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0月13日:马太福音21-23章辅读

2023-10-0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0-1马太福音辅读.jpg


马太福音


第21章音频朗读:


第22章音频朗读:


第23章音频朗读:


第21章辅读

光荣进城(二十一1~11节)


当耶稣和门徒来到耶路撒冷以东的橄榄山,距离耶路撤冷城只有两哩的路程时,祂便为自己入城的事先作安排。“伯法其”是在橄榄山东面的一个小村庄,耶稣吩咐门徒往村子里去,把拴在那里的驴和驴驹子牵来。耶稣可能预早向住在这村子的友人洽借了驴子来使用,而“主要用它”可能是一个口令,使它的主人知道耶稣安排的时间已到。


至于驴子的数目,其他三卷福音书都说是一匹。有学者认为“驴”与“驴驹子”是平行的同义词;也有学者认为马太福音这里的确是指两匹──母驴和驴驹,可能由于驴驹从未被人骑过,所以要有母驴陪伴。耶稣在吩咐门徒的同时,还引用了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说明弥赛亚是谦柔的、带来和平的,因此祂的坐骑不是威武的战马,而是卑微的驴驹子。


群众把衣服和树枝铺在路上,这两个行动都是犹太人用来向显贵之士表示欢迎与尊敬的。他们对耶稣这样的拥戴,可能是因为他们以前曾经听闻或目睹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所以乐于接纳祂就是那要来的弥赛亚。“和散那”是“立即拯救”的意思,亦可作为赞颂语;“归于大卫的子孙”就是赞颂归于那被膏立的弥赛亚君王。“奉主名来的”原是向朝圣者祝福的话语,群众在这里用来指他们现今尊崇的耶稣;“高高在上”是指在至高之处的神。朝圣者的欢呼声使耶路撒冷的居民惊动起来,然而,当他们查问欢呼的因由时,群众指出他们所迎接的耶稣,不过是拿撒勒的一位先知。


耶稣在世所行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父神的时间和计划完成的。我们在事奉神的时候,也当认定他的指引,持守祂的托付,以顺服的心来遵行祂的旨意。


祈祷:主啊,助我学习祢的谦卑和顺服,教导我遵行祢的旨意。


洁净圣殿(二十一12~17节)


这件事发生于耶路撒冷圣殿的外院,这是一处开放给外邦人敬拜的地方。在外院里通常有两种交易进行──兑换银钱和买卖祭牲。犹太人的圣殿税须用指定的钱币缴付,所以外来的朝圣者必须兑换合适的银币;同时,朝圣者不可能从远方携来祭牲献祭,所以外院里便设有贩卖牛、羊、鸽子等祭牲的地方。


虽然设置买卖的原意是要为朝圣者提供方便,本身并没有不妥之处,但在圣殿里进行交易,却会破坏圣殿的神圣庄严气氛,也会妨碍人敬拜神。此外,商人们还会趁此机会,以欺骗的手段诈取朝圣者的金钱。因此,耶稣对这些错误的表现,提出了强烈的指控。


耶稣所说的责备的话,是取材自旧约两卷先知书:上半句“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是引自以赛亚书,而下半句“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则引自耶利米书;总意是慨叹圣殿的正常用途已不能发挥,反而变成了罪恶充斥的地方。


瘸子、瞎子对耶稣的倚靠,小孩子对他的称颂,与圣殿里有权势的人之反应截然不同。耶稣引用了《诗篇》的话来替小孩子辩护,表明神悦纳心灵纯洁的人的赞美。“伯大尼”是在橄榄山东侧的村庄,耶稣留在耶路撒冷的那段时间,可能都是住在那地方。


洁净圣殿的行动,表明神不容许祂的殿沾染任何污秽。我们信徒的身体就是神的殿,有圣灵居住在其中,所以我们也不能容让罪恶占据我们的生命。我们要靠着主,彻底对付那些累着我们的罪,因为惟有这样,神才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作王。


祈祷:求主洁净我的生命,并且在我的生命中作王,管理我的一切。


咒诅无花果树(二十一18~22节)


无花果树一年结果两次,第一次在六月,另一次则在九月;这种植物通常在未生叶子之前,必先有一些果子结出来。这一棵被耶稣咒诅的无花果树,是在结果子的季节(犹太人的逾越节是在每年的四月)长满了茂密的叶子,但其上却没有结出果子,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正显示出这植物本身的病态。


耶稣再次把握机会教导门徒信心的功课,指出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心而发出的祈祷,必蒙天父垂听;然而,这并非表示不论我们自己喜欢什么,只要相信可以得着,天父便一定要赐给我们。若果我们参看耶稣在其他场合谈论祷告的经文,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祂所说的信心与祷告的关系。其实,真正的信靠神,必须包括认识和愿意顺服祂的旨意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这基础下向神祈祷,祂必然为我们成就。


耶稣也许还要藉这行动来提出另一项严厉的警告。在旧约圣经里,以色列人常被先知们喻作无花果树。耶稣在此指摘犹太选民,他们虽然拥有壮丽巍峨的圣殿,以及繁复的圣礼,但若他们失去了对神敬虔的心,就会好像那只有繁茂叶子而没有果实的无花果树一样,结果必定难逃神公义的惩罚。


今天我们的信仰生活,有没有落在昔日犹太人的可怜景况中?若果我们的内心已与神疏远,失去对祂的真诚,那么,即使我们依然维持一些外表的宗教活动,祂也不会感到满足。把信仰与生活打成一片,这才是基督徒应有的表现。


祈祷:求主赐我力量,在生活中活出我的信仰。


质询权柄(二十一23~32节)


权柄的来源(23~27节)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这段时间,晚上是在伯大尼住宿,而日间就在圣殿的四周教训人。“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都是犹太公会的成员,这公会的职权类似今日的最高法院。他们向耶稣质询,是谁授权祂在圣殿里作出一连串的行动,包括赶出作买卖的人,医治病者和教训百姓。


耶稣明知无论自己怎样解释,他们总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着寻求答案而来,乃是存着不信和敌对的心而来,为要寻找控诉祂的把柄。耶稣的反问使他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承认约翰便等于要承认他为耶稣所作的见证,也就是承认耶稣的权柄从神而来;但不承认约翰是先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律法规定假先知要被石头打死,而不承认真先知也要同样治罪。他们既不敢回答耶稣的反问,故他们的问题也得不着答案。


两个儿子的比喻(28~32节)


耶稣用这比喻来指摘犹太人的不信和悖逆。比喻中的“小儿子”是指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他们只在口头上答应遵行神的旨意,却没有以实际的行动(接受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来表明对神真正的顺服。“大儿子”乃指税吏和娼妓,他们虽然一向行得不好,但当他们听闻约翰的信息时,他们便懊悔自己所犯的罪,并且悔改归向神,他们比那些只在表面顺服神的宗教领袖们先进天国是必然的,因为约翰早已向他们说明天国的王所要求的,是要结出与悔改的心相称的果子。


今天,神同样要求我们对祂有真正的顺服。我们必须小心,不要重蹈犹太领袖们的覆辙。


祈祷:主啊,我愿做个从心里顺服祢的旨意、有美好生活见证的信徒。


葡萄园的比喻(二十一33~46节)


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所以常有主人把田地租予佃户耕种,而自己却不留在原地,只按时回来收取农作物作为租金。耶稣套用以赛亚先知所说的葡萄园比喻作为背景,配合了当时犹太人理解的环境实况,再次指摘选民对神的顶撞与不信。


这比喻特别的地方,就是在其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清楚的含意,不像一般的比喻只有一个要点,在解释时只要抓住这要点,其他的细节就无足轻重了。比喻里的“葡萄园”代表神的选民;“家主”代表神自己;“园户”就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仆人”就是神所差遣的众先知;“园主的儿子”代表耶稣。园户把园主的儿子“推出葡萄园外”杀掉,指出耶稣是在耶路撒冷城外被杀的。园主要把园子“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表明神要从不结果子的犹太人手中,夺回选民的地位,赐予那那愿意悔改归向耶稣的外邦人,他们就是教会、是新的以色列民。


耶稣还引用了诗篇的话,暗示其中的预言已在自己身上应验了:主自己虽然被犹太宗教领袖厌弃,却成了宝贵的教会基石。“房角的头块石头”可能是指在墙顶的最中间,用来支撑整间房子的石块;也可能是指位于墙角落,用来决定两边位置的基石。“谁掉……稀烂”这句话,指出对于不信者来说,这石头就成了他们的审判官,向他们施行定罪的惩罚。


耶稣勇敢地指摘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错误,表明祂清楚知道父神为祂所定的时刻将至,衪也愿意彻底遵行天父的旨意,毅然踏上痛苦牺牲的道路。


祈祷:求主教我学习祢那种不肯与罪恶妥协的勇敢精神。──《新旧约辅读》


第22章辅读

婚筵与纳税(二十二122节)


婚筵的比喻(114节)


这比喻的意义与葡萄园的比喻相似。天国的宣告好比王的命令,王已预先邀请了他的客人参加在宫廷里举行的婚宴。新约圣经往往以“筵席”来象征天国里的欢乐。在宴会快要开始时,王便打发仆人前往提醒客人赴宴;然而,他们并不理睬王的邀请,虽然王一再催促,他们仍是不理,还把王的仆人凌辱和杀害。这里比喻犹太人对神所差派的众先知,甚至神的儿子耶稣的弃绝和迫害。王所施予的惩罚,是预指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的情况。王邀请另一批客人赴宴,乃象征神的恩召临到外邦人的身上。


由于第11~14节的情节与整个故事难以配合,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比喻连在一起。王对宾客的检视可能是指最后的审判,那时人要按自己所行的受报。“礼服”可以指信徒的新生命表现,这表现能反映出他们起初是否真诚悔改。“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乃说明不是所有被邀请的人,都有机会享受天国的福分。


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基督徒;然而,若只是口头上的承认,却欠缺了美好生命表现的佐证,这是天国的王所不会接纳的。


纳税的问题(15~22节)


这试探的目的,是要把耶稣困于当时的政治纷争中。若果祂说应该上税,便会引起群众不满,因为很多犹太人认为纳税给外邦统治者,就是对以色列的神不忠;反之,祂就会被控谋反的罪名。耶稣的答话,可能指出该撒的钱币是设计来给人纳税给该撒用的,一个外邦的王要收回他所发的钱币,对神的国并无任何影响,而祂和门徒最关心的,是有关神的事情。这样,祂便很有智慧地避开了这项政治性的争论。


祈祷:求主助我活出与所蒙的恩典相称的生活。


辩论问题(二十二23~46节)


复活的问题(23~33节)


“撒都该人”是犹太教派中的一个派别,成员多为祭司的家族,他们拒绝古人的遗传,不相信有复活的事,他们用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来问耶稣,为要显明复活的事不合情理。耶稣指出复活不是回复生前的肉身生活,而是一种新的存在,好像天使一样,并没有性别之分。祂还引用他们所信奉的摩西五经的话,指出神既曾对摩西说过,祂是已故列祖的神,即是说肉身的死亡并没有结束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神必定会用大能叫他们复活,享受祂所应许的永远福乐。你深信复活的真理吗?这信念有否影响你现今的生活?


诫命的问题(34~40节)


犹太人心目中的诫命共有六百一十三条,难怪这位律法师发出这个问题。耶稣首先引用《申命记》的话,指出人要尽一切所能的去爱神,然后引用利未记的话,指出与此不能分割的,就是要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这两条诫命,都是以“要爱……”这方式来缮写的,说明了爱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先爱神,其次再爱人,当我们爱神的时候,人才会变得可爱。惟有藉着爱那些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我们才能够证明自己是真正爱神的。


大卫子孙的问题(41~46节)


耶稣主动向法利赛人反问,在《诗篇》一一○1节,大卫既受默示而称基督为主,基督又怎能同时是他的子孙呢?耶稣可能要藉此暗示,当时的犹太人期望一位属地的和政治性的基督是错误的,因为基督虽然按肉身说是大卫的后裔,但祂其实拥有超自然的神圣身分,以致大卫也要称祂为主。


祈祷:求主助我一生追求爱,好叫我能够在生命中流露爱的美德。──《新旧约辅读》


第23章辅读

责备虚假(二十三1~12节)


三大错误(1~7节)


耶稣指出法利赛人在三方面出现问题:


1.能说不能行(2~3节):这是法利赛人经常犯上的错误,他们只晓得教导别人,自己却是言行不一。“坐在摩西的位上”是指作为传授摩西律法的人,后期圣殿里真有一座椅子称为“摩西的位”,由拉比坐在上面教训会众,但在耶稣时期还未设有这椅子。


2.自定标准(4节):法利赛人自行定下一个律法上“义”的标准,是一般的百姓根本无法达到的,这样无异于把难当的担子强加于别人身上。


3.贪图虚荣(5~7节):他们努力追求外表遵守律法,为要赚取敬虔的称誉。“佩戴的经文”是指他们将写有经文的小羊皮卷放在小皮袋中,然后戴在前额及手臂上。“繸子”是缝在外袍的四角,用来提醒人思想神的律法。法利赛人故意把经文袋子弄宽和把繸子做长,使人感觉他们特别敬虔。“拉比”、“夫子”和“师尊”,都是犹太人对律法教师的尊称。


门徒的鉴戒(8~12节)


耶稣提醍门徒,千万不要陷入法利赛人那种虚饰为善的错误中。祂强调门徒只有一位老师,就是基督;在信仰上也只有一位父亲,就是在天上的父神。门徒应该竭力追求的,乃是存着谦卑的心,彼此服事,因为这两者正是跟随主的人生命的标记。


昔日法利赛人所犯的错误,今天可能同样会成为我们属灵生命成长的拦阻。有时我们会因自己在事奉上的热心,或对圣经的认识而沾沾自喜;有时我们会羡慕外表的荣誉,而轻忽了内在的敬虔;有时我们只爱留意别人不行道,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表现。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伪善的人。


祈祷:求主赐我属灵的眼光,使我晓得重视追求生命的品质。


哀文士与圣城(二十三13~39节)


谴责与悲痛(13~36节)


耶稣不单只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恶行,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悲伤。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法利赛人和文士都是假冒为善之徒;耶稣所谈及的,是那些以外表来界定敬虔的法利赛人。他们有下列的七项错误:


1.不仅自己反对耶稣天国的信息,也拦阻别人接受(13~14节)。


2.所引导归顺犹太教的外邦人,往往变成极端狂热的犹太教徒;这些人所犯的错误比一般犹太人更为严重,必要遭受永远的惩罚(15节)。


3.将誓言分为“算不得什么”和“该谨守”两类,反映出他们轻重倒置和藐视神的情况(16~22节)。


4.只从小处眼,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内在敬虔。所以耶稣恰当地描述他们,说他们喝水时滤出微细的昆虫,但不自觉地吞下庞大的骆驼(23~24节)。


5.只看重礼仪上的洁净,却不理会内心的污秽(25~26节)。


6.把外表修饰装扮,目的无非在引人注目,其实内里败坏不堪(27~28节)。


7.不仅默许祖宗的恶行,而且变本加厉地迫害神所差派的先知(29~36节)。“我差遣……这里来”这句话,可能是耶稣引自旧约圣经耶和华神所说的话;或是祂以神的智慧自居(参路十一49)。


我们既是主耶稣的跟随者,便应追求过表里一致的生活,切勿落在法利赛人可怜的景况中。


深切叹息(37~39节)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是预言神撇弃圣殿;“从今……称颂的”则预言耶稣离世,以及祂第二次再来,神的荣耀重临以色列的情形。


祈祷:求主保守我的脚踪,每时每刻都走在祢喜悦的路上。──《新旧约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