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0月12日:马太福音18-20章辅读

2023-10-0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0-1马太福音辅读.jpg


马太福音


第18章音频朗读:


第19章音频朗读:


第20章音频朗读:


第18章辅读

天国里谁为大(十八1~11节)


小孩的样式(1~5节)


门徒对在天国里的名次排列一事,表现得非常关心,耶稣却指出他们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否则不但不能在天国里为大,且更不能进入天国。从耶稣这“回转”的吩咐中,可知门徒对天国的真理仍然欠缺深度的认识;除非他们完全改变过来,否则只会离开天国越来越远。“小孩子的样式”是指谦卑、顺服、受教、信靠等特征。在属灵的领域里,一个真正伟大的领袖,并不是追求一己利益、实现个人野心的人,而是愿意谦卑舍己、服事别人的人。


小孩子的生命所表现的特征,是我们应当时刻追求和实践的美德。何时我们越觉得自己重要,何时我们就越背向天国,惟有当我们自知灵性贫乏,在神面前无可恃赖时,我们才可以领受天国的福气。让我们从自满和骄傲的景况中回转,做一个像小孩子的天国子民。


严厉的警告(6~11节)


“信我的一个小子”是指年幼的门徒;“大磨石”是由驴子推动、用来磨麦的大圆石。耶稣指出引诱别人跌倒的罪是十分严重的,那个人必不能逃避严厉的惩罚,倒不如自己肉身受处决更为易受。同样,任何足以使自己跌倒的事物,信徒都要付代价与它断绝关系,免被拖累沦亡。“地狱”一词,被借喻为恶人死后受永刑的地方。耶稣还向门徒强调,每一个信徒在神眼中都是尊贵的,他们都有天使受神差遣替他们服役、看顾和保护他们。


生活在一个被罪恶污染的世界中,我们的责任是要除去绊脚石,而不是把它们放在别人的路途上,我们自己也当加倍对付罪恶,不容罪恶玷污我们的生命。


祈祷:求主光照我,使我能认识自己的本相,以致能更谦卑投靠祢。


挽回失落者(十八12~20节)


迷羊的比喻(12~14节)


耶稣用这比喻来重复强调神怜爱失落的人。牧羊人如何以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寻找一只走迷了路的羊,同样神也乐意挽回软弱迷路的人。


对待犯错者(15~20节)


耶稣在这里说明对待犯错的肢体应采取的步骤:


1.当看见弟兄犯错时,信徒有责任私下指出弟兄的错处。“得罪你”这句话,在一些可靠的古卷中是“犯了罪”。不理会肢体所犯的错,这并不是信徒应有的态度。若那弟兄愿意悔改,就要把他从罪中挽回过来。


2.倘若那弟兄不接受劝告,便可以联同一两个人去加以规劝。“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是根据摩西律法中,有关处理诉讼所需的见证人数目。到目前为止,还未至要公开指摘的阶段。


3.若犯错的人冥顽不灵,信徒便应向人公开他所犯的错。“教会”指地方教会的会众;“看他……税吏”即把他逐出教会。然而,从耶稣对待外邦人和税吏的态度来看,我们还有责任继续劝导他悔改,然后把他带回教会去。


教会是一个圣洁的团体,是不能姑息罪恶的,因为罪恶具有传染力,会影响全教会。然而,教会执行纪律的动机必须出于爱心,希望犯错的人能切实悔改,这样才可以达到惩戒的真正目的。


根据耶稣的教导,教会所作出的判决,是得到属天认可的;同时,祂日前赋予彼得的权柄,现在也赋予其他的门徒。


祈祷:求主将祢的爱倾注在我的心中,使我晓得爱顾失落的人。


无限的饶恕(十八21~35节)


饶恕的次数(21~22节)


根据犹太拉比的教训,一个人应当饶恕他的弟兄三次。因此,彼得那饶恕一个连续犯错七次的人的建议,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忍耐的态度;然而,耶稣的答覆却是要无限的饶恕。“七十个七次”(或作七十七次)是无数次的意思,表示要无限量地从心里饶恕得罪自己的人。


恶仆的比喻(23~35节)


这比喻可能是以希律安提帕的皇宫作为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欠了主人一千万银子的仆人,必定是王的重要臣宰,因为没有其他仆人可以欠上这么大的一笔债项。“一千万银子”原文是一万“他连得”,相等于六千万“得拿利”(或译作“钱”);当时的工人一天的工资约为一“得拿利”(即一“钱”银子)。这仆人向主人许下的诺言是不能兑现的,因为他根本无可能偿还这么大笔的款项;然而,主人由于他的苦苦哀求而动了慈心,愿意把他所欠的豁免了。可是当他一从宫中出来,便立刻追讨那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的债,并且因他无法偿还而把他下在狱中。“十两银子”原文为一百“得拿利”。当王知道这件事之后,便取消豁免这仆人还款的决定,还待他像他待自己的同伴一样。


耶稣藉这比喻来说明,信徒既已蒙天父白白赦免弥天的罪债,我们也应宽大地饶恕得罪自己的肢体。


神对人类的饶恕,是祂爱我们的具体表现。我们原本都是犯罪背弃神的人,理应接受永远的惩罚,但神甘愿让祂的儿子承担我们一切的罪债,使我们的过犯得完全的赦免。神既这样待我们,我们也当同样待我们的弟兄;何况弟兄无论怎样亏欠我们。在程度上总不及我们对神的亏欠大,我们又怎能不肯从心里饶恕他们?


祈祷:求主助我以爱代替仇恨,以饶恕代替积怨。──《新旧约辅读》


第19章辅读

离婚的问题(十九1~12节)


婚姻的原意(1~9节)


这次辩论发生于比利亚境内;“离开……河外”是指耶稣当时正取道约旦河东的比利亚往犹太地去。


犹太拉比根据摩西的律法(参申二十四1),一般准许人休妻,但对于准许的理由,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这只限于有关淫乱的事,有些却认为包括任何令丈夫不悦的事。耶稣的立场乃建基于神创立婚姻制度的最基本原则──婚姻是长久的,人不能随意将之终止。摩西律法容许离婚,不过是由于人心硬而神容忍人的权宜措施,除非妻子不贞在先,否则丈夫休妻另娶,或被休的妻子另嫁,都违反了神创立婚姻的原有旨意而犯了奸淫的罪。


耶稣对离婚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纠正了不少犹太人的误解,将神创立婚姻的神圣旨意清楚申明;另方面也把妇女的地位相应地提高。在当时犹太人的思想中,根本完全没有“凡休妻另娶就是辜负妻子”的观念,因此,耶稣指出丈夫要忠于妻子,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起来。


我们今天同样活在一个漠视婚姻关系的社会中──未婚妈妈、试婚、同居、婚外情、同性恋、轻率离合等情况,真是无日无之。信徒应回到神创立婚姻的神圣旨意中,持守真理的原则,成为这污秽世代中的圣洁见证。


独身的讨论(10~12节)


耶稣指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过独身生活的,只有那些蒙神赐恩能够领受的人,包括先天(生来是阉人)或后天(被人阉的)性无能者,以及为了专心一意投身事奉主而自愿不结婚的人。


祈祷:主啊,我愿在凡事上以祢的旨意为依归,荣耀祢的圣名。


财富与天国(十九13~30节)


贫穷常会驱使人到神面前,因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祝福小孩(13~15节)


耶稣再一次趁着有小孩子到祂面前的机会,向门徒重申像孩子般单纯的信心、谦虚和倚靠,是进入天国所不能缺少的条件。


财主进天国(16~26节)


这个有财有势的少年人来见耶稣,询问赚取永生的门径,这是由于当时的犹太人,认为履行某些特别的善事便可以得到永生。“永生”与“天国”的意义相同,进入永生就是进入天国。耶稣的答覆暗示祂自己就是有神性的那一位,并且指出人若靠着神的力量去彻底遵行祂的旨意,自然可以进入天国。那少年人虽然声称自己在律法上是无可指摘的,但从耶稣吩咐他要变卖所有赒济穷人的这事上,可见他过去其实只是在遵守一连串的规范,却未能完全满足“爱人如己”的丰富涵义。“你……跟从我”这句话,乃暗示惟有自知灵性贫乏而委身信靠耶稣的人,才可以得着永生。


当少年财主忧愁地离开后,耶稣告诉门徒,除非神开恩怜悯,否则那些只知倚靠财富而不肯倚靠神的人,很难进入神的国。“骆驼穿过针的眼”是夸张的用法,表示“不可能”的意思。


财富本身并不是一种罪恶,但它却会把人的心束缚在今生的事上,也会造成一种虚假的倚靠,我们若看重物质的享受过于灵命的追求,至终只会失去更有价值的永恒福气。


跟从主的赏赐(27~30节)


对门徒来说,他们不单可以承受永生,还要承担天国里的重任,审判和统治神的百姓。同时,凡撇下所有跟从主的信徒,在今生必定一无所缺,并且日后得着永生。虽然依世俗的标准来看,富有的好像比贫穷的居前,但天国的标准却是完全不同的。


祈祷:求主时刻校正我的人生目标,叫我晓得以永恒的事为重。──《新旧约辅读》


第20章辅读

葡萄园的比喻(二十1~19节)


园主与工人(1~16节)


巴勒斯坦地的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的,之后不久雨季便来临;若收成的工作赶不及在雨季来临前完成,葡萄就会腐烂。同时,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经济相当不景气,失业率很高,所以即使在收割的季节,仍有大批散工可以随时雇用。


葡萄园的工作从日头初升便开始。园主雇人的时间是“清早”(上午六时)、“巳初”(上午九时)、“午正”(中午十二时)、“申初”(下午三时)及“酉初”(下午五时);他只跟第一批工人讲定工资,为日薪一钱银子(即一“得拿利”),而按照当时的习惯,薪金是在当天发放的。


“晚上”(黄昏六时)发薪的时候,工作了十二小时的工人以为自己必定可以获得较多的工资,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主人把全薪发给迟雇的工人,完全是出于他的怜悯与慷慨。这些工人虽然有大半天的时间游手好闲,但只是出于无奈,而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犯错。他们也需要与其他工人一样,养妻活儿,维持生计。况且,园主按议定的薪酬发给早雇的工人,并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红了眼”就是嫉妒的意思。


这比喻的重点是强调家主的慷慨,突出神国度里的恩典;神能够凭自己的主权,将恩典白白地赐予有需要的人。耶稣还可能用这比喻提醒门徒,不可因着自己的牺牲而自恃有功,轻看他人,以致不愿与人分享天国的福气。神所欣赏的,是那些存着感恩的心、而非索取报酬的心去事奉祂的信徒。


预言受难(17~19节)


这是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内容比前两次更加详细,并且提及被交给外邦人和受各种凌辱的情况。


祈祷:感谢主,因我今天所有的一切,完全是出于祢的恩典。


谁坐左右(二十20~28节)


福音书的作者记载这次门徒争大的事,是紧接于耶稣向门徒预言受难的,其目的明显地是要指出,当时门徒的心实在与他们的主相距得很远。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向耶稣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他们兄弟二人本身的期望,他们至今仍未明白耶稣受苦的意义,以为耶稣快将以弥赛亚的身分获取政权,所以要求得着最尊贵的地位。“杯”这个字在旧约中常用来指神所命定的苦难和刑罚,这里是指耶稣的死。雅各和约翰公开表示他们愿意分尝这杯,虽然他们这时并不明白自己所求的和所说的是什么,但后来他们果真分别为主殉道或受逼迫,正如主所说的一样。至于谁坐左右的问题,耶稣指出祂自己既为神的儿子,尚且完全顺服遵行父神的旨意,祂的门徒岂不更应乐意接纳神所分派他们在天国里的地位么?


这两兄弟的请求引起了其他门徒的不满,原因不是由于他俩对耶稣的使命产生误解,而是由于他俩在争大的竞赛中偷步,比其他人抢先提出这项请求,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得着这尊贵的地位。  


耶稣随即教导他们“为大”的道理。在世人的眼光中,向人发施号令就是为大的标记;然而,在神的国度里,谦卑服事别人才是真正的荣誉。正如人子取了奴仆的样式,到世上来服事人,并且为人类的罪孽舍身流血,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使人得以与神和好。


天国子民的领袖与世人的领袖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崭新的价值观念。我们得重新思想“为大”的意义,也要为我们对神和对人的服事,重新订定行动的动机和方向。一个越体会主心意的信徒,必越能领会服事的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真谛。


祈祷:主啊,求祢在我的心中,刻下祢圣洁、谦卑的形像。


瞎子得医治(二十29~34节)


耶稣和门徒离开耶利哥城后,便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段路程,当时有很多加利利人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所以“有极多的人跟随祂”。


那两个坐在路旁的瞎子,必定曾听闻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因此,当耶稣一经过他们那里,他们就立刻抓紧机会向祂呼求。其实,人生中有许多重大的抉择,都是需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作回应的,若果我们容让时机白白溜走了,事情便会被搁置下来,最后只会什么也做不成功。要紧记抉择有时、行动有时。


瞎子们的呼喊声可能影响群众不能清楚聆听耶稣的说话(按照当时的风俗,犹太教师往往趁着走路时教导四周的人群),所以“众人责备他们”。然而,他们并没有沮丧,反而越发高声叫嚷,务使自己的呼求能够达到耶稣的耳中。在寻求神的事上,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坚定不移、不易灰心放弃的态度。


瞎子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表示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但是当时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只是一位政治性的君王,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统治。虽然他们对耶稣的信心还未完全,神的怜悯仍然临到他们身上。耶稣作出一连串行动──站住、垂询、抚摸医治,把神对人痛苦的体恤,以及神无比的能力,完全地彰显出来。


由于耶稣这次是在群众面前把瞎子治好的,所以祂并没有嘱咐他们不可宣扬这件事。瞎子得见光明后,自然跟随着人群上耶路撒冷去。


祈祷:主啊,祢深知我的困难和软弱,我愿完全倚靠祢。──《新旧约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