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0月11日:马太福音15-17章辅读

2023-10-0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0-1马太福音辅读.jpg



马太福音


第15章音频朗读:


第16章音频朗读:


第17章音频朗读:


第15章辅读

表里一致(十五1~20节)


洗手的争论(1~2节)


这几个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可能是应加利利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邀请,要窥探和审查耶稣的所作所为。“古人的遗传”是指历代著名文士对旧约律法所作的阐释、补充与引申,是法利赛人严格遵守的口传律法。根据摩西的律法,祭司必须先洗涤手脚才可进圣所供职。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将这原对祭司的吩咐推广至百姓的生活上去,而饭前洗手的规定,就是其中一种用来洁除礼仪上的污秽的方法。


耶稣的驳斥(3~9节)


耶稣指摘他们只顾恪守遗传,而使人违背了神的诫命。根据古人的遗传,许愿的律法比孝敬父母的律法更重要,所以在名义上献了给神的财物,便不能作其他用途,甚至连供养父母也不能例外。其实他们的教导是出于假虔诚,根本违反了神的旨意;这正应验了先知以赛亚指摘他同时代的人的说话。


污秽的来源(10~20节)


耶稣郑重说明,真正的污秽并非由食物而来,乃是由人内心的恶念而来;真正拦阻人的并非礼仪上的不洁,而是道德上的不洁。“凡栽种……拔出来”这句话,指出凡不属于神的人,自然要摒诸天国的门外。法利赛人故意对真理视而不见,结果只会导人于迷途。


耶稣不是一个盲目反对传统的人,因为传统未必全无可取之处。祂所指责的,是那些因要沿袭传统而失却敬虔之真正意义的人。徒具敬虔的外表,但失去敬虔的内心,这就是假冒为善的表现。在你的日常生活和教会生活中,有否犯上这方面的错误?你曾否以敬虔为理由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祈祷:求主助我做一个表里一致的信徒。


胜过考验的信心(十五21~39节)


迦南妇人求助(21~28节)


推罗和西顿位于加利利以北,是地中海旁边、腓尼基境内的市镇;当时的推罗、西顿和腓尼基的人,都被称为迦南人。“大卫的子孙”是指弥赛亚。从耶稣对门徒的答话中,可知门徒原先是提议耶稣照那妇人所求的给她,然后打发她离开。耶稣却有意试验她的信心,于是以谐谑的口吻来跟她交谈。按照犹太人的标准,外邦人只是狗,是不洁净的;“不要……狗吃”这句话,指出神的儿女既是犹太人而不是外邦人,所以只有犹太人才有优先的资格领受弥赛亚所赐的恩典。妇人虽明知自己是不配得恩典的外邦人,但她仍然对耶稣存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因此,她的女儿立刻得着医治。


凭着信心来到主面前的人,祂总不会丢弃任何一个。有时我们的祈求迟迟未蒙垂允,可能是由于祂要藉此熬炼我们,看看我们的信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都学习以坚定的信心来寻求主。


医治病人(29~31节)


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这时正取道外邦人聚居的低加波利境域。祂深切顾念人的软弱和痛苦,故使每一个在疾病折磨下的人都得着奇妙的医治;神丰盛的慈爱再次向人表露无遗。“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这句话,也表明在这地方居住的都是外邦人。蒙恩的外邦人尚且晓得归荣耀给神,我们身为神的儿女,岂不更应时常因着经历神的恩典而向神献上感谢和颂赞!


四千人吃饱(32~39节)


“筐子”是外邦人经常采用的绳制器具,容量比五饼二鱼的神迹中提及的“篮子”为大。马加丹可能在加利利海的西面。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多个神迹,都是向外邦人施行的,显明神的福祉和恩惠,同样临到外邦人身上。


祈祷:求主助我越过困难去观看祢奇妙的作为。──《新旧约辅读》


第16章辅读

防备错谬(十六1~12节)


求显神迹(1~4节)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原属两个不同的党派,平时由于政治和神学立场上的分歧而甚少接触,但在反对耶稣的事上却是同声同气、臭味相投。法利赛人一向认为耶稣行神迹是靠着魔鬼的力量,这次他们要求耶稣显个神迹,以证明祂的确是从神而来。耶稣指责他们只晓得从天色预测气候的变化,却看不出祂的神迹和教训都是来自神。祂再次声明,在这个对神叛逆和不忠的世代中,约拿的神迹是他们唯一可见的记号。


耶稣每一次施行神迹奇事,都只是为叫神得荣耀和叫人得益处,藉此把有心寻求的人带到神面前;然而,对于那些顽梗不信的人,神迹不但不能再在他们的生命中起作用,反而可能会成为他们进一步攻击的把柄,所以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我们要凭着信心来过每一天的生活;看见后才信的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酵与饼(5~12节)


犹太人通常以“酵”来比喻罪恶的影响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错谬的教训和虚伪的宗教生活。门徒只懂得从物质的层面去领会耶稣教训的意义,他们以为耶稣是在指责他们没有带备足够的食物,于是耶稣向他们重提五千人和四千人吃饱的神迹,并且指出为肉身的需要忧虑是多余的,因为同行的主必定会供应一切。


门徒的反应显示,他们虽已跟随了主一段时间,也曾看见不少神迹、聆听不少教导,但他们对主的认识和信靠仍然相当肤浅。我们也当自我反省,看看有否落在门徒的景况中。此外,我们还要学习仔细思想和切实遵行主的话,这样,我们对祂的认识才会不断地加增。


祈祷:主啊,我愿更多思想和遵行祢的话,更深经历祢的可靠。


彼得的认信(十六13~20节)


耶稣和门徒快要结束他们在加利利边境东北一带的行程时,来到分封王腓力所管辖之地区的首都凯撒利亚.腓立比城。耶稣特意向门徒发出有关祂身份的问题,为要考验他们对祂的认识。从彼得的答话里,我们可以看见他对主的认识比以前是显著地增加了。较早时门徒可能已认为耶稣是弥赛亚,但他们对弥赛亚的观念和期望似乎与其他犹太人没有多大分别。此刻彼得认信的内容,显示他对弥赛亚的概念已有修改,他不仅承认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并且更进一步认识祂是神的独生儿子。


耶稣对彼得的答案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天父所给予的指示,还称赞彼得是个有福的人。“西门.巴.约拿”即约拿(或约翰)的儿子西门;“属血肉的”是指脆弱的、有限制的人类。“彼得”与“磐石”两个字,在希腊文的读音很相似,而在亚兰文中更为接近。“教会”原意是指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会众;耶稣所要建造的普世性“教会”,并非建基于彼得身上,而是在他所承认的信仰上。“阴间的权柄”就是魔鬼的恶势力;“钥匙”是权力的象征。“捆绑”与“释放”是犹太文士的术语,用来宣告“禁止”和“准许”之用;这处却是指在福音里的饶恕和教会应有的管教上。彼得日后所发出的宣判,在有神的指示作为背景的大前提下,于天国里将获承认。其实,耶稣在这里赋予彼得的权柄,祂在稍后也同样赋予其他门徒。


今日的教会仍然拥有主昔日所赋予的权柄:在传福音时向接受的人宣布“释放”,向拒绝的人宣布“捆绑”;在执行纪律时也是如此。然而,权柄总不能离开责任,作为教会的一分子,努力传扬福音和持守真理的见证,是我们绝对不能忽略的本分。


祈祷:天父,求祢赐下启示的灵,使我认识祢更深。


预言受难(十六21~28节)


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认信,在耶稣的工作上划下了一条分界线,“从此”是指祂开始向门徒谈及自己受难的使命。“长老、祭司长、文士”是犹太人最高的民事宗教法庭的成员。这时的彼得虽然已对弥赛亚的观念有新的理解,但他仍未能接纳弥赛亚要受死的事实,因为按照犹太人一贯的想法,耶路撒冷应该是弥赛亚登基的所在地,而绝不是祂受辱的地方。耶稣觉得彼得的规劝是旷野试探的重现,而彼得无意中成了撒但利用的工具,意图引诱祂离开父神的旨意,以其他方法去完成弥赛亚的使命。“绊我脚”原意是“使我陷入网罗”。“体贴人的意思”基本上是指依循人性害怕受苦的心态。


耶稣自己既要在肉身受苦,祂的门徒也不能逃避相同的命运。“十字架”是罗马政府执行死刑的刑具,死囚须亲自背负十字架的横木前赴刑场。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已不可能再有“自我”,也要与一切个人的利益、希望和雄心永别。同样,耶稣教导所有跟随祂的人,要学习舍弃自己,并且预备为祂受苦;因为那些只会顾惜肉体生命、追求物欲享受的人,即使赚得全世界,最后也必一无所有;然而,那些因跟随主而舍弃肉身生命和享受的人,却要得着永恒的生命。“没尝死味以前”是指离世之前;“看见……国里”可以指“看见人子权力的彰显”,而稍后的登山变像可能是这话应验的事例。


在现今的世代中,有不少信徒仍然深被罪恶世界所吸引,以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满足,以致在跟随主的事上犹豫不决、随波逐流。你的景况又如何?你是否一个体贴主的心意、按照祂所定的标准跟随祂的信徒?


祈祷:求主赐我愿为祢受苦的心志,助我每天背十架跟随祢。──《新旧约辅读》


第17章辅读

登山变像(十七1~13节)


耶稣带同祂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上了“高山”,然后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高山”可能是指加利利的他泊山,或是亚比利尼境内的黑门山。这件事发生在彼得的认信、以及耶稣向门徒宣告自己将要受死和复活以后,是要藉此来证明祂所说的话的意义。耶稣这次变像和祂复活时显现的形像,其实极为相似。“摩西”和“以利亚”分别代表律法与先知的权威;他们的显现并与耶稣谈论,暗示旧的律例现正被新的律例取代。


彼得的说话可能并没有特别的用意,因为根据马可的记载,当时门徒非常惧怕,根本不知道应说什么话。发光的云彩是旧约时代神同在的表记。“这是……喜悦的”这句话,指向耶稣受洗时天上的声音,暗示祂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和受苦的义仆;“你们要听他”则暗示耶稣的身分超越摩西和以利亚,并且是预言中像摩西的那位先知。在耶稣快要完成祂在世的任务时,父神再一次表明对他的满意与喜悦,正如在他即将开始工作时一样。耶稣不愿意在时机未到之前表明自己的身分,是要避免引起政治方面虚假的盼望。


犹太人根据玛拉基先知的话,认为以利亚会在神的审判日未到前,以神的先锋的身分重返人世。施洗约翰既是耶稣的先锋,从职事的角度来看,他便可以称为预言中那要来的以利亚。“复兴万事”基本上是指为弥赛亚预备道路。


耶稣的一生,都是以遵行父神的旨意为依归,就算要面对苦难,也毫不退缩。今天神的心意是要我们听从主耶稣的吩咐,以祂作为学习的榜样,好叫我们的生活能够蒙祂悦纳。


祈祷:神啊,教我做一个在祢眼中看为顺命的儿女。


责备小信(十七14~23节)


门徒的失败(14~21节)


当耶稣还在山上的时候,有人带了他那患癫痫病、且被鬼附身的儿子到祂的门徒那里,要求他们赶逐污鬼,可是他们却无能为力。幸而这位做父亲的没有因门徒的失败而灰心,他把孩子直接带到耶稣跟前。人所能提供的帮助往往是很有限的,惟有全能的神能够为我们成就大事。


慈爱的耶稣从来不会讨厌需要衪帮助的人;然而,祂却为门徒的软弱感到忧伤。“这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可能是暗指众门徒说的,因为他们虽然与耶稣相处了一段颇长的时间,但他们仍然无法运用耶稣在较早时赐给他们赶鬼的权柄。


耶稣其后解释门徒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信心的缘故。“芥菜种”是犹太人所知最小的种子,但长大起来的芥菜却可高达十尺。耶稣藉此指出,门徒只要对神存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即使小如芥菜种,也能成就神迹奇事。门徒或许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赶鬼的权柄和经验,可以随意加以运用,便忽略了信靠神,也没有恒切的祷告禁食,来向神支取争战的能力。在这情况下,他们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会遭遇困难如同大山拦阻前路,也要面对大小的抉择,我们若单凭以往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无非是倚靠自己,结果只会徒劳无功。我们要信靠神,并且藉着恒切的祷告,将我们的需要带到衪面前,衪必会为我们挪开阻碍,引导我们稳步向前。


再预言受难(22~23节)


耶稣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提醒门徒身处的危险;这对那三个曾目睹衪的荣耀,可能已得意忘形的门徒尤为重要。


祈祷:求主助我凭信把难处带到祢的施恩座前,等候祢施展作为。


缴纳殿税(十七24~27节)


耶路撒冷的圣殿,需要颇大的经费来维持其正常操作,例如:每天早晚两次的献祭、祭司们的衣袍饰物、圣殿的维修保养等,无一不需要金钱支付。因此,根据律法规定,每一个犹太男子,在年满二十岁以后,每年必须缴付犹太币值半舍客勒,以维持圣殿的经费。“丁税”即上述按人头缴付的圣殿税;“关税”则指对货物的税款。


本来耶稣和门徒是不必缴付圣殿税的,因为地上君王的家属既然不须付税,所以作为神儿子的耶稣,以及作为天国一分子的门徒,也不须缴付殿税。然而,耶稣为了避免给人中伤的机会,以为衪藐视神的律法,所以答应缴交税款。鱼口中的“一块钱”,原文是指一个希腊银币,相等于犹太币值的一舍客勒,刚好足够缴付耶稣和彼得两人的殿税。


这件事给予我们两方面的教导。首先,信徒虽然拥有天国子民的身分,但他们仍要尽上地上国民的本分。政府既是从神领受权柄的,是神的仆人,在地上代表神罚恶赏善、维持法纪,信徒便应当合作和服从。作基督徒和作好国民两者是携手并行的;那些逃避良好公民责任的基督徒,并没有遵照主的榜样而行。


其次,信徒不应作出任何会绊倒他人的事情。信徒虽有自由可做任何不违反圣经真理的事,但仍要顾及对他人的影响。若果我们所做的事会引起别人误会,会使别人跌倒,或会拦阻未信的人到主面前,我们便要为着别人的缘故放弃自己的权利,正如我们的主所行的一样。


祈祷:求主助我反省自己每天的生活,是否行在祢的心意中。──《新旧约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