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10月14日:马太福音24-26章辅读

2023-10-0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云(2022)0000008

公众账号、网站、网络音视频


40-1马太福音辅读.jpg


马太福音


第24章音频朗读:


第25章音频朗读:


第26章音频朗读:


第24章辅读

有关将来的预言(二十四1~19节)


预言圣殿被毁(1~2节)


主前19年,大希律下令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这圣殿的外型壮丽巍峨,建筑工艺精美,难怪门徒将它指给耶稣看。耶稣却预言这殿必被拆毁;此预言于主后70年,罗马人劫掠耶路撒冷时应验了。


徒具外表而失却内在属灵实质的宗教活动,不论是国家、教会或个人,至终必招致灾难性的结局。


灾难的起头(3~9节)


耶稣和门徒在橄榄山上俯瞰圣城和圣殿时,门徒便向祂提出询问。“这些事”是指耶稣刚才所说有关圣殿被毁的事。当时门徒的心目中,可能认为圣殿被毁与耶稣得国降临是同一件事。无论如何,耶稣的答覆同时包括了这两方面的教导,因为耶路撒冷被蹂躏,正是末日审判的预表。


在这几节中谈及将会出现的灾难有:


1.假基督的出现(4~5节):耶稣警告门徒不要受假基督的迷惑。这些骗子在主后40~70年间,吸引了大批热心的犹太人跟随他们。


2.战争及自然灾害(6~8节):耶稣提醒门徒不用惧怕这些天灾人祸,因为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新世代诞生前所必须经历的生产之苦。“灾难”原文是“生产之难”,在犹太人作品中常用来形容弥赛亚国度建立前夕的苦难。


3.信徒遭受迫害(9节):耶稣在此准备门徒为祂受苦的心志,使他们在未来的灾难中仍能坚守信仰,忍耐到底。


我们今天已活在末世的阶段,耶稣基督随时会再降临。究竟我们有否为迎接祂的再来而作好准备?


祈祷:主耶稣啊,我愿祢来。


大灾难的预言(二十四10~31节)


这段经文是接续耶稣在橄榄山上对门徒讲论有关将来所要发生的事:


信徒的倒退(10~12节)


耶稣指出当不法之事逐渐增加时,信徒跌倒和后退的现象将会非常明显。


福音的推展(13~14节)


耶稣再次保证,末期未到以先,天国的福音必要传遍普天下,因为神愿意万人得救。


临到圣城的灾难(15~28节)


但以理书所说“那行毁坏可憎的”,原指在主前168年,叙利亚王安提阿四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以猪献祭给外邦神丢斯一事。耶稣引用这段经文,指出将来有极严重的亵渎,会对神的子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逃到山上”指当神惩罚圣城的日子,躲进城内是最不安全的地方。那时,由于随时都要逃命,所以行动不便的孕妇,以及拖男带女的妇女,情况就更加可怜。此外,若遇着经常下雨的冬天,或行动受制的安息日,逃跑也是困难重重的。


当圣城接近审判之日时,迷惑人的骗子数目会大大增加,他们四处招摇,以神迹奇事欺骗选民。然而,人子的再临乃是明显的,就像闪电般清楚,是没有人能误会的。“尸首……那里”这句话,指出当审判的时机成熟,审判就会立刻来临。


人子的降临(29~31节)


“那些日子的灾难”是指上文所说与末日有关的灾难。“日头……震动”的现象,在旧约中通常用来象征城市之倾覆,但此处可能是指耶稣再临时自然界的剧变。到那日,悖逆的不信者将要哀哭,而忠心的信徒却要分享主的荣耀。你会怎样见祂的面──羞羞愧愧抑或欢天喜地?


祈祷:求主藉着祢再来的应许,成为我过每一天生活的原动力。


总要警醒(二十四3251节)


无花果树的比方(32~35节)


“这一切的事”是指上文4~28节提及的灾难。“人子近了”可译成“这事近了”,所指的是耶路撒冷被毁一事。人们看见无花果树发嫩长叶,就知道夏天将至;同样,当人们看见上文所描述的事发生时,便可以知道圣城的毁灭将临。事实上有不少与耶稣同时代的人,曾目睹这惨剧发生的情况。


警醒与准备(36~51节)


耶路撒冷的倾覆是有兆头的,但人子的降临却不一样,圣子表示祂不知自己要在什么时候降临,这是他道成肉身、顺服父神的明显例证、挪亚洪水之前,人们如常生活,而洪水却骤然临到;人子再来的时辰,也是人们想不到的。


既然主再来的日期是不能预测的,门徒就必须时刻警醒和准备。耶稣以两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1.晚间的贼(42~44节):贼人只能在家主没有好好地看守门户时,他的恶谋才可得逞。因此,家主若时刻小心门户,就不必惧怕贼人会何时到来。


2.忠仆与恶仆(45~51节):主人离开时,仆人根本不知道他会在何日回来。因此,愚蠢的恶仆便趁机会滥用权力来欺负同伴,又轻忽自己当尽的责任,他的结局必然是遭受严厉的惩治。这里的“假冒为善”,是指做表面工夫,当主人在场时才表现得很忠心;然而,聪明的忠仆却在这期间加倍地勤奋作工,主人回来时,必定给予他丰厚的奖赏。


当我们面对面见主时,我们将会得着祂的赞许,还是要被祂责备呢?这全视乎我们今天是否警醒生活、有否预备好自己。那么,你决定怎样迎接主再来?


祈祷:主啊,我愿做个忠心的仆人,警醒生活,等候祢再来。──《新旧约辅读》


第25章辅读

童女的比喻(二十五1~13节)


比喻中的童女是一班陪伴新娘的人,她们的责任是等候迎接新郎。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在婚礼的睌上,新郎与他的朋友首先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然后返回男家设宴款待宾客。童女的责任是手持火炬,与新郎进到婚筵中,跳火炬舞以娱嘉宾。若要完成这项任务,她们必须预备足够的橄榄油。这里的“新郎”象征基督,而“童女”可象征信徒。


童女事先不知道新郎到来的准确时间,同样信徒也不知道耶稣何时再来。聪明的童女在等候期间作好了准备,但愚拙的童女却没有这样做。“新郎延迟”是用来衬托故事中新郎突然来到的一个情节,也可能是耶稣用来暗示祂自己的再来不会是短期内的事。


   “所有童女都睡着”这一点,是衬托新郎突然来到的另一种手法。虽然她们都睡了,但聪明的是其中五位是有备而睡的,愚拙的却是指着无备而睡的五位。因此,比喻的重点不是睡与醒的分别,而是有准备与没有准备的分别。


童女们听见“新郎来了”的宣告,就起来整理她们的火炬,这是她们的预备功夫面临考验的时刻。聪明的童女拒绝分油这件事,表明各人要为自己的火炬负责,一个人所预备的只够一个人用。结果,有准备的童女完成等候新郎的任务,得以进入新郎的婚筵中;而没有准备的童女却被摒于天国的门外。“不认识你们”指“没有关系”,是一句措辞严厉的话。


这比喻的教训相当明显,就是信徒必须多方准备候主再来。我们今天既然活在一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社会中,肢体之间使应当时常彼此扶持和勉励,而自己也要不住警醒祷告;不然的话,很容易就会失败跌倒。


祈祷:求主助我紧记今天的信息,并且实践祢对我的要求。


受托的比喻(二十五14~30节)


这比喻与十个童女的比喻一样,是要提醒门徒应当随时预备好自己迎接主的再来。


由于主人行将出外,所以他便召了仆人来,按着各人的能力,把产业交给他们。“一千”原文是“一他连得”,一他连得银子在当时是极多的钱财。


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主人的赏罚是公平的:


1.主人过了一段长时间才回来,让仆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做买卖。


2.虽然两位忠仆所赚得的数目不一样,但主人给予相同的赞赏。


3.主人对恶仆的惩罚,是根据他所说的话和他的表现。


主人对忠仆的赏赐,首先是派他们管理“许多事”,因为他们晓得在“不多的事”上显明自己的忠心;其次是“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即是进入永恒国度的福乐,也就是永生。


恶仆控诉主人苛刻成性,目的在显明自己交回一千银子是合情合理的。他的控告当然没有任何根据,只为要陷主人于不义。主人不为自己辩护,是因他要凭恶仆的口,定他有罪。“凡有的……夺过来”这句话,说明凡忠于主人所托的,应得加倍的报酬;凡疏懒以致毫无成绩的,他原有的权利也要被收回。恶仆的结局是永恒的黑暗,可见一个在天国的事工上无用的人,绝不可能分享天国的福气。


“忠心”是信徒在主再来前应有的事奉准则。主既按我们的能力把不同的责任托付我们,又按我们不同的责任来评估我们的忠心,我们就不应以同一标准去比较别人的忠心程度,却要按主所赐给自己的恩赐、环境和机会,检讨自己是不是一个忠心的仆人。


祈祷:求主助我善用祢所赐的一切,做一个忠于祢托付的仆人。


绵羊山羊的比喻(二十五31~46节)


这比喻的重点,是叙述人子降临后,从祂的宝座向万民作出宣判。它结束了耶稣末世的教导,并且构成了主再来预言的高峰──指示信徒在今世应如何事奉,预备祂的再来。


人子把万民分别的行动,是“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2节);原来在巴勒斯坦地的牧人,一到晚上便把绵羊和山羊分开,因为山羊的御寒能力较弱,而绵羊则需要较多的新鲜空气。在这普世的宣判中,绵羊被安置在荣耀的地位(右边),而山羊则被安置在不蒙悦纳的地位(左边)。


王对右边的表示欢迎,因为他们的身分是“蒙我父赐福的”(34节),他们可以承受神的国。这国度在创世时已预备好,等待一班后嗣来承受,可见这国度不是他们行善赚取的,乃是出于神恩典的赐予。


义人得以承受永生,因为他们具体的帮助了“王的弟兄”;透过服事王的弟兄,他们服事了王(40节)。“王的弟兄”是指主的门徒;由于门徒在世上生活难免受逼迫,因此帮助他们的,就是站在天国的一边,也就是在天国的使命上有分。


王对左边的表示厌恶,因为他们的身分是“被咒诅的”(41节),他们的结局就是永刑。山羊在受宣判前,身分已很明朗,他们受惩罚,是因为他们在天国子民有需要的时候不加援手,这就是不与天国认同,也表明自己是天国以外的人。


这比喻所针对的,是对天国子民的爱心。我们以爱心服事弟兄,就是透过主的弟兄服事主;这样的爱心也是生命的表现。当我们看见肢体有需要时,不应只在言语上表示爱他们,也要在金钱上、时间上,以及其他可能的范围内给予适切的援助。


祈祷:求主教我多留意肢体的需要,并且向他们流露祢所赐的爱。──《新旧约辅读》


第26章辅读

香膏抹主(二十六1~13节)


公会的阴谋(1~5节)


耶稣的教导工作已经完毕,祂再次跟门徒谈及自己快要受难的事。“逾越节”是记念神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节期。在每年的亚笔月(后称尼散月,即阳历三、四月间)十四日举行;此节日之后是无酵节,为期七天。犹太公会决定用诡计捉拿耶稣,但鉴于朝圣者对祂非常欢迎和拥戴,他们的计划必须延至无酵节过后才可以实行(当然,后来他们因为得到犹大的协助,使这计划提早实行。)


接受浇奠(6~13节)


这件事发生于伯大尼西门的家里;“长大麻风的西门”这句话,多数是指西门以前曾患麻风病。至于这个“女人”的身分,不少圣经学者相信她就是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她用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抹耶稣;“玉瓶”是古人用来盛载最上乘香油的器皿。马可和约翰福音称这香油为“哪哒香膏”,是从印度的一种名叫哪哒的植物提炼出来的名贵香油,价值为三十两银子(约等于当时的工人一年的薪酬)。


耶稣称赞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她晓得把握时机,以具体的行动来表明内心对主的感激与敬爱。香膏的价值虽然昂贵;然而,只要是用在主的身上,便没有一样是枉费的。“是为我安葬用的”这话是指出马利亚把香油倾倒在耶稣头上和脚上的举动,无形中好像为耶稣的殓葬作了预先的安排。根据犹太人的观念,给死人妥善的殡葬(包括用香油膏抹)是一件善事;马利亚可能知道,自己将来未必有机会可以向一个被钉十字架而死的人,行最后的礼仪,所以她必须抓紧这次的机会,向主表明自己的心意。


一个能像马利亚般爱主的信徒,必定同样可以得着主的欣赏和赞许。其实直到今天,主仍不断在寻找晓得体贴祂心意的人。


祈祷:求主助我作个爱祢和遵行祢吩咐的信徒。


犹大卖主(二十六14~25节)


犹大卖主(14~16节)


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可能是出于贪婪,因为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犹大负责掌管耶稣和门徒的财政,而他经常擅自盗用公款;也可能是出于对耶稣的失望,因为他看见耶稣并没有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其实这正反映出他自始至终都对耶稣的使命毫不了解。“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可能是指犹大把耶稣的行踪报告祭司长和文士,让他们可以计划在何时何地下手捉拿耶稣。


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生命中的抉择。犹大的失败,足以成为我们的鉴戒。


同度逾越节(17~25节)


“除酵节”是犹太人吃无酵饼来记念祖先蒙神带领离开埃及的节期,原指逾越节随后的七天,但有时整段日子也可泛称逾越节。耶稣吩咐门徒进城去,与预先约定的屋主接触,安排吃逾越节的晚餐。


犹太人平常的晚膳时间是在黄昏,但逾越节的晚餐则从晚上开始至深夜。在席间,耶稣表明有人出卖祂。除了犹大之外,没有一个门徒明白耶稣所指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做了一些耶稣不喜悦的事情,又或说了一些对祂不利的话。其后,犹大也和门徒一样,问耶稣是否自己出卖祂。耶稣直截了当的答覆,其实就是给予犹大一个悔改的机会;可惜犹大仍然毫无悔意,决心走上卖主的道路。


犹大虽然已经跟随了耶稣一段不短的日子,但他最后还是这样对待主。我们当反省自己最初跟随主的目的何在?我们对主的认识是否仍然肤浅?我们对祂的委身是否未够彻底?我们要藉着这些反省,求主帮助我们一生对祂忠诚,矢志不渝的跟从祂。


祈祷:主啊,我愿在任何环境中都对祢忠心,做个坚定不移的跟从者。


新的记念(二十六26~35节)


设立主餐(26~30节)


犹太人守逾越节是有固定的仪式与程序的,而擘饼、饮杯、唱咏诗篇等乃必然的项目。耶稣在这些既定的礼仪之外,加上一些说话,使整个礼仪具有新的意义,也成了日后教会沿用的主餐圣礼,帮助信徒紧记祂在十字架上的代赎。


圣餐中的“饼”预表耶稣的身体。逾越节的羔羊昔日保守了以色列人不受天使的击杀,并且从埃及的奴役中得着释放。同样,耶稣把祂的身体献上,也是为保护和拯救祂的子民。“立约的血”使我们想起,昔日神与选民在西奈山所立的约,是用祭牲的血来确立的;现今神与人所立的约,乃是用耶稣生命的血来确立。圣洁无瑕疵的神子耶稣,担负了你和我一切的罪孽,舍身流血,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


“直到……日子”是指末日神国度里的欢乐;耶稣渴望在未来新的国度里可以与门徒有新的团契。因此,圣餐的作用并不是只停留在记念主受死的层面上,还更进一步引领信徒仰望主再来。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恪守主餐时,不但要存着感恩的心来记念主的牺牲,也要存着喜乐的心,预备迎接祂的再来。


预言彼得跌倒(31~35节)


“我要……分散了”是撒迦利亚先知的话,耶稣指出这预言立即就要应许在祂自己和门徒身上;然而,耶稣应许在祂复活以后,要聚集分散了的羊,并且带领他们往加利利去。


以彼得为代表的门徒,坚定地向耶稣保证不会因他的缘故跌倒,甚至表示如有需要,即使为祂死也是愿意。其实,他们根本还未清楚了解自己。耶稣虽然明知他们将会怎样软弱和失败,但祂仍没有收回祂的应许。“鸡叫以先”是指当睌的第三更之前。


祈祷:亲爱的主,我感谢祢,因祢牺牲的爱,我能得着永生。


顺服的祷告(二十六36~46节)


在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后,耶稣和门徒来到汲沦谷东面,橄榄山坡的客西马尼园,耶稣可能事前向园子的主人借用了这地方。在众门徒之中,耶稣特别吩咐彼得、雅各和约翰与祂一同警醒祷告。耶稣曾在山上,在他们三人面前改变形像。让他们看见祂自己的荣耀;现今祂也要他们看见自己的挣扎与苦楚,因为在这时刻,祂正要面对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献身完成父神所交托的使命。


耶稣的内心感到忧伤,是由于他的人性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祂不期然地产生焦虑,盼望能够安然渡过这难关。“杯”在旧约中常用来比喻神的震怒,是神为他的敌人预备的;这里是指耶稣为罪人担负的刑罚。“不要……意思”这句话,表明耶稣知道钉十字架正是祂到世上来的目的,因此,祂虽然希望能够逃避死亡和被父神撇弃的痛苦,但祂仍甘愿顺服父神的旨意。


当我们的渴求与神的旨意有冲突时,我们也当像主耶稣一样,放弃自己的意愿以迎合神的心意。从祂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完全顺服的榜样,其实,这也是祂要我们在一生中竭力追求的目标。


门徒的困倦和软弱,大大加深了耶稣的孤单感。“警醒”是指灵性方面的不眠;“迷惑”则指误入歧途或陷入罪中的可能性。耶稣提醒门徒,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属灵的醒觉,才能够在考验中站立得稳。


经过再三的祈祷与挣扎后,耶稣勇敢地接受一切即将临到的苦难。“时候”是指撒但的时刻,而“罪人”将要成为它的工具。


祈祷:主啊,求祢教导我不单只在祷告中表示愿意顺服祢的旨意,也在生活上表明自己是个顺命的信徒。


园中被捕(二十六47~56节)


当耶稣和十一个门徒还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犹大带领“许多人”来捉拿耶稣;来人中包括一队罗马士兵,以及为犹太公会办事的圣殿差役。


犹大事前与来人约定,他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们要逮捕的人。“亲嘴”是犹太学生向老师问安的惯常做法,而原文第49节的“亲嘴”比第48节的“亲嘴”更加热情,显示出犹大与耶稣亲嘴时假装得何等亲切。犹大的虚伪与诡诈,在这行动中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作为耶稣的信徒,在每天与人接触、交往时,必须表里一致,这样才可以活出信徒应有的生命见证。


门徒终于沉不住气,尤其是门徒的领袖彼得,要以实际的行动来反抗,削去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耳朵,他以为单凭自己的冲劲和热情,便可以挽救耶稣脱离厄运。从耶稣责备彼得的话中,我们再次看见祂对父神旨意的顺服,同时他也深信圣经上的预言必须应验。“十二营”约等于六万人,一营罗马步兵约有五千人。


耶稣将自己交给捉拿祂的人,不过,他指出他们根本不必劳师动众,在夜里来缉拿祂,像是缉拿重犯一样,因为过去一个星期,祂天天都在圣殿里教训人,他们若要采取行动,随时都可找到机会。而耶稣被捕之后,门徒却纷纷逃命去了。


耶稣和门徒在面对危难时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表现极度的镇定和勇敢,而后者却是冲动与怯弱。耶稣的表现,是基于他已决心遵行父神的旨意,因此虽强敌当前而毫不畏缩;门徒既连警醒祷告也做不来,又怎能在考验中站立得稳?


祈祷:求主除去我内心的虚伪和诡诈,帮助我以真诚待人接物。


初步审问(二十六57~68节)


犹太公会的成员齐集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官邸里,等候士兵把耶稣解来。该亚法是亚拿的女婿,亚拿在主后6~15年作大祭司,而该亚法则在主后18年被委任为大祭司。


公会在该亚法的主持下,对耶稣进行了初步的审问。这群想置耶稣于死地的宗教领袖们,正在急于寻找对祂不利的证据,为要使这宗案件在呈交罗马巡抚作进一步裁决时,足以获得他的接纳。原来犹太公会本身没有执行死刑的权柄,凡牵涉死刑的案件,必须获得罗马巡抚的批准。虽然公会里的人已收买了不少假见证人起来诬告耶稣,但他们所提出的指控,都不能把耶稣入罪。最后有“两个人”指证耶稣曾对圣殿说过威吓的话;根据摩西律法,至少要有两个见证人,指控才可以成立。本来这“证据”是对耶稣很不利的,因为圣殿归罗马政府保护,任何人对圣殿的安全构成威胁,就是违反了政府的法律;然而,由于耶稣对他们的指控不加答辩,他们想以此把祂入罪也就不能成功了。


大祭司觉得用别的途径入罪耶稣会更为有效,于是迫使祂表明自己是否是弥赛亚。耶稣不否认自己是弥赛亚的身分,但祂指出自己不是众人心目中要用武力拯救百姓的弥赛亚,而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那位尊贵的主(“坐在……右边”)和荣耀的人子(“驾……降临”)。


大祭司认为耶稣既确认自己与至高者同位,这就构成了犹太律法中最严重的僭妄罪,可以上呈罗马巡抚判以极刑。他们随即用各样方法凌辱和戏弄耶稣。“撕开衣服”是极之惊惧的表示;“吐唾沫”是厌恶、弃绝的表示。圣洁无罪的主,为要拯救你和我的缘故,甘愿忍受诸般痛苦与折磨;面对主这样伟大的爱,我们岂能不爱祂?


祈祷:主啊,祢为我忍受了凌辱和痛苦,我愿意爱祢更深。


彼得否认主(二十六69~75节)


耶稣被捕后,彼得一直远远的跟着祂;在大祭司官邸的院子里,他又与群众混在一起,为要知道事情的进展情况。


彼得第一次否认耶稣是在“一个使女”的面前。这使女是在彼得进入院子时给他开门的女仆,她可能因为彼得是耶稣众门徒中的领袖而认得他。经过这次的指认后,彼得还没有立刻逃离大祭司的官邸,他只退到前院等候消息。


可是,他在前院又被另一个使女认出身分来;于是,他发誓不认识耶稣;然而,他在第二次否认主时露出了破绽,因为他说话时带有乡音,听来便知道是加利利人。因此,他第三次被人认出是耶稣的同伴。这次认出他身分的是一个男子,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这男子是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亲属,曾亲眼看见彼得和耶稣一起在客西马尼园里。彼得不惜发咒起誓,表明自己与耶稣毫无关系。


在彼得三次否认主之后,“鸡就叫了”。这里所说的“鸡叫”,是第三更的意思,即凌晨三时;罗马人的夜间共分四更:睌上、半夜、鸡叫、早晨。彼得这时想起耶稣在不久之前预言他将会跌倒,而他却充满自信地夸口,他的内心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离开大祭司的院子,到外面去痛哭。


彼得对主的不忠,是由于他看自己的得失与安危比主更重要,他宁愿讨好人而不惜背弃主。今天同样有不少信徒,不敢在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信仰,恐怕被人取笑:有些信徒在面对利害关头时,只顾爱惜自己而甘愿违背真理。你是一个怎样的信徒?你对主是否忠诚?


祈祷:主啊,祢知道我的软弱,求祢赐我足够的力量,永远忠心于祢。──《新旧约辅读》

分享