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安的悖逆与悔改
引言
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是父亲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祝我们当中的每一位父亲,节日快乐!根据教会的读经进度,本周我们读到了旧约《历代志下》9-13章,新约《哥林多后书》2-3章。今天我以《历代志下》12:1-12节的经文,与弟兄姊妹一起思想上帝的话语。我们祷告。
本章接续第11章,继续记录了罗波安的统治,但内容与前一章相比明显地不同。前一章描述的是罗波安顺从上帝的旨意而蒙受的祝福,本章则讲述他离弃上帝的律法而受到的惩戒。作者反复强调了示撒侵略的根本原因,就是罗波安和犹大百姓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以此提醒我们,好让我们引以为戒。
一、悖逆与审判(1-4节)
1.罗波安悖逆(1节)
代下12:1罗波安的国坚立,他强盛的时候,就离弃耶和华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随从他。
罗波安在位的前三年,内忧外患,所以表面上还能顺服上帝的权柄(代下11:4、17)。然而一旦国位“坚立”、“强盛”,他很快就走向了堕落。他认为没有上帝的律法也能实现太平盛世,便开始远离了上帝,“离弃耶和华的律法”、敬拜偶像(王上14:22-24),丢弃了上帝与亚伯拉罕和大卫所立的弥赛亚之约,百姓也跟着效仿。
王上14:22-24 犹大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犯罪触动祂的愤恨,比他们列祖更甚。因为他们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筑坛,立柱像和木偶。国中也有娈童。犹大人效法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赶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恶的事。
迦南人习惯在高处与大树下敬拜假神,而此刻犹大人却在效法他们“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筑坛”,又立起石头的“柱像”代表男神,立起“木偶”代表女神,国中也有娈童。
律法明令禁止这些恶俗(参申12:2-3;23:17),正是因为迦南人行这些可憎的事,才被上帝“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现在过了五百年,百姓经过了士师时代的教训、撒母耳和大卫时代的复兴、所罗门时代的荣耀,竟然又回到起点,效法被他们赶出的迦南人、重蹈灭亡的覆辙。他们不但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甚至“比他们列祖更甚”。
罗波安离弃了上帝的律法,也就是离弃了上帝,百姓们也跟从他。在三年之中,罗波安都谨守大卫和所罗门的道,但是时间过去以后,他就疏离了敬拜之路,离弃了上帝的律法。这是在犹大国坚立、罗波安强盛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当罗波安觉得王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谨守职分、以上帝为友;可是,当他自觉坚稳的时候,就不再敬虔了。正如《申命记》32:15所记:“但耶书仑渐渐肥胖,粗壮,光润,踢跳奔跑,便离弃造他的上帝,轻看救他的磐石。”又如《箴言》1:32的记载:“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愚人的兴旺,毁灭了他们自己。当人兴旺发达的时候,感觉不到危险的时候,他们会对上帝说:“离开我们吧”。
今天,我们也常常在患难中抓紧上帝,却在安逸中离开上帝。我们常常能处艰难,却不容易处安逸。在患难之日我们寻求上帝,安逸却使我们感到自负自满。患难可以催促我们寻求上帝,安逸却容易使我们忘记上帝。因此,当我们的事业“坚立”、生活“强盛”的时候,更要警醒祷告,留心持守信仰,免得“心高气傲,忘记耶和华——我们的上帝”(申8:14)。
以色列由于分裂成两个国家,被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也蒙受了羞耻。可是在犹大国内,他们仍有圣殿和王城,仍有大卫的家室,以及亚伦的家室。如果他们谨守职分,本可以仍然能够顺利亨通。但是,他们却离开了上帝。
百姓曾经“三年遵行大卫和所罗门的道”(代下11:17),现在却纷纷“随从”罗波安离弃上帝的律法。无论是北国还是南国,这一代人的迅速堕落都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都是在所罗门晚年“随从别神,不效法他父亲大卫诚诚实实地顺服耶和华他的上帝”(王上11:4)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上帝允许这样的败坏发生,好显明人的敬虔是不能长久的。
2.上帝的审判(2-4节)
代下12:2-4罗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因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华。示撒带战车一千二百辆,马兵六万,并且跟从他出埃及的路比人、苏基人和古实人,多得不可胜数。他攻取了犹大的坚固城,就来到耶路撒冷。
“得罪了耶和华”,原文是“对耶和华不忠”。当罗波安不忠于上帝的时候,上帝就不再派先知来提醒(代下11:3),而是直接让仇敌来管教。上帝迅速地使困难与灾祸临到他们,为的是唤醒他们,把他们带回到悔改的路上,否则,他们的罪恶之心很快就会顽梗刚硬了。这才是罗波安作王的第四年,他们就开始败坏自己。
犹大人刚一离开上帝,这个灾祸就临到他们。而且这灾祸是来自他们想不到的人:埃及人。在所罗门的时期,以色列还与埃及有着友善的通商往来。然而此时,埃及人来势如此凶猛,以至于犹大地内的城邑都被攻陷。
在11章里罗波安为了加强国防,在琐拉,亚雅仑,希伯仑建造了15个城邑,这都是犹大和便雅悯的坚固城。随后,“ 他在各城里预备盾牌和枪,且使城极其坚固。犹大和便雅悯都归了他。”(代下11:12)然而“罗波安的国坚立,他强盛的时候就离弃耶和华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随从他。”就这样,罗波安离弃了他的祖父大卫依靠、并告白说:“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的这位。那么,离弃耶和华的后果是什么呢?
他所建造的十五个城邑,就像被风吹散的糠秕一样都倒塌了。埃及军队势如破竹,扫荡犹大地,这显明了以色列所遭的侵犯,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因为以色列犯罪,得罪了上帝。这也让我们看到“君王不能因兵多得胜。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靠马得救是枉然的。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诗33:16-17)
“埃及王示撒”就是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首任法老舍顺克一世,曾经培植所罗门的敌人耶罗波安(王上11:40)。路比和苏基都是北非地区。有人认为路比人即衣索比亚人,苏基人就是利比亚人,古实人来自尼罗河上游地区,这些都是埃及的雇佣兵。这些多得不可胜数的仇敌,攻取了犹大的坚固城。
人若“离弃耶和华的律法”,再“办事精明”(代下11:23)也无济于事,再“坚立、强盛”也不能持久;罗波安苦心建造的“坚固城”(代下11:10),转眼就被仇敌“攻取”。
二、悔改与怜悯(5-8节)
1.罗波安的悔改(5-6节)
代下12:5-6 那时,犹大的首领因为示撒就聚集在耶路撒冷。有先知示玛雅去见罗波安和众首领,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离弃了我,所以我使你们落在示撒手里。’”于是,王和以色列的众首领都自卑说:“耶和华是公义的。”
“示撒带战车一千二百辆,马兵六万”横扫犹大地,夺走了所罗门一生积聚的财宝和荣耀。为免得犹大人还是不知道上帝的旨意,上帝差遣先知去告诉他们这个鞭责的意思。当犹大首领们聚集在耶路撒冷的时候,先知示玛雅奉上帝的旨意去告诉他们。先知示玛雅宣告:这是上帝在管教离弃祂的百姓。示玛雅所传达的旨意中明确指出了示撒入侵的根本原因,是犹大的君王和百姓违背上帝的诫命(参出20:1-17),崇拜偶像,举行外邦的宗教仪式等罪行而导致的(王上14:22-24)。上帝就是为了惩戒他们的罪行,利用以埃及和苏基以及古实组成的联军攻打了犹大。结果犹大的圣殿被破坏,百姓也遭受了苦难。他们败于埃及人手下,不是因为他们战事管理、进行得不好,而是因为上帝离弃了他们。表明上帝是公义的,不容丝毫的罪恶(参赛30:18;亚9:9;彼前2:23)。
人若“离弃”上帝,上帝必“离弃”人,这是上帝对摩西和约书亚的最后嘱咐(参申31:16-17),是大卫对所罗门的临终吩咐(参代上:28:9),也是在《历代志》中被反复强调的一条简单而清楚的属灵原则。在《历代志》中,百姓和君王被上帝管教,都是因为他们离弃上帝。因此,上帝的百姓不应该坐等《历代志下》7:19-22记载的审判到来,而应当紧紧抓住《历代志下》7:13-14的赦免应许,尽快“自卑”、悔改,免得被上帝彻底“离弃”。
听到示玛雅的话,王和百姓承认了自己的罪,自卑、悔罪带来一点生机。王和以色列的众首领说“耶和华是公义的”,可能是效法大卫(代上21:13),愿意接受上帝公义的审判,而不愿落在法老的手里,于是上帝答应使他们略得拯救。
上帝斥责他们的话,以及责罚他们的鞭,二者合而为一,都临到以色列人的身上。他们在上帝面前承认己罪,自卑,承认上帝的公义。但是今天的我们,却常常忘却了上帝的公义,因此很少在公义的上帝面前倾吐自己的不义,只是一味地强求上帝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应该在求上帝救自己脱离患难之前,明白“耶和华是公义的”。当我们面临逆境,处于上帝的责罚之下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如此:承认己罪,承认上帝的公义。责罚之中人有两个选择,或者在上帝面前谦卑自己,或者面临灭亡之局。
2.上帝的怜悯与管教(7-8节)
代下12:7-8 耶和华见他们自卑,耶和华的话就临到示玛雅说:“他们既自卑,我必不灭绝他们,必使他们略得拯救,我不藉着示撒的手,将我的怒气倒在耶路撒冷。然而他们必作示撒的仆人,好叫他们知道,服侍我与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别。”
在以色列人面前,“耶和华见他们自卑,耶和华的话就临到示玛雅说:“他们既自卑,我必不灭绝他们,必使他们略得拯救,我不藉着示撒的手,将我的怒气倒在耶路撒冷。”承认上帝的公义、接受上帝的惩罚之人,将要得到上帝的恩慈。在上帝面前谦卑的人,将要得到上帝的恩惠。上帝是多么愿意把恩慈向人显明。在困苦、逆境、苦难、磨练面前,我们的心若能谦卑,那么上帝的责罚就达到了良善的目的,这些苦难必被移去,其性质也必会不同。
“略”在希伯来语中,是“短时间”的意思,因此是指不拖延时间,立即拯救。“略得拯救”与“完整的拯救”相对而言,指“部分拯救”。也就是说,犹大的百姓不会全部被灭亡,部分人能够逃脱。事实上犹大的城邑被示撒占领,圣殿和王宫的珠宝被掠夺,但没有遭到全面的破坏。可见,上帝即便在惩罚自己的百姓时也不忘怜悯,不会完全放弃或抛弃他们(参哈3:2)。示撒的大军极其凶猛,攻城略地,耶路撒冷也马上要被攻陷。在敌人面前,以色列人还有什么指望呢?但是,上帝说,你只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伯38:11)。在上帝的斥责面前,即使最凶暴的力量,也奇妙地变为无力。上帝使以色列人在被灭亡的边缘得以被拯救。
当他们悔改时,上帝向他们显明恩慈,拯救他们免于灭亡,但是给他们留一些遗留的标记,使他们畏惧,避免他们再次叛离。“略得拯救”,表明百姓还必须体验罪的后果:“他们必作示撒的仆人,好叫他们知道,服侍我与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别”。他们嫌弃上帝的轭太沉重,现在他们却不得不仰人鼻息。《申命记》28:47-48说:“因为你富有的时候,不欢心乐意地侍奉耶和华你的上帝,所以你必在饥饿、干渴、赤露、缺乏之中,侍奉耶和华所打发来攻击你的仇敌。他必把铁轭加在你的颈项上,直到将你灭绝”。他们本可以欢欣喜乐地服侍上帝,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所以上帝任凭他们被敌人所践踏。(参结20:24-25)
若是没有最后的审判,虚谎的人就永远都不会有领悟上帝的公义的机会。因此,“人必说,义人诚然有善报。在地上果有施行判断的上帝”。(诗58:11)
服侍上帝的工作,与服侍任何别的相比,是多么轻省、容易、甜美。在顺服的道路上,不管我们会遇到什么艰难和险阻,都要比我们离弃职分、受上帝惩罚而遭的祸患要好过千倍万倍。律法的节制是难的吗?放荡无羁的恶果才是真正可怕的。
有人以为离开了上帝就可以自己“作主”,其实只不过是做了金钱、名利、世界、撒但和罪的奴仆。如果我们不甘心乐意侍奉上帝,上帝也会让我们体验一下服侍上帝与服侍外邦人的分别,在偏行己路的后果中真正认识罪的可怕,认识人的败坏,也认识上帝的公义和怜悯。
三、羞辱与教训(9-12节)
1.羞辱的后果(9节)
代下12:9 于是,埃及王示撒上来攻取耶路撒冷,夺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尽都带走;又夺去所罗门制造的金盾牌。
示撒的军队兵分两路,各自经过伯和仑和基列耶琳,在基遍会合,一起攻打耶路撒冷。犹大蒙受了耶路撒冷圣殿的财宝被掠夺一空的耻辱。上帝将所有的城邑,甚至连圣殿也都交给了示撒,任他破坏。自从大卫王将耶路撒冷定为他的首都,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上帝要让百姓知道,他们生活在上帝的仁慈统治之下,跟被外邦君王统治过着的残酷严峻生活,两者之间有什么分别。
这说明,外敌入侵时,如果没有上帝同在,那么再强大的国防也都如空中楼阁,无济于事。同时说明,象征上帝临在的圣殿如果名不副实,也会被遗弃。为此圣经警告我们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篇 127:1)又说若教会没有真信仰,上帝就会“从口中吐出去”(启3:16)。
示撒在进攻耶路撒冷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埃及文献记录他儿子献给埃及各神庙373吨金银,可能大部分都是从耶路撒冷掳走的。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的时候,用夺取的埃及金银建造了会幕(出12:35-36;35:22);所罗门一生“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传2:8),现在却全部都给了埃及法老,被用来敬拜埃及假神。
而上帝允许这一切发生,是要让百姓明白:祂看重的是人里面的实际,而不是外面的物质。人若没有寻求上帝的心,圣殿也救不了他们。
同样,我们若离弃上帝,从世界所得的,早晚会连本带利还给世界。人一生为自己、为子孙积攒财富,其实都是在为别人积攒。《诗篇》39:6中说:“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2.永恒的教训(10-12节)
代下12:10-12 罗波安王制造铜盾牌代替那金盾牌,交给守王宫门的护卫长看守。
王每逢进耶和华的殿,护卫兵就拿这盾牌,随后仍将盾牌送回,放在护卫房。王自卑的时候,耶和华的怒气就转消了,不将他灭尽,并且在犹大中间也有善益的事。
所罗门所造的是金盾牌,罗波安所造的却是铜盾牌。过去的金盾牌是“放在黎巴嫩林宫里”(王上10:17)向外国使节炫耀,现在的铜盾牌只在“进耶和华的殿”时使用,平时“放在护卫房”里收藏。虽然犹大王还要维持排场,但荣耀已经被上帝大大剥夺了。
所罗门死后不到五年,他的国度分裂、平安不再、百姓堕落,一生积攒的财富和荣耀也被埃及法老全部夺走。上帝藉着国度的分裂让我们看到,“智慧聪明、资财、丰富、尊荣”,没有一样能够长久,也没有一样使我们更加爱主、更加顺服上帝。所罗门娶了法老的女儿,新的法老却夺走了他的一切。人所倚靠的权势,不是转眼消失,就是成为自己的网罗。上帝藉着这样讽刺的一幕告诉我们:“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118:9)。
罗波安离弃耶和华的律法,丢弃弥赛亚之约而自高,想要依靠自己力量来得救的结果就是“铜盾牌代替那金盾牌”的衰退。但是上帝没有完全灭绝他们,反而使他们略得拯救,这是上帝因看到罗波安的自卑而施的怜悯。
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地彻底地悔改,不久之后,他们就又偏离上帝。因此,在他们身上,仍要有耻辱的标记。不过,这里记述到:“在犹大中间也有善益的事”。在敬虔的方面。在他们中间,有良好的服侍,百姓,家庭。在败坏和堕落的时代,若仍有余民行良善的事,那就是一样极大的安慰,这是以色列的希望所在。在繁荣的方面,当他们的城邑被埃及人攻取时,肯定到处都是荒凉。但是现在当他们自卑、悔罪以后,各方面的事情开始渐渐好起来。
所以,即使当事情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尽善尽美地发展时,我们也应当有着感恩之心。因为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好于我们自己所配得到的了。无论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之下,我们都应当承认、看见上帝的良善。
以色列的首领自卑、认罪,承认上帝的处罚是公义的,上帝就减轻对他们的责罚。当“王自卑的时候,耶和华的怒气就转消了,不将他灭尽,并且在犹大中间也有善益的事”,“并且在犹大中间也有善益的事”,可译为“并且犹大中间也出现好的形势”。这是提醒被掳回归的百姓:人什么时候悔改都不迟。可见,上帝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百姓的“自卑”。
此时,我们也许会想起恶名昭彰的亚哈王听了上帝的警告之后,“ 就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卧也穿着麻布,并且缓缓而行。耶和华的话临到提斯比人以利亚说, 亚哈在我面前这样自卑,你看见了吗?因他在我面前自卑,他还在世的时候,我不降这祸。到他儿子的时候,我必降这祸与他的家”的话语。(王上21:27-29)
我们的上帝是多么愿意我们能够在祂面前谦卑,单单地寻求祂自己呢?只要我们向上帝靠近一步,上帝就靠近我们十步。只要肯悔改,永远不会太迟,即使你受上帝惩罚才悔改,上帝仍会怜悯。不管我们以前做过什么,上帝都愿意与我们相交。你现在是否因犯罪而挣扎不安?认罪、谦卑,上帝的怜悯之门就必向你敞开!
结语
《历代志下》 12:13-16总结了整个故事,罗波安自强。他的王位看起来终于巩固。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七年。“就是耶和华从以色列众支派中所选择立祂名的城”,然而,他离圣殿很近,但是他的心却离上帝很远。罗波安虽然起初遵行上帝的道三年(代下11:17),但后来却离弃上帝、得罪上帝。罗波安虽然经历了上帝的惩罚,但依旧没有端正信仰态度,他不顾上帝的禁止,多次发动兄弟间的战争,并不在意上帝的命令,因此他的统治被定为行恶。
在外表上,他没有完全离弃上帝,但他是行恶的,因为他没有预备自己的心、没有倚靠上帝、没有寻求上帝。他轻看自己的信仰,因为他的心思就不在上面,他的心里也没有稳定的决心和心志。他开始作王的那三年表现出的那一点良善,很快就像晨曦的云雾飘散无踪了。他行恶,因为他从未真正在心中立定心意要行善。那些在良善之事上摇摆不定、朝三暮四的人,不会有坚定、敬虔的信仰,因而只会成为撒但手中的掠物,走向罪恶与灭亡。
在人看来,罗波安并没有坏得那么彻底,一生也不都是在做恶事,也曾自卑悔改。他并没有陷入极端的堕落之中,没有变得像亚哈或玛拿西那般邪恶,我估计罗波安视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做得不错呢!
但上帝的评语却是“罗波安行恶”,因为他不顺服上帝的律法、不忠于上帝、“不立定心意寻求耶和华”。罗波安的不忠与没能顺服上帝的话语以及没有寻求上帝的旨意,使他成为第二个扫罗(参代上10:13-14),这就是上帝眼中的“行恶”。我们应该留意的不是人的评语,而是上帝的评语。上帝所希望和要求的就是人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寻求上帝(撒上7:3;诗9:1;19:2;耶24:7)。新约同样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太6:24)以及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太22:37;路10:27),可罗波安明显没有做到。
“罗波安行恶”,这就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他并没有成就任何持久的事情。罗波安的故事以他与耶罗波安的冲突开始,也以他与耶罗波安的冲突结束。罗波安在位期间并没有带来美好的改变,罗波安得到了权力和财富,活到58岁,并与他的王家列祖一同葬在耶路撒冷,但他为上帝成就过什么事情呢?一点也没有。上帝乐意帮助罗波安,在他有需要之时,上帝藉着先知传话给他。当罗波安谦卑自己时,他蒙上帝赦免,上帝的烈怒并没有倾倒在他身上,没有把他从王国中除掉。但是,他的一生是以一个何等恶劣的墓志铭作为总结——他存活过,但他却只是很平凡地度过一生!因此,我们从罗波安的一生学到的功课是:我们永远不应以成为一个“平凡”的信徒而自满自足。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向下滑倒的趋势——除非上帝介入以及拯救我们。从大卫到所罗门,再到罗波安等人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大卫绝不准许百姓拜偶像,所罗门容许拜偶像的恶习在王宫内发生,罗波安容许拜偶像的恶习在整个国家中滋长,这是一个慢慢向下流的旋涡。
从南北两国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与大卫家无关的耶罗波安行恶,大卫家的罗波安也照样“行恶”。因此,大卫之约不可能倚靠人的敬虔和努力来成就。离弃圣殿的北国得罪上帝,拥有圣殿的南国也照样得罪上帝。因此,大卫之约也不可能倚靠人的宗教礼仪和规条来成就。唯一能成就大卫之约的不是人,而是上帝自己:祂“亲口应许”,也必“亲手成就”(代下6:15)。
在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试探出现使我们离弃上帝,又冲击着我们弱小的心灵。稍一不慎,我们便会落入忘记上帝的光景中。面对这种试探,最好的方法莫如常存谦卑、悔罪的态度,好叫我们不致自以为义,招致上帝的惩罚和管教。其实,我们应更积极寻求上帝的面,好让我们行恶的心得以减至最微,求主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