的运用,中间插入13章,阐明爱乃是运用一切恩赐“最妙的道”。他以很长的篇幅来讲述教会里基督徒要彼此相爱,这是很有意思的安排。在讲论属灵恩赐时,保罗谈了那么多关于基督徒的爱,因为属灵恩赐没有运用好时会损害爱的关系,在教会里激起很多嫉妒和纷争。在深入讲解方言和预言之前,保罗要他们仔细想一想有关爱的教导。保罗教导哥林多信徒应当追求爱,爱是最妙的道。缺乏爱的属灵恩赐,是没有价值的。爱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存留到永远。
爱是运用恩赐的基本功课,是恩赐得着佳美配搭的基础,缺少了爱,恩赐的运用便迷失了方向,显不出应该有的效用。恩赐是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运用恩赐也要根据“圣灵所结的果子”——爱(加5:22)。人若没有里面实际的“爱”,恩赐就失去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弗4:12)的功用,成了有音无调的“鸣的锣,响的钹”。
关于“爱”的话题,我们其实一点都不陌生。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份完美的爱,可世上的一切是如此短暂,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爱,好像永远都无法获得完全的满足。然而,《圣经》早已启示了我们完美和永恒的爱,本章所讲的“爱”,都是指从上帝而来的圣爱,也就是真正的爱。这爱源于上帝的本性,而不是由于被爱者有何可爱之处,我们还在作罪人的时候,就经历了这种圣爱(罗5:8)。
如果把《哥林多前书》13章独立的来看,那实在是一篇很伟大的爱的论文,把爱的涵义和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将《哥林多前书》13章尊为“爱的颂歌”,但是保罗写这些话不仅仅是在描写爱,而是仍然在解决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如:滥用说方言的恩赐,教会纷争,嫉妒别人的恩赐,自高自大,聚会中分门别类,干犯主的身体等等。
在本章的结尾,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这是新约中炙哙人口的金句之一,保罗向哥林多教会及普世教会指出:“爱”是什么。
一、若没有爱,就与我无益(1-3节)
林前13:1-3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保罗先从否定方面“若没有爱”阐述爱的价值。“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
保罗首先提到说方言的恩赐,可能是因为哥林多信徒强调这种恩赐,但却缺乏爱心。在哥林多教会里,有奇妙的属灵恩赐的人倍受尊敬,但保罗说基督徒的爱比任何最受尊敬的属灵恩赐更伟大,一切与之相比都变得毫无价值。上帝要我们有爱,远胜过要我们说方言。保罗说,尽管我拥有说万人和天使语言的恩赐,但若没有爱,我仍不过是一个发声的器具,像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没有生命,听起来只是空洞、乏力的声音。如果缺乏爱,一个人即使能通晓人和天使的语言,也不过是在制造噪音,没有什么价值。天地间的任何语言,都无法与爱的行动相比较。
彼此相爱,是耶稣赐给门徒的一条新命令。这条新命令源自摩西律法,即全心全意爱上帝,爱邻舍如同自己(利19:18;申6:5)。事实上,爱邻舍不是新命令,但其新意在于要像耶稣爱门徒那样彼此相爱(参约13:1)。耶稣以自己的舍己之爱诠释了这条命令,并将其深化,提升到另一层次,教导门徒甚至要爱仇敌(太5:43-47)。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希腊文直译是“我若能说预言”。“算不得什么”希腊文意为“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人们都很羡慕那些天生的演说家,很渴望自己成为上帝的代言人。在后面的章节里,保罗也说要切慕先知讲道的恩赐,超过任何其他的恩赐(14:39)。人们非常珍视知识、悟性和智慧,或者由上帝而来的洞察力。然而,保罗说,我们可以拥有所有这些恩赐,但是因为缺少爱,在属灵方面也是一无所有。保罗说,我若有先知讲道的恩赐,能宣讲上帝的事;有知识的恩赐,能辨明全然奥秘的事,甚至有足以移山的信心;若没有爱,我就是一无所有。若没有爱,以上这些属灵恩赐就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人若里面没有爱,即使拥有全备无缺的恩赐、知识和信心,有了也“算不得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这是一个人慈善的最高表现,愿意将所有的财物施舍给别人,甚至到了一个地步,“又舍己身叫人焚烧”。然而,即便有这样的善举,若没有爱,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若没有爱,仍然与人无益,没有意义。
这一切看来都是好的:说方言的能力,先知的恩赐,洞察奥秘的本能,知识的能力,甚至有移山的信心,舍弃自己以周济穷人的慈心,不惜殉道的勇气。但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真正的价值在于爱!
恩赐有了,会讲方言,又会讲道,也能明白上帝的奥秘,更有一些好像舍己的行动,如果里面没有爱的实际,上帝不记念,也不数算。有没有恩赐不是最重要,使用恩赐的方法也不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是我们里面爱不爱上帝,体贴不体贴上帝,有没有因着爱上帝和体贴上帝去向人流出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壹4:19),真正的爱并不是人从自己里面挤出来、装出来的,而是人被上帝的爱充满到一个地步,自然地从里面活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1-3节全部都是以“我”这个人称代词开始的。在这三节之中,“我”被强调了7次。令我们更深刻思考的是,“算不得什么”不是说我所拥有的“恩赐”不算什么,问题在于“我”什么也不是。这样我们就自然会问一个问题——“爱”从何而生呢?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上帝的爱,基督的爱,通过“福音”“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的。因此,保罗通过第4-7节讲到了“爱的真谛”,接着通过第8-13节讲到了所有的终必归于无有,而“爱”却常存。由此可见,保罗并不是想通过本章讲“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也不是要在第13章给爱下定义,而是要叫哥林多信徒省察自己,要我们省察“自己”。
保罗要我们知道爱的价值,胜过追求魅力人生,胜过教义和知识技能,胜过任何了不起的成就。保罗要我们谦卑,我们可能非常引人注目,如同鸣的锣、响的钹一样;人们可能非常欣赏我们的技巧和恩赐;因为牺牲和奉献,我们因此可能很有声誉,但唯有爱才能带来上帝对我们的赞赏。因此我们要在爱中活出基督的样式。
二、爱的真谛(4-7节)
林前13:4-7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在13章4-7节,保罗用韵文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爱的涵义。在保罗看来,爱蕴含着 14种美德,分为两类。第一类(前 7种)描述爱能对那些受爱管理的人产生什么影响;第二类(后 7 种)描述爱如何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爱要先在个人里面运作,然后才能真正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上。
1.爱是恒久忍耐(13:4)
爱表现在对人的忍耐上。这是爱的惊人品质,不单是“忍耐”,而且是“恒久忍耐”。真正在里面有爱的实质,不光是能一次两次的忍耐别人的顶撞,而且是能恒久的忍耐。爱绝对不会说,以忍耐三次为限,乃是完全的饶恕!有一回彼得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问耶稣说,我当饶恕弟兄几次?七次可以吗?七次!在人看已经是修养到家了,但主却温柔地看着彼得说,你当饶恕至少七十个七次。爱不光是说“不必介意”,而是从里面忘记人对自己的损伤 。
2.爱是有恩慈(13:4)
爱不只是忍耐,而且是愿意体谅、怜恤、服事得罪自己的人, 这就是“恩慈”。“恩慈”希腊文意为“有用的”,“慈惠的”,“和蔼的”。“恩慈”是爱的特质之一,爱会使人以恩慈待人,使人善待那些恶待自己的人,以德报怨。
3.爱是不嫉妒(13:4)
指不因别人的成就、恩赐、长进,不因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而心生嫉妒,心怀嫉恨。反而因为爱对方、而为对方喜乐。
4.爱是不自夸(13:4)
“自夸”希腊文意为“说大话的人”。而爱,让我们在上帝面前隐藏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贬低别人。爱是不自我吹嘘,不自吹自擂。
5.爱是不张狂(13:4)
“张狂”希腊文原意为“风箱”。这里指一个人自我胀大,好像风箱鼓满气一样。爱是不自高自大,不狂妄,不炫耀。
6.爱是不作害羞的事(13:5)
“害羞的事”可指粗野的、令人难堪的、卑贱的行为,也可指不体面、不光彩、不合体统的行为。爱是有礼的,不是鲁莽的、粗鄙的。爱是不四处说长道短,或者直言无隐,出口不逊。爱是行事端庄,不会无礼,不做所有不合宜的事。
7.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13:5)
爱是不求私利,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以自我为中心,脱离自己,不坚持自己,只求使基督的身体和肢体得益。
以上7种爱的美德,总的来说,实质就是“舍己”。然而我们的经历印证了一件事,就是我们自己是没有爱的,我们有的只是对利益的反应。因此只有当我们自己减少了,我们舍己了,就如保罗所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 2:20)的时候,只有我们活出基督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才会有真实的、不带着肉体的爱。
“嫉妒、张狂、自夸、作害羞的事、求自己的益处、不义”等等,这都是保罗在本书中一直责备的哥林多教会的真实面貌,也是我们的真面目。我们一天不脱离自己,我们的爱都带着自私,只会爱自己、爱自己所喜欢爱的,只有脱离了自己,才会爱上帝和上帝所爱的,才会爱自己所不能爱的。
接着,保罗论到下面7种爱的相互关系,即“相互的爱”。
1.爱是不轻易发怒(13:5)
“发怒”希腊文意为“急躁”,“心里不安”。“轻易发怒”在《中文和合译本圣经》的翻译不够准确,其实希腊文中没有“轻易”一词,加上这个词很容易使人误解,以为爱是可以发怒,只是不“轻易”发怒。
“爱是不轻易发怒”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不会发怒的人,爱,不是说我们从此不会发怒了,而是说即使我们被激怒的时候,也能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肉体随意发泄。爱是不发怒,不因别人的亏负而被激怒。
2.爱是不计算人的恶(13:5)
“计算”希腊文意为“记录”,“记在账簿上”。爱是不把别人的恶记在账上,待秋后算帐,或者思想如何报复对方,把账算清。爱是不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得罪铭记在心,是不计嫌隙,不图报复,不轻易把人看为恶人,不计算人的恶事,不存心加害人。
3.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6)
“喜欢”希腊文意为“欢欣”。“不义”指别人的错误、过失。“真理”就是合乎真理的行为,也可指善良、公义。爱是不因别人的过失而幸灾乐祸,喜爱合乎真理的事 。
人的爱多半是从感情出发的,固然爱是感情的一种表现,但是爱若只根据感情,那就是不完全的爱,是溺爱,是带着破坏性的爱,甚至从结局上看来,那根本就不能算是爱。许多基督徒都有一样保护自己的厉害武器,就是批评这个人没有爱心,那个人也没有爱心。这个人对我的愚昧不卖帐,那个人对我的犯罪生活不徇情面,又不肯给面子,这些人全是没有爱心。在教会中说这种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以为爱就是你跟我好,我跟你好,一团和气,你对我离弃主的道闭上眼睛,我也对你所作的恶事不说一言,这就是爱。这样的人实在应当好好的读一读“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这句话。爱是有界线、有原则的,上帝爱罪人,没错,但祂决不会爱罪恶,上帝怜悯迷失的人,但祂决不会包庇不在真理里的事。
有了“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的这条界线,才可以“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4.爱是凡事包容(13:7)
“包容”希腊文意为“遮盖”,“覆盖”。爱是对别人包容、包涵与谅解。爱是不揭人之短不宣扬别人的软弱。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
5.爱是凡事相信(13:7)
爱是对人不失去信心,不轻易用怀疑的眼光看人。更是相信上帝的权柄和管理,因而总是给人留余地,等候上帝的工作。
6.爱是凡事盼望(13:7)
爱是对别人不失去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总是看到事情的光明面。 是单单盼望上帝,相信上帝必赐恩典。
7.爱是凡事忍耐(13:7)
“忍耐”希腊文意为“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爱是在爱人的事上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到底。“忍耐”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的。
三、爱永不止息(8-12节)
林前13:8-13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林前13:8)先知讲道,说方言等属灵恩赐终究都要过去,但爱却永不止息。“止息”希腊文意为“跌倒”。爱之所以是最妙的道,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不可缺少的因素,那就是爱的价值——“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8)。这是爱的定义:真正的爱是持久不变的,如同旧约诗里的描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歌8:7)
哥林多人敬仰说预言、说方言的恩赐以及深层的属灵洞察力。没错,我们应该珍视上帝在恩典中所赐下的恩赐,但恩赐本身不会持续到永远,唯有爱可以永存。恩赐、知识、能力,这一切在我们眼中看为重要的东西,和爱一相比,都会黯然失色。恩赐、知识、能力,连同我们人本身都是有限的,无法存到永远。在永世里,我们面对面见主,还需要恩赐来服侍主吗?还需要知识来帮助我们认识主吗?还需要能力去作好主托付的工作吗?这都不需要了,因为一切“都成了”(启21:6 )。
这些现今我们以为宝贵的属灵的事,都是有限的,都将“归于无有”。“归于无有”希腊文意为“使荒废”,“使不发生作用”。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林前13:9-10)“爱是最妙的道”,保罗承认他现在对此也是知之有限,要待将来才能完全明白。接着,保罗用两个例子,即“孩子的比喻”和“镜子的比喻”,来阐明这个道理。
1.孩子的比喻
保罗用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来阐述有限与完全的不同。保罗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13:11)。人在孩提阶段,所讲的话像孩子,所思考的或对事物的理解像孩子,所推论的或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像孩子。成人之后,一切幼稚的话语、心思和意念都归于无有,“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当然,不是丢弃孩子的单纯,而是丢弃孩童的幼稚。
保罗指出,有限的事物将被取代,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的事情将彰显出来。现今不管我们有多大的恩赐,有多广博的知识,有多惊人的能力,不过仍然是孩子的事,不能拿它们来代替主,惟有主是无限的,是使人长大成熟的,到见主面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了。
2.镜子的比喻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模糊不清”希腊文意为“如同猜谜”。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等金属磨光制作成的,不像现在的镜子是用玻璃做的。那种镜子所反射的映像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对许多属灵的事知道的也极其有限,因此我们的恩赐也是有限的,不值得高举。
哥林多这座以铜镜闻名的城市的居民,必然特别欣赏保罗最后这个例证。他巧妙地将完全与不完全,比作铜镜中面容的“倒影”与直观的面容。这是他写信时所处的那个不完全时代与将来等着他的完全时代之间的对比。
保罗没有说明“那时”是什么时候,也没有说明将与谁“面对面”。“那时”可以理解为离世与主同在的时候,或者基督再来的时候;“面对面”可以理解为看见基督。在旧约中,这个短语有时用于指人亲眼看见上帝(创 32:30;出 33:11;士 6:22)。保罗说,到了我们亲眼看见基督的时候,那些属灵的事情就可以完全明白了。
保罗在第12节中两次对照并强调了“那时”和“如今”。这样就将只看“如今”的哥林多信徒的视线引向了“那时”。在前面,保罗也曾对工头,即属灵领袖们说:“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3:13),提醒他们要思想警惕“那日子”。并且保罗说:“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提醒他们要仰望主。因为“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最终,保罗说:“如今”,就开始做总结
结语(13节)
林前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保罗首尾呼应,以爱将常存,来呼应开头的最妙的道——爱。 “如今”希腊文意为“暂时”,“常存”希腊文意为“住”,“持续存在”,“留下”。保罗指出,他在上文所提及的那些属灵恩赐都消失之后,所剩下的只有信、望和爱。对于造就教会来说,属灵恩赐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爱。
这里所说的“常存的”不是说永远存在的,而是强调了这些是信仰生活的必须要素。信、望、爱是基督徒的三大属灵品德,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常常论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罗 5:1-5;弗 4:2-5;西 1:4-5)。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说:“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不住地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帖前5:8)
那么,为什么“信、望、爱”如此重要呢?保罗认为“信和爱”是基督徒的两大标志。他说:“因此,我既听见你们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弗1:15)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信”的关系。而信徒之间的关系则是“爱”的关系。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因听见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并向众圣徒的爱心……”(西1:4)他又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说:“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帖前3:6,帖后1:3)这也就是说听见他们有信心和爱心后,就承认他们已经是基督徒的意思。因此,我们向上帝要有“信心”,向邻里朋友要有“爱心”,而我们的“盼望”就应该放在“那时”,“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帖前1:10)
信、望、爱总是存在的,而且存到永远,历久弥新。信心将常存,因为即使在未来的荣耀中,人有限的信心仍要面对那无限的上帝。盼望也将常存,因为它能激励人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虽然现今人无法完全明白但将来终能知晓。这三样都常存,但其中最大的是爱。爱是信心的力量,是激发盼望的动力。
面对面见主的那一天,信心成了眼见,盼望成了事实,而我们将完全得着上帝儿子的生命,这生命的性情就是爱,因为“上帝就是爱”(约壹4:8),这爱永不止息。我们在地上时对主的爱,主会记念、数算。在永世里与主面对面时,我们仍旧可以继续爱主,主也不停息祂对我们的爱。在永世里,上帝爱我们,我们爱上帝,在荣耀丰富的彰显里,当中调和着爱,也充满着爱。“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